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松江:嬗变中的城中城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2日 19:29 《小康》杂志 | |||||||||
本刊调研组 文 对今天的松江来说,保持经济增长的速度似乎已不成为一个难题。重要的是,当人口迅速增长的事实无法回避时,要让所有工作、生活在松江的居民,不论城镇居民、农民、抑或是外来者,能够享受到社会财富积累带来的好处,而且,这种好处是公平、合理、周到、体贴和充满人性的。因为只有这样,整个社会才是均衡与和谐的。
对此,松江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且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作为大都市上海西南部连接浙江和中国南方地区的主要门户,松江的自然地理条件无疑是优越的,不仅有沪杭铁路、沪杭高速、同三国道、嘉金高速公路贯穿全区,还有上海地区唯一的山丘资源,1254年的建制史,丰厚的文化遗产和“上海之根”的美誉。 然而,更让松江人自豪的是,近年来松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综合实力提升快,城乡面貌变化大,老百姓得到实惠多,实现了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区和现代化中等城市的转变。 上海“十五”期间制定的 “一城九镇”战略中的“一城”,指的就是松江新城。 无疑,当松江以人口导入城市和卫星城的姿态出现时,整个城市所承担的压力是空前巨大的:人口快速膨胀后的社会管理和服务问题,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城市建设和管理问题,公共资源配置问题,区域发展平衡的问题等等。尽管有强大的GDP做支撑,但就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来说,其本身也是一个挑战。 松江样本分析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揭示其发展的独特性,提供一种先进的治市理念和经验;也在于其面临挑战的普遍性和积极应对的可能性,这对中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来说,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数字松江 数字松江的涵义包括两层,一是用数字说话;二是用数字建设。 关于松江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几组数据就能说明问题。2004年,全区生产总值343.51亿元,比上年增长30.6%;工业总产值1540.97亿元,比上年增长38.3%,占上海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1%。 财政收入方面,全区实现82.86亿元,比上年增长43.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8.12亿元,比上年增长38.5%。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松江直接出口创汇114.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8.43%,其中松江出口加工区的出口创汇数额位居全国出口加工区之首。 若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时间跨度中来考察,松江从90年代以来就以大幅高于上海平均速度的增长率快速发展。松江2004年的工业增加值、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外贸出口拨交值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22倍、32倍、35倍和114倍,可谓速度惊人。 然而,作为历史上以粮油、蔬菜为主的农业大县,松江缺乏与其他区县相抗衡的工业基础,为什么能在短短数年内释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呢? 松江的发展在于抓出了工业化和大工业发展的机遇,实现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突破;还抓住了城市化和城镇建设的机遇,实现了由分散的村镇建设向集中的城市建设的突破;同时,面临信息化、IT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机遇,实现了由粗放型工业化向集约型工业化、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的突破;最后,还抓住了高等教育产业化并引进了7所大学的机遇,实现了加工型产业向头脑型产业的转变,由传统居住社区向现代文化社区的突破。 数字能对既有事实进行客观描述外,还能创造未来的事实。学者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里提出一个重要观点,认为中国现代化最欠缺的就是数字化管理,这点也得到松江高层的认同。 在松江,政府以信息化推动自身转型,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以信息化推进社会民主政治建设,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从电子政务的实现到诚信体系的建设,都成为和谐松江建设的重要推动力。松江门户网站“松江大家谈BBS”建立以来,数以千计的网民意见和建议,为群众的参政议政和政府的靠民执政,提供了最佳的互动平台。 一个流传最广的例子是,松江建立了出口加工区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松江园区出口通关可在4小时内完成,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创下国内通关速度纪录。松江出口加工区管理委员会官员介绍,最快的通关速度可达2小时45分。“这也是吸引企业落户园区的重要砝码。”高宏林说。 新城松江 穿过高速公路桥,松江新城的两种不同风格便扑面而来,一种以具有西方建筑的韵味,大气而现代为代表的新城示范区;另一种则留有松江古城历史感的老城区。