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一个茶马古镇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2日 17:17 新民周刊 | |||||||||
古镇的开发与保护一定是鱼与熊掌?丽江束河古镇规划,试图寻找一条古镇持续发展的新经验。 撰稿/黄 祺(记者) 踩着石板路,跨过一座石桥,绕过一幢木房,毫无察觉中,记者就已经从束河古镇的
束河古镇更新规划的负责人、昆明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翟辉一再建议记者,就住在束河,第二天起个大早,去束河小街上走走,听雀鸟鸣叫、河水潺潺,站在纳西人家的屋檐下迎接从雪山上撒下的阳光——那才是真正的束河,是每一个城市人梦寐以求的世外桃源。有油盐酱醋的气息,有生老病死的循环,束河生生不息,它不是凝固的化石,而是一座活生生的村落。 翟辉迷恋着这里宁静、古朴的气氛。他理想中的束河古镇应该具有“香格里拉精神”──一种天地万物共融共生、和谐相处的境界,同时还具备“香格里拉品质”──适度、安全、富足、和谐、交融、自由、私密、发展。他的工作,正是通过规划,让束河更加接近这个理想。 一块活生生的化石 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位于丽江大研古城西北约8公里处的束河一带就有聚居村落。束河,纳西语称“绍坞”,意为“高峰之下的村寨”。 这里是纳西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当年茶马古道上重要的集镇,几百年后被幸运地保存下来。因为这里是纳西先民从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渡的活标本,是对外开放和马帮活动形成的集镇建设典范,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5年前,束河默默无闻,不要说外面的游客,就是当地的出租车司机,也只知道“龙泉寺”,而不知道“束河”这个古名。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手工业衰落以后,纳西族居民又回复到了简陋的农耕生活。村民白玉安一家六口人,两个老人两个孩子,过去,一家人全靠她和丈夫种地来维持生计,年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 当丽江大研古城集聚了游客、开酒吧的外乡人时,位于丽江古城西北8公里处的束河还只是默默无闻的小镇。夜晚,大研古城灯火通明,而束河连路灯也没有,晚上8点,家家户户就关门睡觉了。束河维持着宁静的生活,居民的生活水平与大研的居民相去甚远。泥泞的道路上污水横流,一些房子破败了,村民也没有能力修复。 2002年,丽江市政府决定通过引资的方式开发束河古镇,昆明鼎业集团与政府达成了投资开发的协议,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系教授翟辉承担了规划负责人的工作。 给旅游服务一些空间 开发还是保护——这个难题落在了翟辉的肩上。翟辉没有回避这个敏感话题,他认为,开发商对古镇的投资是更好保护古镇的出路。他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发展是人类共同的目标,保护只是发展的基础和手段,而且只有发展才能为更好的保护创造条件。当然,我们不能以牺牲当地人的生活质量为代价来保护古镇遗产,因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敌人是贫穷。 周庄、平遥、丽江大研古城通过开发变成了旅游市场的热销商品,但是,随着游客的涌入,商业开发势不可挡,古镇开发也招来批评之声,很多人认为,被开发的古镇很快丧失原有的风貌,变成拥挤不堪的旅游集市。 古镇开发必然带来房产的升值,外来的购房者可能排挤原住民,古镇将成为空壳。开发后游客的增加,也会让商人趋之若鹜,店铺密集以后,古镇就很难保持宁静古朴的环境。这些,都是规划者需要面对的问题。 翟辉没有回避这些,他的规划方案最终得到了投资方和当地政府的认可,他的方法是,在古镇外围建造一座7万平方米的仿古新区,将旅游配套服务业集中在新区,这样既可以满足游客现代消费的需要,又能避免脆弱的古镇背上商业设施的沉重负担。 其他的古镇也采用过建造新城的方案,但问题是:新城的建筑风格与古城格格不入,或者新城位置离古城太远,游客还是不愿在新城中停留。在丽江出现的有趣现象就是,本地人几乎都生活在现代建筑的新城里,而游客都挤在大研古城中。 为了让游客喜欢上束河新区,使新区与老城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翟辉开始从束河古镇本身的民居布局和建筑特色中寻找灵感。现在被叫做“茶马驿栈”的新区,从规划设计上力求体现束河古镇原有的建设规律。 翟辉介绍说,首先,新区规划强调整体的街道空间形态而非建筑单体,街道并非横平竖直、整齐划一的,而是让人感觉是建筑“挤”出来的,这种自由的布局来自于传统村落。“束河民居依山就势布局,没有教条的方方正正和形式格局的千篇一律,而是根据地形、地貌可曲可直,富于变化,由此形成了别致的村落景观,路、水、桥、房有机融为一体,构成了富有特色的村落布局形态。” 第二,新区建筑的大体做法是统一和谐的,但没有一幢建筑是完全一样的,这种统一中的变化也是借鉴了传统村落。翟辉说,这是一个村落形成的自然状态,居民各家独自建房,自然不会事先考虑道路的走向,每一家造出来的房子也不可能一模一样,这就形成了建筑形式的多姿多彩。 束河古镇的另一大特色是依山傍水,山泉从房前屋后、街边田间流过,为束河增加了灵动的节奏。新区规划中,交错的水系与古镇的水网贯通,把新区、古镇连为一体。 建成后的束河新区,各条街道形成了商业特色,服饰、皮革、食品分门别类地形成专营街,包括客栈、酒吧、茶楼、餐厅、商铺等店面一共1200间。新区虽然竣工不到一年时间,但已出租和出售了60%以上。 新区和古镇,时差1000年的两个世界毗邻而居,新区的四方街商铺林立,古镇的四方街里则有纳西妇女在卖丽江粑粑、米灌肠。新区一个叫“飞花触水”的区域,集中了酒吧、餐厅,晚上摇滚乐的鼓点就从里面传出来。但再往里走,进入老城时,喧闹就被抛在脑后;偶尔一家客栈或酒吧临街、临水,就现出一幅“大隐隐于市”的画卷。 整修后的古镇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土地被征用以后,一部分居民得到新区提供的服务工作,一部分土地被保留下来,用来还原古镇的农耕生活形态,这些土地返还给农民耕种,纳西居民也将留在古镇中延续他们古老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