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合作共建长江上游经济带的繁荣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1日 15:05 新浪财经 | |||||||||
四川、重庆两省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国家开发银行、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于11月25—27日在四川自贡举办2005川渝经济发展论坛。 川渝地区的区域合作 区域合作是川渝合作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四川和重庆的区域协作,关键是成渝两极的
共同推进重庆经济辐射区的发展。发挥重庆的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推进四川境内重庆经济辐射区加快发展。重庆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对长江上游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西藏有重要的经济带动和辐射作用,尤其四川,是重庆经济最现实最直接的经济腹地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嘉陵江和长江的交汇处,流域经济特征明显,因此,沿嘉陵江而上的川东北部地区四川南充、广安、广元、达川、巴中等市地是重庆经济向北的传统辐射区;沿长江而上的川南地区四川的泸州、宜宾直至攀枝花等城市是重庆经济向西南的很重要的辐射区域。作为特大型中心城市和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城市,重庆直辖以前,川东北的达川、广元、南充、广安等城市和地区受重庆经济的影响,是重庆工业产品的重要市场,重庆是这些地区工业技术和信息的来源地。同时,川东北地区的达川、南充、广安等地区是重庆市需要的粮油、猪肉等农副产品的供应地。重庆直辖以后,四川和重庆两地之间的边界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区域经济的联合与协作是必然的,因为,行政区划可以划出明确的边界,经济影响则不可能划出明确边界,行政区划的变动也不可能使四川和重庆经济相互影响和辐射的这种区域经济格局有多大改变。原来川东北的达川、广元、南充、广安、遂宁,沿长江的泸州、宜宾等原来与重庆是同省兄弟的地区,现在成为与重庆相邻的省际区域合作地区。川东北地区的达川、广元、南充、广安、遂宁等地市,过去就是重庆的经济强辐射区域,为重庆服务,今后这些地区经济上同样受到重庆经济的强烈辐射。对这些地区,政治上跑成都,但经济上要强调为重庆服务,以重庆为依托,从而形成川东北重庆经济辐射区,要依托重庆加快发展。重庆经济与四川沿长江而上的城市的经济协作,一是如前所述,要在共建长江柑桔带方面加强合作;二是要与攀钢合作,发展重庆需要的汽车用钢材等;三是重庆应介入向家坝、溪落渡两大水电站的建设,与四川一道,共建长江上游川南地区水电产业基地。在上述方面,要充分发挥如前所列由重庆搭建起来的 “ 重庆经济协作区 ” 平台的作用,使重庆真正成为带动川东北、川南沿江一带协作,促进两地各市地经济发展的龙头。 共建成渝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是成都和重庆可以共同辐射的经济区域。其范围是四川盆地内,南达长江,北抵成达高速公路和铁路,西接宝成、成昆铁路,东连襄渝、渝黔铁路等范围内的经济区域,是我国经济地理中一致公认的,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东半岛等经济区齐名的经济区域。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被称为区位竞争力最强经济区。它以上海为龙头,目前已发展到包括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在内的重要经济区域,成为目前国内区位竞争力最强的经济区域,正在筹划包括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和安徽一部分在内的泛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其城市化水平整体较高,城市体系完备,该区域处在向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级段,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今后 5 年,城市化进程将明显加快,未来10年内,长江三角洲将有可能成为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亚太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之一,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经济示范区。 珠三角经济区被称为制度竞争力经济区。该区1994年基本确立。它以广州、深圳为两极,目前已形成包括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在内的全国制度竞争力最高的经济区。该区首先得益于接近香港。香港是其主要的投资来源,约占7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进入改革开放之“先河” ,设特区市、撤县设市,一批新城市随之而起。 1997 年香港回归,“一国两制”的制度投入,从深层次上推进了该区城市化进程。伴随着世界结构大调整和产业大转移,珠三角洲经济区已成为世界IT产业的生产基地。 京津唐经济区被称为集聚资源经济区。这一区域得益于现有体制下全国资源向都市的集中,中关村、奥运村等的出现,均以首都的政治文化为背景。这一地区传统的重化矿冶工业与水资源短缺和环境矛盾日渐突出,但因开放性强,使这一地区在参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国际交往等活动中的组织管理协调功能更加突出,成为我国政治、文化与国际交往中心。 成渝经济区是我国富有潜力的经济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重点支持发展的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核心区域。目前成渝经济区在区位、经济实力、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等方面虽均逊于上述三个经济区,但在西部是最发达的地区,拥有重庆直辖市和成都两个特大型中心城市,依靠成渝之间简阳、资阳、内江、资中等城市的努力,我们相信,成渝经济区将大有作为。 成渝经济区早在 80 年代就被四川提了出来。当时四川提出“依靠盆地、开发两翼”的战略布局设想。90年代后,四川把这一战略设想改称为“两点”、“两线”、“两翼”战略。 “两点”指成都和重庆;“两线”即以成都为中点的向北向南延伸,包括成都、德阳、绵阳、乐山等市在内的川西纵向“一条线”和沿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的横向一条线,也就是包括南充、遂宁、内江等市在内的四川盆地中部“一条线” ;“两翼”指重庆以东包括万县、涪陵、黔江、达川等地市州在内的“川东一翼”和包括攀枝花、西昌以及宜宾等在内的“川西南一翼”。川东一翼因三峡工程开工、三峡水库开发性移民启动;川西南一翼,因攀钢二期建成投产,二滩电站建设展开,泸(州)隆(昌)铁路建成通车,向家坝和溪落渡大型水电站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安宁河谷亚热带立体农业开发起步等成为亮色。恰恰是重庆和成都之间的内江、资中、资阳、简阳以及遂宁等中间这些城市,发展难度大,是成渝经济区发展中的难点区域。重庆及长江三峡库区三个市地改为中央直辖后,四川战略布局中的原川东的“一点”“一翼”划给重庆市,重庆的建设和三峡库区的开发要由重庆市来完成;成渝之间一线战略的实施需要四川与重庆合作来实现。 综上,成渝经济区设想乃是重庆直辖前四川省提出的“两点”“两线”战略布局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川渝分治后,四川和重庆都对成渝经济区设想表示肯定。