据当地官员介绍,这是松江新城确定的“一城两貌”的城市形态和建设风貌,目的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吸收先进文化。 如果说土地是财富之母,那么规划就是财富之父,新城的“一城两貌”正是策划者精心思考的结果。事实上,当2000年底松江新城被确定为发展重点后,建设什么样的新城,如何建设新城就成为摆在管理者和建设者面前的主要课题。 当时松江的大胆尝试是,新城规划设计采取竞标方式,其中23平方公里示范区全部拿出来进行国际竞标,有来自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等国10多家公司参加,最终形成了松江大学园区、城市核心区、轨道交通枢纽区和特色风貌居住区4个国际竞标方案。整个规划过程体现了“公开招标、专家论证、领导拍板”的科学民主决策程序。 到目前,特色风貌区泰晤士小镇基本建成,新城核心区内的行政办公区,现代化居住区和生态休闲区三大功能区域基本形成,大学园区7所大学已全部开学招生,在校师生总量已达5.7万人,市第一人民医院松江新院也将不久后投入使用。 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轨道交通9号线松江段沿线工程正全面推进,天然气管网全线贯通,6万多户居民用上天然气,老城区保护性开发改造、环境综合整治、动迁安置房和农民中心村建设均稳步推进。 由于重视城市管理和环境建设,松江的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2%,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2.2%,空气质量显著提高,2004年环境空气质量指数达到和优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的87.6%。 也因此,松江先后获得“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卫生区”等荣誉称号。但松江显然并不满足于此,今年又全面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国际花园城市”,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身。 南北松江 就在国庆前,松江区新浜镇陈堵村、南杨村的沈迪标、陆峰等5名农民高兴地穿上了工作服,当起了道路养护工。至此,在松江区政府的努力下,全区5114户纯农户全部实现“一户一岗”,“纯农户”这一名词也淡出了历史舞台。 对松江来说,浦南的重点是发展现代农业,这意味着要解决好农民问题。 近年来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备受关注,松江以全面实施小城镇社会保险为突破口,2004年区、镇两级政府斥巨资解决了1987年以来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离土的129509名农民的社会保障。 为增加农民收入,松江还重点推进非农就业和纯农户减量化,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为农服务体系,甚至把农民收入增长率,非农就业率,纯农户减少率等指标作为区政府对镇、街道、园区考核工作的内容。 2004年,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7495元,比上年增长10.4%,增幅为1997年以来最高,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减小。 相比而言,浦北东片重点是现代工业和房地产业,浦北西片则是旅游业和微电子业,涉及的是公共资源配置问题。松江高层领导多次强调,要注意区域内的南北和谐,同时东北片和西北片的差距也不容忽视。 由此,松江2004年的“万人就业项目”受人瞩目,2828名就业困难群众实现上岗就业。在“两个相同”政策实施过程中,24506名农民实现非农就业,其中“南劳北上”2462人。 尽管如此,松江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依然严峻,尤其是年轻人就业、镇保过渡人员就业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对此松江的相关官员也并不忌讳。 松江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官员表示:“我们力图形成针对不同群体的促进就业措施和政策体系,使年轻失业人员通过市场的信息来引导自主就业,一部分劳动者通过职业培训提高技能帮助就业,而少部分困难人员则通过政府购买岗位来安置,并积极鼓励创业。” 在三农问题的处理上,松江还取消义务工积累、共同费和水利工程供水费三项收费项目,实现农民零负担,撤销“减轻农民负担办公室”,建立了“增加农民收入办公室”。 和谐的发展理念在松江的社会事业体系建设中得到了体现,松江建立健全全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而深入民心的“人人运动计划”和群众文化活动,尤其是两级政府购买文化,开展千场电影、百场小戏下农村、进社区、到工地的活动,受到居民们的普遍欢迎。 人本松江 作为一个人口导入性城市,人口的膨胀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同时,也给社会服务供给、地方财政、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等各个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而松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思想,重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2004年底,松江全区常住人口为102.32万,其中导入人口为50.88万,在九亭等地,导入人口的比例还要高。预测到2010年,松江全区的常住人口将达到120万,其中导入人口超过70万。如果无法妥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和谐也无从谈起。 在一些老城区,随着人口不断集聚,私人汽车总量增加,大大超出原来的规划容量,直接导致老城区道路交通堵塞,行车停车困难。