京津冀凸起 长三角是否准备好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4日 18:46 人民网-华东新闻 | |||||||||
本报驻天津站记者 陈杰 本报华东分社记者 汪晓东 一年前的11月10日、12日,国家发改委在北京正式启动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冀都市圈两大区域规划试点编制工作。至此,在区域规划首次进入国家“十一五”整体战略之后,长三角与京津冀也具有了区域规划的示范意义。
一年过去,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两大区域的进展如何?随着天津滨海新区正式进入国家战略层面,以及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对区域发展的要求,它们又会面临哪些调整?彼此之间还将出现怎样的新型关系? 声名渐起的滨海新区,“有与浦东一样的地位” ———“以前是两三天来一位副部级,现在是一天来两三位副部级” 汪晓东:近来,关于京津冀尤其是天津滨海新区,被嗅觉灵敏的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这并不奇怪,一方面,经过多年发展,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一起,成为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京津冀将要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极”;另一方面,长三角与京津冀一起被列入“十一五”区域规划的试点,携手进入国家战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继续发挥经济特区、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把滨海新区写进《建议》,意义非同寻常。我们曾经在“比较”中把滨海新区称为“北方浦东”。 陈杰:据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周立群教授课题组分析,国际舆论近来对滨海新区报道数量猛增,深度报道日渐增多。其中日韩两国反响最为强烈,或许是因地缘及经济联系密切。关注焦点是:开发开放滨海新区,是否像当年启动浦东开发一样是中央部署和国家战略?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在他们制作的滨海新区示意图中,直接标注“北京”和“滨海新区”,“天津”被省掉了。 国际媒体普遍认为,滨海新区具备了良好的地理位置、基础设施、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将是中国北方的制造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现代物流中心,若有国家政策支持,很可能是继深圳、浦东之后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辐射源,成为“北方浦东”。 汪晓东:我注意到,10月下旬,上海浦东新区连续组织两个赴滨海新区考察团,一次是由区委副书记张国洪带队,一次由区长张学兵带队。 陈杰:人气确实更旺了。滨海新区管委会一位负责人说:“以前是两三天来一位副部级,现在一天是来两三位副部级。”10月27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访问滨海新区,他是中央确定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总体战略部署后,到访的第一位外国政府首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立昌明确告诉他:“中央批准滨海新区像上海浦东新区一样加快发展,具有与浦东新区一样的地位。” 《建议》还有一段话: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要继续发挥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区内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这一表述,充分显示出三大经济圈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在环渤海地区,以北京2008奥运、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引擎,京津冀都市圈已显轮廓。 由国家发改委主持编制的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处于前期调研阶段。作为国家发改委率先启动的两大区域———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都市圈规划的专家组成员,周立群教授提出,京津冀都市圈要形成联系紧密并具有整体竞争力的产业带,需满足5个条件:形成若干高度分工、紧密合作协同的产业链、产业群;形成集聚与扩散功能的都市带;产业要素能够快速集中和自由流动;便捷通畅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拥有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创业环境。京津冀都市圈自身机制转换、发展定位将深刻影响环渤海以及东北亚地区的经济。 能否回避长三角的产业同构问题 ———发挥河北在生产要素和产业基础上的比较优势,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京津为技术源头、河北为技术扩散接受地的区域经济系统 汪晓东:相对长三角、珠三角而言,在区域合作的广度、深度方面,京津冀起步似乎要弱一些。不知道现在的情况如何? 陈杰:京津冀在我国属城市化水平较高地区,除北京、天津外,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有23个,分布于东部和南部平原地区,已形成了大中小城市组成的城镇体系。 根据周立群教授的研究,京津冀三方的经济,存在着由经济素质、资源结构和区域分工规律决定的“级差”,即产业结构的梯度差异、经济比较优势的替代关系和地区结构的内在联系。河北可以利用京津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部分产业外移的机会,有选择地吸纳京津向外转移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甚至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发挥河北在生产要素和产业基础上的比较优势,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京津为技术源头、河北为技术扩散接受地的区域经济体系。 汪晓东:产业结构情况怎样?