在“十五”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意见中,四川的区域战略五区布局为:成都平原地区、攀西地区、民族地区、盆中丘陵地区、盆周山区等五大块;重庆提出了发展三大经济区设想,即:主城区发达经济区、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在地域上即指四川以成都为中心的成都平原地区和以重庆市中心包括渝西经济走廊在内的市县。从地域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各层次的范围包括: 第一层次,成渝两极:(1)重庆(9城区);(2)成都(9城区)。 第二层次,成渝和成德绵乐两线(城市经济带):(1)重庆市、内江市、资阳市、南充市、遂宁市、成都市;(2)绵阳市、德阳市、成都市、眉山市、乐山市(除成都市共6区5市17县)。 第三层次,两面(经济突出联系区及成渝经济辐射区):(1)重庆经济辐射区,主要有重庆市内的渝西走廊经济区和四川境内的沪洲市、自贡市、内江市、资阳市、南充市、遂宁市及其各辖区市县。(2)成都经济辐射区,即成都平原经济区及其周边地区,主要是四川境内的包括绵阳市、德阳市、成都市、眉山市、乐山市及其各辖区市县。 成都平原经济区是四川最具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经济发展水平全省最高的地区。从国民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积累能力等许多综合指标看,该区已进入经济起飞阶段。 从产业结构看,成都平原经济区是四川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是四川以至我国电子工业、重型机械制造业、电站设备制造业、飞机制造业、光纤光缆制造业、特殊钢铁工业、量具刃具和航空仪表工业、化工和医药工业、食品工业的集中区域。重型加工制造业和电子、原子能、光纤等高新技术是这一地区经济结构的主要特征,同时也是四川全省金融、信息、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最发达地区。 从交通、通讯条件看,成都平原经济区内纵横交错,形成网络。铁路有宝成、成昆、成渝、成达铁路;公路有成渝、成乐、成绵、成雅以及建设中的成南(沪蓉高速)高速公路;有贯通西北和西南的光缆通讯,通达全国和东南亚的空中航线在这里交汇。这里同时也是内地通往西藏的公路和航空的主要通道。从而使成都成为本区、四川和西南的交通通信枢纽,是四川对外开放中投资环境最好的地区。 从科技和教育条件看,成都平原地区聚集了全省70% 以上的高等院校,80% 左右的科研机构,成都市科技人员达47万,科技人员万人比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一直位居第三位,该区是全国电子、航空、航天、核能、有机化工的重要科研基地之一,在西南占有突出优势。 从区域结构特征看,成都平原经济区可划分为三个层圈:核心层的平原区,包括部分丘陵地区在内的紧密区,有直接经济联系的辐射区。这一区域有特大城市成都,有中等城市绵阳、德阳、乐山、眉山,有小城市江油、广汉、都江堰、崇州、邛崃、峨眉山等,有几百个县城、建制镇和工业小区,构成了集四川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旅游和对外开放优势于一体的密集城市群,是四川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从所有制结构看,成都平原经济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国有科研机构占有强大优势。改革开放以来,股份制经济、乡镇企业、私营经济、个体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四川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公司70%集中在这一地区 , 乡及乡以上工业中非国有工业比重已达42%以上 , 在区市县,非国有和私营经济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的主体和财政的主要来源。 从地缘条件看,成都平原经济区是连接西南和西北两大经济区的中心地带,是内地与西藏、云南等边疆省区的重要陆、空通道和经济交流中心,是长江流域上游成渝经济区的重要一极。这三个地缘条件,使成都平原经济区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中心和与全国陆上、水上、空中联系的重要纽带。 重庆市中区和渝西经济走廊是重庆经济的主体。GDP占全市 69.23%。其中,市中区9城区是重庆经济最发达经济圈,具有较强经济基础,6.6% 国土面积,17.4% 的人口,集中了全市GDP的38% ;二三产业发达,2000年三次产业比重为7.6 :51.5 :40, 是重庆市城市功能的主要承载区;重庆工业基本布局在 9 城区,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80%左右;重庆雄厚的科技教育和人才优势基本在 9 城区, 80% 以上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科技人才集中在9城区;9城区交通通信发达,初步建成了水陆空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和现代化通信体系。 渝西经济走廊是重庆的西部郊区地带,农业发达,是重庆市区西部“后花园”。平坝、丘陵、低山为主的地形地貌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使这一区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重要柑桔等水果、蔬菜生产供应基地。渝西地区煤、石灰石、天然气、铁硫铝土、天青石等矿产资源蕴藏量丰富,品位高,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以大足石刻为代表的石刻艺术等丰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为渝西发展旅游经济提供了资源条件。渝西经济区交通发达、便利,成渝、渝黔铁路和成渝高速公路,即将开工的渝遂(宁)铁路、渝南(充)高速公路,以及 212、210、319 国道等公路贯穿,成为重庆未来交通最为便利的发展地区。该区具有良好的地缘优势,西接四川沪州、内江、遂宁,南临贵州遵义,北望四川南充、广安,是重庆向西扩展的经济走廊,承接市区辐射,再将辐射延伸。渝西经济走廊将是重庆生产力承东启西的重要桥梁地带,是扩展重庆城市发展空间和生产力布局空间的重要地带,是重庆具有巨大发展潜在优势地区。 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关键在重庆和成都这两极的合作。过去由于体制等方面原因,合作较差,甚至还有隔阂,是不是承认是一个经济圈内,一度还有不同看法。重庆一直认为自己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成都也常常为争中心而四处游说。现在大家都认识到,客观条件已经发生变化,传统的地理区位优势正受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全面挑战。就重庆而言,重庆的中心地位与四川、云南、贵州没有铁路、公路时期已不一样了。对成都来说,虽然被中央肯定为西南地区重要的“三中心两枢纽”,但要真正成为中心和枢纽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成渝合作,首先要淡化“中心”“枢纽”之争;其次是研究各自经济的特点,突出互补性;三是克服体制上的障碍,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实行紧密合作,这对两市有利,对四川和重庆更有利。值得肯定的是,成渝两市在合作“双赢”上已经取得了共识,两市已经携起手来,确立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原则,确定了加快构建成渝经济走廊,努力开拓区域合作的原则思路。在2001年成都—重庆经济合作座谈会上,成渝双方提出了近期合作方向: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二是联合开发旅游资源;三是积极推进统一市场建设;四是建立产业化分工体系;五是建立两地间信息网络通道;六是发挥两市新闻媒体作用,促进企业合作;七是建立两市间交流、沟通机制。当然,成渝合作虽已起步,但如何进一步深化并取得实效,尚需双方共同努力。 