对此松江的对策是,优化公共交通规划,完善公交线路、站点设置,增加公交运能,改进服务,方便市民出行。加强交通文明的宣传力度,整治乱停车、乱占路、乱穿马路等不文明行为,综合治理“黑车”现象,依法加大交通执法和违章处罚力度。 在外来人口的管理方面,松江坚持重心下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依托社区,加强房屋租赁管理,建立流动人口专管员队伍,健全外来人口属地化长效管理机制,同时还加强了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保障工作。 而为了缓解教育资源紧张和人口增长的矛盾,松江也在全区范围内调整教育资源的布局,陆续修建了多所学校,加强教育硬件建设,同时将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重中之中,推进教育的信息化。 显而易见,对松江来说,除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对经济快速发展与土地、电力、水资源、能源、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之外,日益严峻的人口问题给城市管理模式、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产品的供给等方面造成冲击。 此外,在财富膨胀的同时,避免盲目自大的“暴发户”心态,提高自主创新的意识,已经成为松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关注的重要问题。但从种种迹象来看,这座不断嬗变中的城中城的领导者们正在不断调整,让前进的步伐更为踏实和稳健,并坚信时间将最终考验一切。 和谐松江之基层篇:自下而上的和谐观 “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工作的追求” 方松社区的居民都知道,在其社区内有个免费为居民“打官司”的地方,这就是方松社区自治法律服务中心.该中心坐落于放生池小区,是迄今为止上海市首家免费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诉讼帮助、法制宣传、法制培训的社区法律服务机构,是以政府出资购买社区法律服务的形式,为居民长年提供法律服务。可以说是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一种新尝试和新探索。 据方松社区办事处官员介绍说:“过去,居民反映矛盾的途径不多,而且反映的成本也很贵。或以信件的形式上访或以闹事的方式来向政府反映问题。这些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越发明显。在这种新形势下,成立法律服务中心,由政府买单的形式来服务群众,支持群众。体现了居民自治与法治的有效结合,通过司法程序来解决社区边缘性问题。” 该中心于今年7月成立以来,已多次为辖区内的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法律讲座,对符合条件的案件提供免费诉讼等。可以说,它的成立,为解决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法律方面的问题提供了便捷、快速的窗口,为发挥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的自治作用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平台。 今年台风“麦莎”侵袭时,街道内有幢居民楼漏水,而作为这个小区物业管理的公司恰巧是街道办事处的一个下属公司。居民要求物业公司对这次的损失负责,而物业公司认为自己是在严格按照合同的规定去做,没理由对这次的天灾负责。双方争执之下,作为街道办事处,又是物业公司的“顶头上司”,就建议社区居民去法律中心请求帮助,希望居民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去政府上访等不理性的方式。据了解 ,这个案件法院已受理,在近期内就会作出裁决。 方松社区还是沪郊首个“宽带社区”,社区的上万名居民体会由此带来的舒适便捷,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贺雨廷夫妇了。自从宽带装好之后,贺雨廷夫妇每天都有一大乐事,就是给远在美国的儿子发E-MAIL聊聊家常。现在社区内的居委会定期为居民免费培训电脑知识,而且还安排了一名大学生当居民的网上援助员。贺雨廷夫妇很激动地说:“现在我们跟儿子联系方便多了,还省下了一大笔越洋电话费呢!” 目前方松街道居民电脑的拥有率达到75%,宽带拥有率更是高达60.1%,远高于上海市平均20%—30%的水平,街道通过信息化社区建设,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 “老城演绎新文化” 2001年,松江区在行政区划上做了调整,在原来松江镇的基础上组建了岳阳街道。新组建的岳阳街道不但是松江的商贸中心,同时也是松江新城建设中的“老城”。辖区面积5.8平方公里,12万人口,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台以“繁荣的岳阳,和谐的社区”为主题的大戏,从7月2号开始每晚在居民区内上演,要演遍全街道26个小区。说起这台戏的准备,岳阳社区负责文化的官员很自豪地说:“今年采取社会化运作,6月上旬确定主题,“夕阳红”艺术团中标后,仅用了两个星期就搞定了整场戏,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过去社区排演一台戏,就得在人员方面东借西凑的,没有几个月下来真不成。” 在岳阳社区,像这样的文艺团队共有38支,涉及的面也比较广,太极、花剑、腰鼓、戏曲、舞蹈等等,这些文艺团队都是由居民区里的文艺爱好者自己组织,政府以“吸引群众,培育团队,服务社区”的思路加以引导和管理。在以前,像这样的活动基本上都由政府的文体站直接组织的,他们在时间和金钱上花费比较大,而现在由社区的文艺爱好者自己来组织,他们的节目素材也来自居民的生活,贴近百姓生活,很容易为居民接受。如果政府觉得节目好,然后购买,让这些团队到各个小区去表演。说白了,就是政府在购买服务,让这些活动服务于居民,满足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的需求。 