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中国房地产业还有戏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1日 13:41 《商界名家》

  主持人:刘承波(《商界名家》记者)

  对话嘉宾:徐滇庆(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陶 冬(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孙宏斌(融创集团董事长)

  吴振绵(中体奥林匹克花园管理集团董事长 )

  柴志坤(北京天鸿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进入2005年,房产新政“组合拳”连番出击。此前一路高歌猛进的中国地产行业集体陷入低潮。中国房地产业冬天是否真正来临?中国楼市将何去何从?地产业如何面对政府宏观调控的习惯性动作?初秋时节,《商界名家》在海南博鳌请到了几位嘉宾,就这一系列问题展开对话和探讨。

  中国

房地产业远未到泡沫的时候

  主持人:近几年,我国房地产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房价像脱了缰的野马一个劲地往上蹿,有人认为这是市场需求旺盛带来的市场反应,但更多的人则认为这是一种泡沫性的反应。我们应该如何分析房地产的市场需求?如何看待新一轮的房地产市场行情?

  徐滇庆:房地产市场不是单一的市场,从需求来看就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真实需求,一部分是投机需求。它们的区别在于,真实需求的曲线是有倾斜的,价格越高,倾斜越少,这是购买者自己居住。投机需求曲线是正的,价格越高越购买,买升不买跌,因为卖出的时候,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利润,所以我们讨论房地产市场的时候,应该积极地保护和鼓励真实需求,限制遏制投机需求。

  假定我们有一栋房屋,是张三拥有的,张三卖给李四是一百万元,李四间隔了一年卖给王五是一百五十万,王五隔了一年卖给了赵六,价格是二百万。赵六预期将房屋卖给张三。资金涌向泡沫,最后就一步一步改变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大家发现抛出的时候,又下跌回一百万,这个过程李四挣了五十万,王五也挣了五十万,这个时候是泡沫大家不承认。但是一旦到了赵六想卖二百万,没有人购买,他卖了一百万元,丢了一百万,他丢的一百万是给了王五、李四各五十万。关键是中间的银行,当李四花一百万购买的时候,按照现在20%的首付,他自己只有20万元,从银行借了80万元,王五从银行拿了120万元,自己拿了30万元,赵六从银行借了160万元,自己拿了40万元,等到他崩溃的时候,就发生了财富的转移,赵六自己只有40万元,剩下的两个人挣的100万元是银行赔的。我们讨论房价是否高,要害并不是谁赚钱了,而是这个渠道必须切断。所以外资进入中国购买房屋,如果是真金白银拿多少来都可以。我们用砖头他们用资金来换,问题是如果外国资本也参与银行的贷款,很快就会炒作起来,结果就是金融危机,银行一完就全完了。所以有的时候讲,房地产市场出再大的毛病,也不过是我们的皮肤病,一点点小的创伤,银行是国民经济的心脏,如果心肌梗死,其他的全完,所以银行要重点保护。

  主持人:按照您的分析,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抑制投机需求而鼓励真实需求,对于真实需求,我们又该如何看待?

  徐滇庆:是的,我们应该鼓励真实的需求,并且尽量给房地产企业创造好的营业环境。至于目前来说,中国的需求是相当旺盛的。因为它是真实的需求,现在有很多的文章,计算我们的房价收入比,说房价收入比,中国已经到了危险的水平,超过了国际的水平,我认为这些计算是错误的,是拿工资来计算的。中国人的收入工资只是一部分,所以文章中给了大家几个数据,2003年全国的工资总额是14000亿元,银行新增存款是16000亿元,就是说中国人不吃不喝将工资收入全部存起来,还凭空多出2000亿元。很显然,这种计算是错误的。

  尽管这样,我仍然看好中国的房地产,中国人的收入严重的不均衡,我曾提出一个八八率,一般的情况是20%的储户拥有银行80%的存款,中国的情况是8%的人拥有银行80%的存款。富人聚集了很多的钱,如果是8%就是一亿人,按照GDP的购买能力,这一亿人要超过2万美元。一亿人在世界上是一个大国,而且GDP超过2万美元,房地产市场存在巨大的真实需求。按照这种分析,我的结论就是,要压抑投机需求,增加他的交易成本,每次卖,我就设定门槛,你赚取了50万元,不能全部拿走,还要交33%的营业税,这是合情合理的。同时还要有印花税和其它各种各样的税。只要将他们的税调整好,让它的速度减慢就可以抑制投资需求,使得房地产健康、有序地发展。

  主持人:这样说来是虚假需求抬高了我们的房价,那么我们的房地产是否就出现了泡沫或者到达了泡沫的边缘?