川渝合作支持三峡库区发展。三峡工程上马,在重庆境内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区-三峡库区。三峡库区是川渝地区具有特殊意义的经济区。三峡库区将发展形成若干新兴产业:柑桔带、牧草业、水产养殖业、水上运输业和水上旅游业等等。库区虽不在四川,但支持库区的发展,确保库区和三峡的安全仍然是四川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为此,四川要大力支持重庆完成三峡库区二期移民,搞好长江上游四川境内的生态保护和城乡污染治理,合作搞好长江从库区至四川宜宾的长江上游柑桔带的发展,支持库区大力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搞好库区旅游与四川旅游的御接,等等。这些都是四川和重庆可以联合协作做的事情。 生态环境治理合作 (一)生态环境方面的合作是川渝合作的突出重点 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搞好水土保持,减少泥沙和水土流失,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做好天然林保护和江河治理,这需要国家支持,更需要四川和重庆共同来完成,但四川是大头。这是因为,长江上游水系各支流均在四川,金沙江、岷江、涪江、沱江、以及嘉陵江的中上游江段都在四川境内。防止长江上游地区的污染,尤其三峡库区污染,保持三峡库区的环境安全,任务主要在重庆。长江上游沿岸城市污染治理,国家要支持,但主要靠上游四川各城市的力量。因此,长江上游生态问题,重庆的主要任务是搞好库区及重庆市区域内的污染治理;四川的主要任务是库区以上长江上游各流域的治理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三峡工程使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显得更加迫切。三峡大坝建立后,长江污染不是下降,而是上升。因为,三峡大坝建成后,长江水流流速将成百倍地下降,流动江水变成死的湖水,江水自净化能力大大减弱,如果上游生态恶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三峡水库将出现富氧层和泥沙沉淀等严峻问题。过去可以靠江水稀释,成库后将不再可能,从而直接威胁到三峡大坝的安全。正如国务院批转的《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 2001 年 -2010 年)》指出的:三峡工程二期工程在 2003 年建成投入运行,三峡库区江段将由天然河道变成 600 多公里长巨型水库。在特大型城市下游建设特大型水库,在世界水利史上还没有先例。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库区及其上游沿江城镇生活垃圾多年来都是沿岸堆放,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制止沿江城镇生活垃圾的随意倾倒并妥善处置已存的陈年垃圾,三峡大坝建成后,这些江中垃圾将全部截在库内,不但会加剧库区的污染,还将对电站的正常运行带来极大威胁。环境污染问题是三峡工程建成后面临的首要而紧迫的问题。 从三峡库区水污染和环境综合治理范围看,重庆和四川加强生态和环保合作的重要性更显突出,而四川的作用更重更具长远意义。国家把三峡库区水环境治理保护范围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三峡库区和重庆主城区(简称库区);二是库区影响区(简称影响区);三是库区上游地区(简称上游地区)。 库区范围包括20个区县,其中湖北4个,重庆22个(远郊区县15个,主城城区7个),湖北省是巴东县、秭归县、兴山县和宜昌县等 4 县。重庆则包括江津市、渝北区、巴南区、长寿县、涪陵区、武隆县、丰都县、石柱县、忠县、万州区、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等 15 个区县(市)和主城区的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等7区。 影响区共42个区县市,其中湖北4个,重庆15个,四川20个,贵州3个。湖北有利川市、神农架林区、远安县和宜昌市区;重庆有合川、永川、壁山、铜粱、潼南、大足、荣昌、綦江、万盛、南川、梁平、垫江、彭水、双桥、黔江;四川有宜宾市主城区、南溪县、江安县、长宁县、宜宾县、高县、屏山县,泸州市的主城区(包括江阳区、纳溪区、龙子谭区)、泸县、合江县、古蔺县,内江市主城区(包括市中区、东兴区)、隆昌县、资中县,资阳市城区、简阳市,自贡市主城区(包括沿滩区、自流井区、大安区、贡中区)、富顺县,达州市的开江县,广安市的邻水县等20个区县;贵州省有遵义市的赤水市、习水县、仁怀县3个市县。 上游区共涉及38个地市的214个区县,其中四川省涉及21个地州市的136个区县市,贵州省7 个地州市的37个区县市,云南省7个地州市的38个区县和重庆的3个区县。 从上述三个层次和表12看,四川在三峡水库影响区规划范围42个区县中占20个,达47% ;在上游区214个区县中占136个,占63.5%以上。显然,四川在重庆及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范围中占有突出重要地位。 从三峡水库水源角度看,四川和重庆必须合作,且四川居主导地位。四川幅员面积约占长江流域总面积27%,幅员面积的96.5%属于长江上游流域。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区范围,岷江、金沙江、嘉陵江、乌江等流域,除乌江外均在四川境内,各流域总面积 79 万平方公里,其中四川境内金沙江 18.95 万平方公里,雅砻江 12.04 万平方公里,岷江 12.88 万平方公里,大渡河 7.04 万平方公里,沱江 2.78 万平方公里,嘉陵江 11 .17 万平方公里,涪江 3.60 万平方公里。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干流河道,岷江、雅砻江、大渡河、嘉陵江是长江上游的主要支流,全年径流总量 3182 亿立方米,占长江上游水量三分之一,是三峡水库的主要水源。 从库区污染源角度看,四川和重庆必须合作,且四川是重头。三峡库区大坝不仅建立在特大城市重庆下游,更有重庆以上四川境内众多城市,其中,有特大城市 1 个,即成都,中等城市 10 个,小城市 14 个;城市人口 1565 万多人,加上农村人口共 8500 多万;城市污水和其它污染物排放量在三峡水库及其上游区占很大比重。三峡工程上游区废水排放量占库区总量 57% , cod 排放量占 62% ,氨氮排放量占 55% ,生活垃圾占 69.6% ,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占 72.4% ,其中,四川在三峡水库治理和生态建设规划范围内人口 8500 万人,占 15443 万人的 56.6% ;工业废水排放量 11.74 亿吨 / 年,占总量 23.35 亿吨 / 年的 50.27% ;生活废水排放量 11 .93 亿吨 / 年,占总量 20.73 亿吨 / 年的 57.54% ; cod 工业排放量 40.3 万吨 / 年,占工业总排放量 68.38 万吨 / 年的 58.93% , cod 生活排放量 42.19 万吨 / 年,占总排放量 67.17 万吨 / 年的 62.81% ;氨氮工业排放量为 1.25 万吨 / 年,占 4.8 万吨 / 年总量的 26.01% ,生活排放 3.4 万吨 / 年,占总量 6.56 万吨 / 年的 51.82% ;垃圾排放中生活产生垃圾 266.3 万吨 / 年,占总量 668.6 万吨的 39.82% ;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为 321.0 万吨 / 年,占总量 977.7 万吨 / 年的 32.83% 。 由上可见,根治长江水患,为三峡提供清洁丰足水源,保证三峡水库库容水量及水质,防治库区及长江上游水质和环境污染,确保三峡大坝安全,关键在上游,关键在四川。 (二)川渝合作共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近年,长江上游在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方面的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仍任重而道远,需要四川和重庆共同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切实抓好四川境内生态屏障建设。