为了搞好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社区投入3500万元,建成了3550平方米的“岳阳社区活动中心”,中心共有5个楼面,设有图书馆、多功能剧场、排练厅、乒乓房、健身房、多媒体教室等近30多个活动场所,可同时容纳近千人活动。社区活动中心突破了以往传统的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引入“东方家园”社区事务推展中心这一民办非企业组织,实行社会化管理,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服务。 除了精神文化方面,岳阳社区还采取了“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的形式,以“民有所需,我有所为”的要求来打造社区服务中心,以此来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原住竹竿汇48号的陈阿巧老人,老伴去世后,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自从护理人员吕木香上门后,贫寒之家有了笑声。有一次,老人摔倒后手臂骨折,瘫在床上,生活难以自理,吕木香端茶送饭,一日三餐勤伺候;老人大小便失禁,吕木香毫无怨言的帮着换洗衣衫,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女呢。 岳阳社区的茸南苑有户人家,婴儿在里屋睡觉,保姆关上门进不去,急得团团转。好心邻居提醒说九邦热线电话管用,拨打后不到15分钟,开锁师傅张国馨便匆忙赶来。门打开后,保姆发现婴儿的整个脸都被被子盖着,脸色都变紫了,如果没有张师傅及时赶来,婴儿的生命岌岌可危。 给外来人口安个家 松江九亭在前几年由于反复出现黑作坊和非法食品加工点,一度给人留下了不良印象。对此,九亭的官员也是一肚子说不完的苦水——在面积为32平方公里的管辖范围内,包括流动人口在内为19万,其中只有2万多人是本地居民,管理难度可见一斑。 不过,这种现象在今年得到了根本改善。为了营造一个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九亭镇政府加强联防队伍的建设,把联防队员分散管理变成集中管理,投资600多万元成立了200多人的九亭联防中队,购买了30辆治安巡逻摩托车。把社会治安工作,由过去的人防为主,变为人防技防相结合,投资350万元在全镇主要道口安装了24个电视监控探头,进行实时图象监控,有效的提高了破案率。据了解,当地80%的案件是由联防队员破获的。 事实上,九亭镇镇政府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把不断提高经济实力作为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多年来,始终抓住发展这一第一要务,任何时候都没有动摇过。 2003年“非典”疫情和2004年“禽流感”对各地的经济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面对这一情况,镇领导坚持两手抓,一手抓“非典”和“禽流感”的防治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不动摇。因此,在保持“非典”和“禽流感”零感染的同时,全镇的经济依然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4年,全镇工业总产值完成161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增加值完成31亿元,比上年增长40.2%;税收完成6.4亿元,比上年增长50.6%;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39亿元,比上年增长57.8%。引进外资总投资1.7亿美元,合同外资8000万美元。 依靠科技兴镇的战略来推进“三个集中”,逐步实现九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居民向城镇集中,通过推进“三个集中”,使九亭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从根本上解决了“三农”问题。 2004年的3月31日以前,九亭镇投入资金10.5亿元,全镇6169户农民全部实现了农转非,并参加了上海市小城镇社会保险,在全市120多个乡镇中率先实现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转变。并且出资2.3亿元对农民进行一次性土地补偿。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2004年全镇人均收入达到11041元,比上年增长14.6%;劳均收入达到18900元,比上年增长18.4%。居民人均年最低生活保障金达到3500元。 同时,积极努力地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今年新增就业岗位3190个,完成全年计划的127%;非正规劳动就业组织17户,解决岗位51个;当地劳动力安排企业工作655人。外劳参加综合社会保险人数18370人,完成全年计划的102%。2004年该镇社会保障中心被上海市政府评为市促进就业先进集体。- 和谐松江:攀升的民间幸福感 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民间幸福感必然是以当地的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为前提的,对于生活在上海松江的老百姓而言,他们在享受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种种好处的同时,也面临着社会变迁和人口剧增引发的种种困惑。然而,正是由于对自身生活品质及公共事务关注度的不断提高,松江百姓才真正经历着向现代城市居民的身份、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模式的转变过程。 从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松江人的骄傲来源于近年高速的经济增长。据统计,2004年松江实现增加值343.51亿元,比上年增加30.6%,财政收入82.86亿元,增长43.1%,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0.3%和10.4%。 