据悉,2004年,京津前5大工业行业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4个行业,均是两地支柱行业。同构现象也很严重。这一现象,在长三角一直备受争议,且至今未有根本改变,无论是16城市,还是两省一市层面,都提出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的目标。总体上,长三角地区在产业结构方面的梯度差异和比较优势不很明显,彼此竞争比较激烈,比如外资之争、港口之争等等。 陈杰:论经济一体化水平,长三角比较高。需要破解的,是如何打破行政区划,让各种生产要素流动更加畅通。相比较而言,京津冀的区域合作难度不小。周立群教授认为,京津冀突出的问题是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有限、产业链不完整,集聚功能大于扩散功能。北京、天津是双核心城市,但京津之间的经济关系定位模糊,没有形成紧密的分工协作。同时,京津冀是经济落差最大的地区,一方面,京津两市在向现代化都市发展;另一方面,周边存在贫困地带,腹地城市群的经济实力较弱。除北京、天津、唐山的GDP超过1000亿元,保定达到800多亿元以外,其他城市多在二三百亿元左右。 汪晓东:今年8月,亚洲开发银行曾公布了《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首次提出“环京津地区目前存在大规模的贫困带”。在北京和天津周围,环绕着3798个贫困村、32个贫困县、272.6万贫困人口。 陈杰:这正是典型的二元结构。总量规模掩盖了不平衡,中小城市不发达,缺乏完善的配套条件,城市间经济落差很大,核心城市的能量难以辐射和发散。 需要破解的瓶颈制约 ———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市场配置机制、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亲商”氛围……长三角更胜一筹 汪晓东:无论哪个都市圈,区域发展有差异很正常。当然,都市圈核心与边缘的巨大发展落差需要高度重视。江苏就在积极实施沿江开发等战略,努力缩小苏南、苏中、苏北的地区差异。 陈杰:都市圈的发展往往是先集聚再扩散,或是以集聚带动扩散。京、津两个特大型城市与周边存在很强的差异性,需要统筹解决,凸现中心城市吸纳、渗透和带动功能。 目前,京津冀都市圈产业链残缺,产业联系不够紧密。例如,沿京津塘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分布着中关村、亦庄、廊坊开发区、天津武清开发区、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等8个产业区,看上去,高科技产业链浑然天成,但实际上却是断裂的。比如,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IT制造业,在全国领先,但与中关村之间没有明显有效的产业联动。 汪晓东:在产业链方面,长三角倒是更胜一筹。 陈杰:其他方面也存在制约因素。比如,市场配置机制不活。京津冀地区国有资本占绝对优势,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并不充分。一方面,行政区域利益主体意识太强,地区间经济协调成本很高;另一方面,地区政府对资源控制能力仍很强,对企业干预较大,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 再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京津相距百余公里,但物流、人流、信息流成本很高,生产要素流动阻力较大,高技术人才流动较少。希望通过形成京津半小时交通圈,逐步解决要素流动的低效。 又如,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相对缺乏。以中国科学院发布的《200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为例,在可持续发展总能力的五大系统中(生存、发展、环境、社会、智力支持系统),北京的社会支持系统指数最高,环境支持系统指数最低。这都限制了京津冀经济区的进一步发展。 “亲商”与创业氛围不浓郁,也是一个问题。个人和经济主体的竞争、创业、风险意识,都不及长三角地区。 两大都市圈比什么 ——少比数量,多比发展质量,比区域经济合作水平,还要比对全国其他区域辐射带动作用的大小 汪晓东:“十一五”区域规划的制定,可能正是解决这些制约因素的重要契机。我觉得,京津冀的机遇会比长三角好。 陈杰:为什么? 汪晓东:长三角的区域合作起步较早,但一直没有一个高于省市一级的协调机制,每每遇到合作难题,总有人说:要是中央政府有个“长三角协调委员会”就好了。说到底,是缺乏一个有约束力的协调机制。现在,国家通过制定区域规划,协调和指导区域发展,无疑是重要机遇。但京津冀更有利之处在于:长三角区域规划涉及上海、江苏的8市以及浙江的7市,京津冀则是完整的“两市一省”,或许可以避免长三角16城市在探索区域经济合作中的诸多障碍,避免长三角的一些弯路,尤其是可以实施差异化的发展战略,避免产业同构与恶性竞争。比如,由首钢联合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发起的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这意味着首钢整体搬迁迈出实质性步伐,也是京津冀区域合作的良好开端。 陈杰:是的。周立群教授就认为,京津冀应根据专业化分工原则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避免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同构,在区域性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就协调整合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资源,他提出,一是要构建区域一体化新机制;二是要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三是共同构造产业链和产业群;四是建设现代化区域交通体系。 汪晓东:长三角也早已坐不住了。最近几年,“电荒”、“地荒”、“技工荒”等严重困扰着长三角,外资增幅明显下滑,很多人为“外资北上”忧虑。可以预见,京津冀将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又一个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重镇。 陈杰:要在中国经济版图中让“三足鼎立”的京津冀这只“足”真正立稳,还需要加快发展,加速区域合作进程。 汪晓东:原先,珠三角一直是长三角暗自角力的对象,比如利用外资“长超珠”、对外贸易“长超珠”,等等。今后,长三角与京津冀两大都市圈的比较会多起来。比什么?比GDP,还是比外资总量?恐怕更重要的是比发展质量,比区域经济合作水平,还要比对全国其他区域辐射带动作用的大小。这样的比,才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