四川省要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加快四川发展的根本和切入点,搞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真正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5年初见成效, 10 年大见成效的目标。到 2010 年,森林覆盖率达到 30% 以上,流入长江的泥沙量得到有效控制,大中城市空气质量稳定在 ⅱ 级,出川江水基本达到国家 ⅱ 类水质标准。为此,要重点抓好:( 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切实抓好天然林管护、林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公益林建设。管护好天然林及其他森林 2.88 亿亩,造林 4400 万亩,封山育林 1400 万亩。( 2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抓好 300 万亩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基础上,争取再退耕还林还草 700 万亩,共完成 1000 万亩。( 3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按流域统筹规划,集中成片综合治理。认真实施《四川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 100 个水土流失重点县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遏止四川省境内长江上游重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4 )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控和治理,搞好国土规划和整治。 重庆需要抓的重点工程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荒山荒地绿化工程, 25°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草)工程, 25°以下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种苗基地建设工程,生态农业建设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体系建设工程等。在措施上,按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兼顾,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措施三结合的方针,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高好生态林、经济林、薪炭林的合理搭配,乔灌草的有机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对 25°以上坡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采取 “ 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 ” 的办法,切实搞好全市各区县的退耕还林(草)工作,每年内完成 375 万亩坡耕地的退耕还林(草)任务。 搞好生态屏障建设合作:( 1 )双方要承诺,互不向对方城市和农村扩散污染工业,不新建污染企业;共同推进加快实现无污染、无公害农业的发展;互不允许开办从事破坏绿色植被、水体、空气等产业。( 2 )双方共同努力争取国家对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资金支持:一是争取国家加大长江上游生态工程建设力度;二是争取中央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加大投入力度,把长江、珠江中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所需资金以国家为主,资金列入国家投资计划,疏通流入渠道,稳定资金来源,确保及时到位;三是争取国家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给予 优惠,如有关工程实施单位在天然林停伐后其银行债务比照破产国有企业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尽快给予冲销或挂帐停息,对适宜发展速生丰产林地区,给予贷款、税收、采伐等政策支持;四是共同争取并促成国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如争取国家按照《森林法》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将长江、珠江中上游地区纳入森林生态补偿范围予以重点扶持;五是共同争取把包括川渝在内的西南六省区市农村生态能源建设纳入国家新建沼气池计划,并分年度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3 )双方合作共建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四川和重庆共建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包括三方面涵义:一是共同促进国家尽快建立合同性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二是共同促进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省市参与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三是建立长江上游尤其四川和重庆双方生态利益共享机制。 共同促进国家尽快建立合同性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生态问题已是国际问题。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是国际上的通行作法,体现了生态效益受益区域对生态效益贡献区域的经济补偿,同时也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这是全球以及各国或地区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我国《森林法》明确规定要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而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形势严峻,又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功在川渝、利在全国的社会公益事业。所需资金理应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地方配套为辅。据推算,从 2001 年到 2010 年,长江上游、珠江上游生态工程建设需资金投入 1537 亿元。西南六省区市七方请求中央补助 80% 。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加大投入力度,理顺投入渠道,稳定投入来源,制订投入计划。为此,川渝要与西南六省区市其他各方通力合作,加大呼吁力度,促成这一基金的建立,特别要利用川渝的优势,如重庆直辖市体制优势和三峡水库安全的迫切需要,向中央施加影响。 共同促进长江流域各省市共建合作与补偿机制。流域经济的合作与互补也是国际通行的作法,并取得许多成功经验。欧洲的多瑙河、东南亚湄公河流域等也在探索建立流域合作与生态共建、利益互补的机制。长江流域是我国最大最发达的流域经济带,沿江城市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城市是我国发达的特大中心城市群。川渝长江上游生态状况不仅直接影响三峡工程作用的发挥,而且也影响中下游地区和城市人口的生活、生产和经济发展。建立长江流域经济的合作机制和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既是需要,也有可能。