如果仅仅考察这些客观数据,除了政绩上的功效外,对说明当地的和谐程度还是远远不够充分的。在提倡“以人为本”的视角下,本刊需要通过对民间幸福感等主观指标的调查,对原有以经济为核心的指标体系进行适当修正,提供了解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和谐程度的某种可能性。 在对松江和谐社会采访过程中,本刊调研组共发放300份调查问卷,让被调查者从饮食、居住、生态、生命、教育、消费、平安、信用、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主观满意度进行评分。从总体上来看,这些受访者对自身生活状况持积极态度,满意程度相对较高。 本次调查样本的构成情况为:男性占53%,女性占47%,年龄段主要集中在36岁至45岁,受教育程度大多为初高中学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受时间和精力所限,本次民间调查的样本框主要集中在城镇居民,并不足以反映全体松江人民的意愿,但能在一定范围内折射出百姓心目中松江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不足。 饮食、居住、消费满意度较高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经济发展和物质繁荣带来的首要好处就是能解决吃饭问题,而且不光是吃得饱,还吃得好。从这300名受访者的回答来看,温饱问题和饮食营养结构这两个测评指标上明显满意度较高,平均得分都在80分以上。相比之下,被调查者对食品的安全得分略低,值得引起食品监管部门的注意。 居住方面,松江这几年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并逐步成为松江的支柱产业,“十五”前四年商品房开发总量1415万平方米,是“九五”期间的2.83倍。许多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大大改善,人均居住面积提高了,也开始享受到良好的物业服务,主观满意度较高。 然而,仍有不少受访者表示应该挤掉松江房价中的水分,好让更多的百姓能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房。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力度,防止投机行为,把供需结构调整好。”一名教师说,“对低收入家庭和困难家庭,要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调查显示,300名调查者对自己的消费状况也比较乐观。在松江,随着第三产业的逐步兴起,商贸服务业日趋繁荣,消费市场也逐渐红火。居民王先生说:“市场上的产品很丰富,基本上想买什么就能买到什么,而且很多都是国际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松江的私车消费也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一方面说明松江人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多,同时也说明消费观念的转变。不仅如此,松江的出租车生意也特别好做,以至于一些市区的出租车都跑到松江来拉生意。“在上海的其他郊区,车子开在大街上都没有人拦,在松江,招手要车的人比比皆是。”一名的哥说。 尽管如此,有受访者对此表示担心,他认为这将给松江的城市建设和道路设施带来压力,由此引发的噪音污染和尾气污染也不容小瞧。 就业、治安聚焦度较高 在本次调查中,就业和治安问题是受访者提及最多的。 一位在劳务服务站找工作的陈大叔说:“现在很多企业不愿意用我们这些本地人,照道理说,我们应该比那些外地人有优势,可事实相反。”在被问及原因时,他说:“外地人要的工资可能会低点吧。” 事实上,松江政府已经针对就业问题采取了诸多措施,也取得不少成绩,但在受访者心目中,就业问题仍然关注度最高。 据调查,松江就业形势的严峻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本区失业人员文化技能素质低;二是离土农民的学历、技能、年龄、习惯、择业观念等都不适应企业快节奏工作的要求;三是受到外来务工人员的“挤压”;四是青年人期望过高,对就业条件要求苛刻;五是农村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 为了做好就业工作,千方百计解决就业问题,松江执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鼓励创业,为其提供创业场所;优化小企业的创业环境,解决创业者“融资难”,“场地难”的问题;同时加大培训力度,不断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训大批企业需要的具有现代化综合职业能力的劳动者。 由于大量外来劳动力的涌入,在给松江经济带来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安定的因素。一位小区物业管理人员抱怨说,“现在在我们这里,发生事情的不少是那些外来人员干的。他们来松江找工作,家境本来就不好,带的钱也不多,一时找不到事情做,钱花光了,就会起打劫、偷窃等坏念头。”在调查中,一些受访者表示了此种忧虑。 医疗、公共服务有待改进 调查显示,松江居民对健康状况予以了很高的关注度,对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有更新更高的要求。以往,由于松江缺乏三级甲等医院和一流的医生,导致不少疑难杂症都需要到市区求医。不过,随着第一人民医院在松江新城落户,这种状况将有所好转。 同样,被调查者对于政府在科技文化教育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不少居民反映,在公办教育的质量、外来人员子女教育等问题上,政府还应该再接再厉,加大投入,促进公平。 当然,更多的受访者还希望政府能从民众的想法和建议中获得帮助,并加大落实力度。 受访者最希望政府改善的问题排名(以回答该问题的233份样本计算) 排名 关注议题人数 关注比例 1 扩大就业 80 34.3% 2 社会治安 72 31% 3 医疗服务 59 25.3% 4 环境整治 56 24% 5 公共服务 38 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