  徐滇庆:首先,我们对整个泡沫经济要有一个数据,一个定量的观念,究竟中国房地产是否到了泡沫经济的边缘,目前从数据来看还反映不出来,因为中国房地产的贷款,仅占整个金融贷款的16%,泡沫经济崩溃的国家房地产贷款都超过了40%,所以在这之前我们要抑制投资需求,不要让大的资金卷进去。还有一个问题需要研究,为什么格林斯潘说,美国的房地产价格上升为什么不影响美国的经济,泡沫崩溃的条件是全国一起崩溃,房地产崩溃影响不了全国。现在的关键是我们要按照国八条好好地将房地产的金融秩序整顿好。

  陶冬:听了徐教授的一番话,我今天就更加担心了,如果中国只有8%的人可以购买房屋,真实需求曲线和虚假曲线哪个在上哪个在下?尽管我没有徐教授的数据,如果将全中国的钱都垫在上海房地产的话,那我对

中国经济的未来就非常担心了。

  徐滇庆:我很赞同陶冬的话,到底有多少钱进去了,我也很难讲得清楚。现在学术界也好,房地产界也好,真的应该有一个很好的独立的研究机构,好好来收集一下这方面的数据。到现在,我们没有房地产研究所,都是研究微观的,宏观方面没有人研究,这是我们困惑的。

  新的形势下房地产企业该如何进一步发展

  主持人:中国的房地产业不过10年的光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如此快速的发展,其中存在的问题可想而知。那么,我们如何看待国家此番实施的宏观调控?

  孙宏斌:刚才徐教授和陶总都说这个问题,中央的政策不希望房价增幅太快,一个说解决了两个问题,限制投机和投资,另外一个就是改变供应结构,现在对投资和投机的抑制肯定是对的,美国前几个月也在限制。现在的问题并不在价格,而在量。无论上海还是北京,某一个楼盘赚取10%的利润不是问题,因为已经上升了很多,很多开发商都可以承受这些,现在的问题是量降下来了,消费者已经开始持币待购了,这是我关心的问题。

  主持人:规范行业行为是此次国家宏观调控的目的之一,我们的房地产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吴振绵:我觉得不论房地产行业如何发展,政府如何进行调控,做一个负责任的房地产商是不变的真理。

  我们分析市场是有需求的。平时大家看到北京高楼大厦,一下暴雨的时候,破烂房屋都出来了,市长也出来了,看一看哪一家漏雨。我们的居住条件是很恶劣的,市场空间是很大的,正是因为需求的庞大,才导致中国的房价与全世界的不平衡,价差都是非常之大的。既然价差这么大,就会吸引投资者。将钱存到银行利息这么低,存款少了还要收取管理费,投资股市风险很大,中国人只有投资购买房屋。因为全世界各行各业除了房地产是增值的,任何一个行业都在贬值。

  要改变目前这种现状,关键是通过什么办法让这些人住得起房。我记得朱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作过一次报告,说我们的政府、开发商等相关各方都让一点,就可以了。现在是开发商、投资商都咬紧利润不放松,国家只好通过宏观调控来解决问题了。

  柴志坤:房地产企业是否可以发展壮大,作为一个企业的发展,关键要看自己的管理者,是否有掌控大企业的能力。

  我们应该关注行业内的竞争,关注宏观调控的变化。随着市场越来越规范,未来的大企业肯定不是以现在的模式运行的。例如话剧团如何变成电影院和电影的,话剧团只需要导演和演员这几个角色就可以了,变成电影以后就很复杂了,要有场记、摄像、灯光等。在未来新的模式下,大家都有成功的机会,关键是选好自己的定位。

  主持人:我们知道很多行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就是以规模取胜了,对于房地产企业,是否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融创、顺驰提出要打造千亿规模的企业,大家对此如何看?孙总是否有信心呢?

  孙宏斌:我们是否可以做到1000亿元,问我自己是否有信心,我肯定有信心。不是我们企业多么有能耐,100亿元是在五年前提出的,去年我们做到了,三五年内很多企业都会达到100亿元,再过10年中国一定会有五至十家1000亿的企业。

  陶冬:中国的市场非常大,以后每年是否会调整,十年以后经济学家不会关注这个问题,因为这是历史潮流中的一朵小浪花。中国的房地产问题,我一直在讲,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价格偏高,这里有一个价格不断调整的过程,收入提高的过程。从长远来讲,对于发展商的生存空间来讲是大得不得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要被历史的浪花打落水。第二点,我认为,现在谈千亿企业过早,这不仅是是否有市场和发展的问题,要有资本市场的配套,李嘉诚之所以成功除了市场观念和人际关系外,资本市场对于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长期无法在资本市场配股企业的发展就会很困难。试想真的是千亿企业,银行借给你的资金就大得不得了,你一家震荡对中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将这一部分通过证券化,有各种渠道转移出去。

  徐滇庆:一个企业扩张的时候,一千亿企业本身就有问题,房地产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必须要有很多的智囊团给他做决策,他可能会发觉200亿更适合。

  编辑/刘承波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