发挥由重庆发起的 “ 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 ” 的作用,把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作为该经济协调会的重要议题,尽快提出方案。可以考虑用企业合作方式,鼓励中下游城市企业到川渝投资参与长防工程、江河治理、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建设。建立沿江省市对川渝上游生态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的对口支援,帮助川渝发展无污染工业、农业、水产业、林业等。促进长江沿江省市建立支援长江上游生态建设的专项基金;发行长江生态建设债券、彩票等,充分调动民间资金支持川渝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建设。 建立川渝生态利益共享机制。川渝在生态问题上共生共荣。重庆对四川的依赖性更大。重庆应主动与四川加强联合协作,支持重庆的企业参与长江上游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工程的建设;鼓励重庆市民关心和支持上游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重庆产业转移、经济对外投资扩张当首选四川地区。重庆在争取全国和长江流域政策时,主动与四川取得协商,兼顾四川利益。双方合力争取国际资金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支持,双方共享成果。等等。 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合作 四川和重庆的能源资源合作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合作;二是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合作。这两个方面都与能源有关,涉及四川和重庆两地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结构调整,更关系全国的能源结构的调整与重组。 四川和重庆的煤炭资源储量小、煤层薄,含硫高、灰质多,成本高、污染重,不宜开采来发展火电,也不宜用作生活用能源。但过去,重庆和四川曾大力发展燃煤火电,川渝地区居民大多以煤炭作燃料,造成四川和重庆的大气污染和环境破坏,酸雨年年都有。因此,四川和重庆应该大力调整能源结构,调减火电,发展水电,开发天然气资源,鼓励使用优势清洁能源。如果还需要发展火电,也应尽可能使用贵州等地的优质低硫燃煤,且只作调峰之用。 合作开发天然气资源。天然气资源四川和重庆都有分布,但探明储量的70%在重庆境内,四川的泸州等地也有,但资源优势主要在重庆。在一个省的条件下,川东天然气输送川西及其它地区的管道网已经形成。川渝合作,重庆要支持四川和重庆各城镇居民尽可能使用天然气清洁能源。在发展天然气化工方面,已如前述,支持集中搞高档次的天然气化工,如30万吨级乙稀工程。 合作开发水电资源。川渝地区是我国水能资源最富集地区,开发该地区丰富的水能资源,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是西电东送的关键所在。川渝地区丰富的水电资源,又主要集中在四川,在四川境内的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岷江等重要江河之上(参见表13)。继三峡工程后,国家已经决定在长江上游金沙江上新建溪落渡和向家坝两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约2000万kw,超过三峡工程。所需发电、输变电、施工机械设备等许多都可以由重庆和四川合作制造。两大水电站的开发建设,不能没有四川和重庆的合作,更不能排除重庆。 综之,四川和重庆在能源资源开发方面,谁也离不了谁。从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防止大气污染,确保三峡库区水质和库区安全等诸多方面看,四川和重庆都应在开发清洁能源资源上密切合作。首先在四川和重庆境内,调整能源生产和使用结构,大力发展水电,全面压缩火电;城乡居民要全面使用天然气、水电等清洁能源,发展农村沼气能源;第二,共同推进西电东送工程的加快实施,共同力争国家全面调整能源产业结构、投资结构,争取国家加大对四川境内全国水电基地的建设和发展;第三,争取国家支持,打通西南电力向西北地区输送的通道,将西南电网与西北电网并网,进而实现西部和全国电网互通;第四,改革电力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推进市场化改革,构筑全国性的、规范有序的电力市场;重庆和四川在电力供应市场方面先做到不设防,不排斥;第五,在开发天然气、水电工程项目中加强合作,如输变电设备制造、水利电力建筑工程施工、发展高耗能产业等方面,加强合作,互不排斥。 旅游业协作 川4大旅游区开发建设,即成都口岸区、川西自然生态旅游区、乐山 — 峨眉山旅游区、自贡 — 宜宾蜀南竹海旅游区;重点建设、提升推出 9 条旅游精品线路;同时开发多种多样多层次旅游产品。重庆则提出以重庆山城都市旅游为中心,以长江三峡黄金旅游为主线,突出大足石刻艺术旅游区、四面山 — 金佛山等 8 大特色旅游区的建设,将巴文化、抗战文化、陪都文化、三峡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建设三峡旅游、都市旅游、文化旅游、民俗生态旅游热线。 四川和重庆联合协作发展长江上游旅游经济,首先是将四川和重庆及长江上游众多的旅游景区景点串联起来成环线,比如重庆三峡-重庆市区-大足石刻-成都青城山-四川九寨沟等旅游环线;重庆三峡-宜宾蜀南竹海-乐山大佛、峨眉山-成都青城山-四川九寨沟旅游环线;以及重庆三峡沿长江水路到四川各景点景区再经陆路返重庆三峡的川渝旅游环线。 三峡大坝即将蓄水,在重庆境内将形成长达600公里的高峡平湖。利用三峡库区所形成的新的旅游资源,四川和重庆可以联合协作,开发新的川渝旅游环线。比如三峡平湖水上游与长江上游各支流的漂流相结合,形成四川和重庆独具特色的内陆水上旅游经济。重庆奉节的天坑、地缝正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三峡库区众多老景区景点的迁建重建再现,都将使重庆三峡地区的旅游资源得到一次大的升华。 四川和重庆联合开发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的工作,当前主要有:一是在整合旅游资源,形成旅游环线上尽快形成共识,并围绕旅游环线做好川渝旅游业发展规划,整合好旅游资源;搞好合理开发利用;二是共同做好西南六省区市七方向中央争取政策支持、资金安排倾斜等工作;三是共同抓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搞好互用共享设施,如公路、水运、航空、铁路等的建设,形成川渝陆上、水上、空中旅游网络通道;四是在对外宣传上互相支持,协同配合,一致对外招商。在境外游客落地签证上,相互认可,互相引介;五是共同开发旅游资源,打造川渝旅游资源品牌;六是旅游市场和旅游信息共享。积极宣传对方旅游资源、品牌,共同推荐对方的旅游产品,共同维护对方的旅游信誉;七是链接川渝与西南旅游精品线,联手加强与陕、云、贵、鄂、湘等周边省区旅游业的联合协作,将川渝精品旅游线路与全国旅游线路连接起来,共同构筑川渝与周边诸省区的旅游线路网络。 科技教育的联合协作 四川和重庆是西部的科技强省大市。表16反映了四川省和重庆市高校科研机构个数、科研人员数、年度专利申请数等科技资源方面的一些指标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两地在科技资源方面互有长短,比如院校方面,院校的专业设置方面,四川和重庆都各有不同,需要也可以寻求互补合作。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和教育是四川和重庆未来发展的先导力量和决定因素。为此,四川和重庆在科技和教育方面要加强全面的联合协作,充分整合和利用两地科教资源,为四川和重庆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服务。 科研合作方向。四川和重庆的科研力量可以联合搞光电子、搞汽车等的合作开发研究。国家在三线军工布局的同时,在四川和重庆也设立了不少科研机构,如重庆的24所,四川的9所、10所、29所、30所等,这些科研机构联合,川渝的光电子新品开发将大有可为。