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生态将成未来中国金融发展一大关键词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3日 22:52 新华网 | |||||||||
新华网 北京11月3日电 (记者 顾钱江) 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官员以及业界和学界人士3日在此间指出,“金融生态”将成为未来中国金融发展的一大关键词。 “金融生态”的概念一年前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后,引起中国金融界的高度关注。3日在京举行的2005中国金融论坛以“金融生态:中国金融发展面临的考验”为主题,透露出这样的重要信息:“金融生态”一词已超出纯理论探讨的范围,而进入到现实层
2004年12月,周小川在“经济学50人论坛”上发表《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的演讲,将生态学概念引入金融领域,提出“金融生态”的概念。它指的主要不是金融机构的内部运作,而是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在3日的论坛上,来自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高级官员,上海、山东、天津、陕西四省(市)的副省级官员以及银行企业的代表,均强调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说,目前中国金融业存在的银行业“一业独大”、直接融资比重过低、金融市场宽度和深度不够、金融风险过度集中等问题,不仅与国家经济金融发展的整体阶段和水平有关,也与“金融生态”方面的基础条件有关。 苏宁说,从金融创新的角度看,改善“金融生态”的重点有四:建立市场主导型的金融创新体制,健全保护金融创新的法治体系,优化促进金融创新的信用环境,改善金融创新的基础服务。他指出,到2006年11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就要结束,外资金融机构的更多进入将给金融创新带来更大的紧迫性。 “金融生态”建设也引起了中国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上海市副市长冯国勤在论坛上透露,为实现到2010年上海基本形成国际金融中心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上海已将“金融生态”建设纳入“十一五”金融专项规划,并将同步建立与“金融生态”建设相配套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 陕西省副省长赵正永指出,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流动取决于“金融生态”。“金融生态”好,就会有更多的信贷资金向这个地方流动,形成资金聚集的“洼地效应”;反之,则会引发资金外流,削弱一个地方经济的竞争力。因此,加强西部地区金融生态建设尤为紧迫。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受人民银行委托,近日完成了首份《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报告通过对区域经济、金融、司法、制度、社会文化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50个大中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排名。据透露,上海、宁波、温州、台州、杭州等排名靠前。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指出,中国客观存在的各地区之间“金融生态”的巨大差异,主要是一种体制性和机制性现象。因此,体制改革和机制调整是缩小中国金融生态环境最重要的举措,其具体内容是:转换地方政府职能、完善金融业发展的法律制度环境和推进社会诚信文化建设。尽管这份报告的核心内容——各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具体排名尚未公布,但有报道指出,各地政府闻讯后已开始积极邀请专家为完善本地金融生态出谋划策。李扬就此评论说,“金融生态”的评估将形成一种“积极的压力”,促进各地完善“金融生态”和建立诚信体系。有分析者指出,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在中国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并将付诸实施。(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