四川和重庆机械方面的科研机构也不少,国家中心实验室在成都和重庆均有分布,两地加强合作,在建设重庆汽车工业基地方面也会有所作为。 教育合作方向。四川和重庆的高等教育,是在统一布局下形成的,两地高校在院校和学科专业设置上有一定的分工,客观上为合作提出了要求。总方向是整合教育资源,防止重复设置,不搞填平补齐。现在有一种趋势,就是都在填补各自的空白,建设新的高等院校或建立对方有自己无的学科专业。如重庆有美术学院,现在成都也建起了美术学院,这在重庆美院在师资、生源和毕业生分配等方面均面临挑战的新形势下,这是不是一种重复和资源浪费?又如重庆有外语学院,现在四川的成都也在搞外语学院,当然这与目前外语人才缺乏有关,但双方是否也应有所分工,防止重复。 总之,四川和重庆在科技和教育方面需要协调。首先,在统一整合川渝科技教育资源方面取得共识。其次,在科研方面,围绕产业发展、产品开发整合四川和重庆两地的科研力量,为两地的优势产业的发展、支柱产业的形成、以及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服务。第三,整合两地的高校资源,使四川和重庆两地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等方面各有侧重,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如在渝的四川外语学院可以为四川及西南各省培训目前急需的外语专门人才;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可以为包括重庆在内的长江上游各地市开展电子计算机专门人才培训服务;在渝的政法学院应是四川及西南地区法律人才培训基地,四川理工大学应为川渝及西南地区培养科研、环保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第四,坚决克服在科研和高校学科建设方面的重复建设,打破技术人才壁垒,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互补,寻求双赢互惠。 物流和交通的协作 物流与交通协作是四川和重庆在共建长江上游经济带合作中的必然选择。有两方面内容值得重视:一是如何充分合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二是合作加快打通有利双方的对内对外通道。 充分利用长江水道现有港口资源。长江曾经是长江上游地区通江达海的惟一通道,被誉为黄金水道。重庆作为西南地区惟一拥有长江水道的城市,成为我国最早的内陆对外通商口岸城市。在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地没有公路、铁路、航空的时候,长江上游各省区市的物资、人流都从重庆经三峡到长江中下游以至到海外。 但是,这种惟一的地位随着宝成、成昆、南昆以及正在建设中的青藏等铁路的建设,随着川陕、川藏、渝黔、成昆等公路的建成,随着成都、昆明、拉萨、贵阳等机场及其对外航空线路的开通,重庆作为长江上游惟一的物流人流中心地位已发生很大变化。由此,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的物流运输中心的地位受到影响,港口运输吞吐能力过剩是必然的。在这样的情势下,四川在泸州扩建集装箱码头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或者说是一种重复和浪费。因此,我们认为,四川应充分利用重庆的集装箱码头设施,统一考虑四川和重庆的物流规划,形成长江上游的物流循环。将来三峡蓄水成湖后,万吨级轮船直抵重庆,重庆的水上码头作用将更强,完全可能在重庆形成长江上游的水陆空物流中心,再现重庆昔日物流中心的辉煌,四川应支持重庆恢复这种地位. 四川和重庆在交通通信方面的协作的另一方面,是联合起来打通长江上游的对内对外通道。以成渝为两极的四川盆地尤其成渝地区,是全国公路网最为密集,铁路、公路、航空和通信等基础设施较为发达的地区,出川的通道正在进一步改善。但是,川渝间交通通信设施发展的同时,四川和重庆的向东、向南、向北、向西对外的通道仍较少;另一方面,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交通通信仍较落后,成为影响川渝在西部尤其在西南的龙头带动作用的发挥。这一点,六省区市七方 2002年南宁第18次会议进一步达成共识:“六省区市七方的交通通信发展仍然落后,区域之间的通江达海程度低,覆盖面窄 ,通过能力小。各省区市间高速公路的主骨架尚未完全打通;运营机场数量少、等级低;铁路路网密度小;内河航运呈萎缩趋势;电话普及率和人均邮电业务量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这些都不能适应西南六省区市七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不能满足西部大开发,经济大跨越的时代要求” 。为此,四川和重庆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在搞好两地间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一是努力打通向东向南向西向北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大通道,形成四通八达的川渝对外交通通信网络;二是尽快连接川渝之间的交通通信设施,打通断头;三是提升已有设施的等级;四是加快川渝交通通信网络体系建设;五是加快建设步伐,尽快竣工或争取开工一批交通通信“大通道”项目。这些大项目如: ——公路:加快或开工建设国道主干线成都—重庆通上海,重庆—贵阳—南宁通湛江,重庆—泸州—合江—昆明,重庆通兰州、通西安,遂宁-重庆,成都-拉萨,贵阳-昆明,成都-昆明通河口,贵阳通长沙,成都通西安,兰州-成都-昆明通泰国,昆明-南宁通衡阳,南宁通越南等大通道项目的建设、扩建、升级。 ——铁路:以干线电气化和打通北、东、南对外通道为重点,加快区域内干线铁路的电气化步伐,加快成都-重庆-怀化快速通道建设。开工建设兰(州)—渝(重庆)铁路,贵阳-桂林-珠海-福州、隆昌-百色、柳州-韶关、永州-玉林-北海铁路及贵(阳)昆(明)铁路、沾益-昆明铁路东段复线等。 ——航空:尽快完成成都双流、重庆江北等干线机场的改扩建,开工建设一批条件成熟的支线机场。 ——水运:加快长江上游港口和重庆集装箱码头建设,加快长江河道整治,加快嘉陵江渠化工程建设。 ——管道:加快兰州-成都-重庆的输油管道的建设,支持国家实施重庆至华中地区天然气东输工程建设。 ——通信大通道:以突破带宽“瓶颈”为重点,完善川渝光缆干线网、sdh光环网、宽带城域网,大力提高电话普及率和农村电话村通率。等等。 共同加强与区外和周边的协作 共同加强与区外和周边协作是川渝合作的重要方面。区外与周边的重点区域及其合作内容是,继续加强与西南六省区市七方的联合与协作,推进大西南经济区的加快形成;加强与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和南贵昆经济区的联合协作,其主要方向和目标是推进四川和重庆与西部沿边省区的边贸合作,发展边贸经济 , 参与周边的国际竞争,推进长江上游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继续加强与西南六省区市七方的联合与协作。长江上游经济带是西部的经济带,是西南的经济带。在长江上游经济带的建设和发展中,四川和重庆双方都必须继续加强与西南六省区市的联合与协作,充分利用这一合作平台和合作机制。近期联合合作的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联合推进南贵昆经济区、长江上游经济带建设。建设这“一区一带” 是国家 “十五” 计划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四川和重庆要联合西南各方,继续争取中央和国家支持加快 “一区一带” 的出海出境大通道、连接东南亚和南亚的国际大通道、 “西电东送” 基地、城市基础设施、区域性合作、生态环境保护、优势资源产业等战略性项目建设。 二是扩大开放,联合加快西南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加强与东部的合作,通过产业转移、要素流动和资产重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重点发展区域资源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积极发展市场化农业、生态旅游和现代服务业;联合发展一批跨区域、跨所有制、跨行业的企业和企业集团;联合推进 “ 西电东送 ” 战略的加快实施。 三是联合加快长江、珠江中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与西南生态旅游资源综合开发。 四是联合加快交通与通信骨干网络建设,共同完善西南出海出境大通道。如公路方面,加快国道主干线二连浩特-河口、重庆-湛江、上海-成都等高速公路项目的建设;加快省际间公路兰州-南充-云南磨口憨口岸、重庆-长沙、成都-西藏樟木口岸等的建设。铁路方面,开工或加快建设沿江铁路万州-宜昌段、成都-重庆-怀化快速通道等。航空方面,以形成干支线机场合理布局的民用航空运输网络为重点,尽快完成南宁、重庆、昆明、成都、贵阳等区域性枢纽机场的改扩建。等等。 加强与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联合与协作。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是国家在西部大开发中重点支持发展的区域经济带。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新疆,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及西亚的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接壤,边贸十分活跃。近年,四川与俄罗斯及西亚的边境贸易相当部分是通过新疆口岸完成的。四川和重庆与新疆地区加强联合,通过协作促进长江上游经济带与俄罗斯、西亚诸国的经济往来和贸易发展。 加强与南贵昆经济区的协作。南贵昆经济区除贵阳所在的贵州不沿边外,广西和云南都是沿边省区,与越南、老挝、缅甸等国边界相连。发源于西藏的湄公河流经流经我国云南,进入东南亚的缅甸、越南、柬埔寨,从越南河口进入我国南海。东南亚联盟是我国周边最重要国际经济联合体,东盟 10 国与我国将共同建立的东南亚自由贸易区涉及 11 个国家,近 15 亿人口,将是可与欧元区、北美自由贸易区并驾的世界上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四川和重庆要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可能带来的一切机遇,加强与广西、云南等的联合与协作,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直接参与东南亚和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合作与竞争,发展与东南亚、南亚的经济贸易关系。 加强与西藏的联合协作。西藏一直是四川尤其是成都经济的辐射地区。过去,进出西藏的物资、人流绝大多数从成都经川藏公路或双流机场乘飞机到达西藏。这种惟一格局随青藏铁路的开工建设并建成,很快就会过去,但仍改变不了四川与西藏山水相连,四川三州康藏民族与西藏民族的血肉联系,四川及成都仍是西藏的重要物资供应和进出中转基地之一。四川和重庆要继续保持与西藏固有的良好合作关系,更看重西藏与尼泊尔、印度和其它南亚各国边境相连,是发展双边贸易的重要通道。现在,四川的丝绸销往尼泊尔、印度及南亚各国,就是经西藏口岸。因此,从民族团结、发展经济、参与东南亚国际区域合作、发展外向型经济等多方面要求,四川和重庆都需要加强与西藏的的联合协作,通过西藏与南亚邻国的边境口岸,把四川和重庆的产品销往南亚,将南亚的经济与四川和重庆内陆连接起来。 川渝合作的方式和途径 四川和重庆合作,共建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时代背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我国已经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已更深入地影响各国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的四川与重庆的合作,必须观念创新、体制创新、领域创新、方式创新,做到与时俱进,改革过去的一些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则和国际惯例的作法,以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 (一)政府主导,企业主体 长江上游经济带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四川和重庆两地的紧密协作。这种协作大致可以有三个层次,一是政府间的协作;二是企业、行业等法人间的协作;三是民众自然人间的协作。三个层次,政府是主导,企业和民间个人是合作的主体。四川和重庆两地各级政府在长江上游经济带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做好政府间合作的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发展战略,提出对策措施;二是通过出台产业、产品和投资项目目录,发布投资信息,制定和发布鼓励合作的政策等,引导两地间的区域合作方向与重点。三是搭建合作或协作平台。一方面是政府间合作协作的平台,如四川和重庆共同参与的西南六省区市七方经济协调会,重庆和成都两市间的市长联席会等。另一方面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合作平台,如举办信息发布会,组织合作洽谈会,各种产品展销会,组织参观考察团等,为合作双方创造相互接洽的机会;四是为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要为企业协作创造条件,让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当然还有一些需要在中央主导下进行,比如长江上游的环境治理,消除两地省市之间的行政壁垒等,需要国家支持,但大多数情况是企业和民间个人之间的合作与经济往来,政府的责任是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对企业、个人间的经济合作、协作,如项目投资、贸易洽谈、技术协作、人员流动等,凡企业行为,政府不包办,不干预,不设置障碍,支持合作,鼓励协作,维护合作双方利益。 (二)市场化运作 我国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国际通行的规则,发挥市场机制在川渝合作中的基础作用是实现四川和重庆长期而有效开展合作的必然要求。首先是合力推进四川和重庆统一市场的形成。消除一切市场分割的人为壁垒,在四川和重庆两地广大城乡地区形成商品自由流动、人员自由进出、合作不受体制和其它人为限制的统一市场。当前的重点是全面建成四川和重庆间的全方位的 “绿色通道” ,所有的产品都可以在两地市场上取得 “绿卡” ,并有在两地市场销售的权利,双方的经营主体都可以平等取得经营权的资格等。现在这个统一的市场并未形成。川烟进不了重庆市,重烟卖不到四川的城乡;山城啤酒在成都难买到,蓝剑啤酒在重庆市场很少见;凡此种种。如此割裂的市场,不利于四川和重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利于两地资源的充分流动,合理配置和有效开发利用,最终影响四川和重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统一市场都形不成,何谈四川和重庆的其它合作。其次,运用市场机制而非行政手段推进合作。利益原则要在四川和重庆两地政府、企业和个人间的广泛的合作中发挥作用 , 尊重合作主体赚钱的价值取向是经济合作有效进行并持续发展的要求。不要期望用行政手段、平调方式实现人为的区域经济合作,搞 “拉郎配” 。一定要让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在共建长江上游经济带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三是遵循市场和国际规则促进四川和重庆两地间的有效合作。在促进统一市场形成的同时,需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和世贸组织规则规范区域协作在内的经济活动,用法规和政策保证市场原则运用在区域协作方面,使市场机制在区域协作的资源配置中真正发挥基础性作用,保证合作双方有利可图,有钱可赚,买卖公平,有偿互利。世贸组织的基本规则是国民待遇和透明度原则。国民待遇即非歧视原则,贸易成员间主体平等,不受规则以外的其它的歧视性待遇;透明度原则,要求成员间的政策、信息、办事程序等对外公开。四川和重庆的合作,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和世贸规则,完善区域合作的相关政策措施,贯彻公平和非歧视原则,做到区内区外、国内国外、不同所有制合作主体权利平等,义务一致,标准同一;要建立和完善公开透明的合作事项的办事程序制度,创造公开透明高效的区域合作市场机制;要转变观念,搞好政府服务,创造良好的投资合作市场环境。政府制定的政策要在公开媒体上公布,制定和统一市场准入标准,参与四川和重庆经济合作发展的市场主体,资格平等,实行市场准入,没有所有制限制,没有地域歧视;政府在执行政策和在其它公务活动中,实行程序公开,结果公开;在处理各种合作纠纷中,做到公正公平。 (三)推进经济整合,消除体制障碍 四川和重庆政府、企业、民间的经济协作、合作从来也未间断过。比如成都的军工调迁企业,相当多是为重庆的汽车、摩托车配套的,雅安的车桥厂为重庆奥托车配套生产车桥,占其零部件生产的 70% 。但总的看,四川和重庆两地的合作尚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体制障碍仍相当程度地存在是重要因素。条块分割问题 , 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仍相当严重。在政府层面,体制问题在省级四川和重庆间有,在地级市与市间有,甚至乡与乡、街道与街道间都存在。比如相互挖对方的投资项目,相互挖人才,相互挖税源等,是常见不鲜的事;不顾比较优势和市场经济原则,追求产品在本地配套,追求建立完整的产业体系等,也是地方利益和体制障碍所致。在企业层面,至今企业还分为中央属、省属、市属 , 一些企业不愿意作省、市属企业,愿意是区属、街道属的企业;今年以来,四川省及各市的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下降,区以下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上升,此种怪异现象,恐怕也与体制有关。因此,核心是体制改革,消除四川和重庆间合作的体制障碍。 首先是改革财政体制,实行企业税属地化征收。现在各级都有一级财政,都来自于企业税收,都想控制一批企业,结果把企业分割了,把产业链割断了,把经济联系分割了。实行企业税属地化征收,避免了政府间的税源之争,以及由此而来的企业合作的体制障碍。其次是打破企业隶属的条块分割,还企业以 “四自”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要按照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真正使企业成为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主体。只要体制问题解决了,政府不干预企业的经济活动,企业觉得哪里建立企业条件好,哪里产品配套好,就在哪里建立企业,这样,就会形成由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进行产业和产品配套的、充分搞活了的微观经济发展新机制。第三,明确政府职责,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政府的职责就是创造一种开放的企业成长体制环境,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建立一个开放性市场化体制,引导、推进和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与配套。四川和重庆对外不能封闭,把真正的本事放在使自己的经济辐射半径扩大、经济竞争力增强上来,靠竞争、靠低成本、靠有产品、靠技术等去扩大自己的辐射半径。第四,维护区域间原有的经济联系。在打破体制障碍,打破地区、城市、企业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同时,要继续维护相邻省区市间、企业间以及民间、个人间的良好合作关系,过去有的协作渠道不要切断,没有的要尽力建立起来,努力形成一个开放、有序、充满活力的长江上游经济带合作的新局面。 就四川和重庆在工业方面的合作而言,打破体制障碍的总的要求是,按照中央提出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生产力的方针,紧紧围绕境内建立有特色的支柱产业,大力阔斧地进行工业的改制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优化专业分工,续接产业链条,实现优势互补,推进川渝工业的现代化进程,为川渝经济跨越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目前最迫切的任务是,要在打破川渝合作的体制障碍上形成共识,取得突破。制定打破条块分割,实行大跨度、宽范围的资产重组和整合,构筑支柱产业的政策。川渝的企业至今仍然保持着中央属、市属、县属的体制,军事工业独立于国民经济体系之外的体制基本没有变化;追求企业内配套、系统内配套、地区内配套的现象仍很严重;企业在属地纳税的制度没有实行起来,位于市的省属企业,税金要由省直属税局征收。这种条块分割的状况,反映出川渝地区经济存在排斥专业化协作的体制障碍。只有克服体制障碍和观念束缚,以打破条块分割、军民分割为突破口,跳出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圈子,超越行政界限和行业壁垒,该合并的合并,该解体的解体,实现大跨度、宽范围的生产力重组和整合,才能实现四川和重庆两地间的优势互补和双赢。 (四)坚持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比较优势和特色经济是经济合作存在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四川和重庆都要认真研究自己的比较优势,利用比较优势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有特色的经济,形成特色产业和产品。四川和重庆的比较优势在于,有丰富廉价的水电资源、有丰富独特的矿产资源、有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四川、重庆巨大的市场优势,吸引外部资本,发展与区外、国外的经济合作与协作,是地处内陆的四川和重庆参与竞争的取胜之道。关于特色经济,我们认为成都市可以发展两大产业:软件和零部件。成都没有整机产品,但并不影响成都参与国际国内的市场竞争,并成为世界性的城市,和广州一样,广州是世界性的,没有整机,但什么部件都能够采购到,成都也可以是这样。零部件也可以做出大产业,这是成都机械、电子等零部件企业众多可以作出的战略选择。从实际出发,成都要发挥电子及通讯设备、医药、食品以及航空等制造业优势,使成都成为西南乃至西部电子信息医药和食品工业中心。重庆市则应突出中国长江上游制造业中心的地位作用,发挥重庆在交通设备制造业、金属压延业、仪器仪表及其它计量器具制造业的优势,使重庆成为西南乃至西部地区制造业中心。 (五)坚持互惠互利、诚实守信等原则 合作是互惠经济活动,更是信用经济活动。区域合作是区域主体之间为实现区域利益最大化采取的联合与协作,必须坚持互惠互利,诚实守信,由此才能实现川渝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当今世界,区域合作已成为世界经济的普遍现象和主流趋势之一,世界也已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板块,如北美自由贸易区、欧元经济区以及即将启动的中国与东南亚 10 国自由贸易区等。除此之外,国际区域合作组织的活动几乎无处不在,欧洲欧盟,非洲非联盟,东亚东盟,环太平洋国家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国与俄罗斯及西亚五国的上海经济合作组织等等。综观所有成功的国内外合作,无一不是很好坚持了主体平等,友好协商,互惠互利、诚实守信等基本原则。重庆和四川是两个平等的区域经济主体,在未来的合作过程中,必须坚持自六省区市七方经济协调会成立以来开创的合作传统,切实坚持主体平等,友好协商,互惠互利,诚实守信等原则。只有坚持这些基本原则,双方的合作才可能长期坚持下去,从而取得真正的实效。合作过程中,尤其要倡导和力行遵循规则,诚实守信。在市场经济和我国加入 wto 的条件下,四川和重庆的合作必须坚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双方合作的过程中尽快形成一套与国际接轨的合作制度,力求合作在法制的条件下去运作,坚决维护合作者的合法权益,尽快建立企业和个人征信制度,坚决打击各种不守合同、不讲信誉、坑蒙拐骗等不法行为,为四川和重庆之间以及其它来川来渝的合作者创造一个安全守信的合作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