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三万青年农民捧上新饭碗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7日 09:05 中国青年报 | |||||||||
团组织既负责免费培训又帮助找工作 本报记者 董碧水 通讯员 顾复琪 赋闲在家多年的农家女何燕妮,前不久高兴地迈入浙江省金华市雅畈镇一家纺织品有限公司的大门。她是在经过当地团组织开设的缝纫班专门培训,又顺利通过该公司的考试后
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浙江省团组织通过调动社会资源,既免费搞培训,又帮忙找工作,探索社会化方式参与对农村青年的技能培训,帮助农村青年顺利实现转移就业。从去年8月至今,全省近3万名青年农民因此轻松捧上新“饭碗”。 因为参加了团组织开办的羊毛衫加工免费培训班,泰顺县农村青年宋某从村办厂跳槽到了镇上一家羊毛衫加工厂,月工资从原先的500多元涨到了1300多元。宋某非常开心:“以往都是企业挑我,现在变成了我挑企业,真要感谢团组织让我免费学技术。” 随着浙江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如何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已成为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而切实提高农村青年素质、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也就成了浙江省团组织服务“三农”、服务农村青年的一项重要工作。 农村劳动力能否成功转移,与劳动力的素质紧密相关。团浙江省委首先整合社会资源,设立总额5000万元的“农村青年人才培训工程基金”,各地同时争取当地党政支持,把培训工作纳入到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及党委政府开展的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总体格局。 仅去年1年,浙江各级团组织就开设保安、导游、农机、缝纫、编织、水手、烹饪等各类培训班969期,培训农村青年5.37万多人,其中1.77万多人获得各级专业证书,1.1万人通过培训实现转移就业。 衢州市有关领导认为,团组织开展的“培训+就业+创业”模式,不仅有利于为当地企业提供充足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还有利于提高本地人口的就业率,促进农业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化解社会矛盾,繁荣地方经济。 松阳县青年就业(培训)服务中心是团松阳县委为服务农村青年而专门设立的。中心建立后,他们依托县劳动力就业培训中心,在为全县农村青年和企业提供青年人力资源开发、职业介绍、劳务派遣、岗位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的同时,又组建起农村就业服务联络员队伍,并建立了松阳县农村青年劳动力资源信息库。 为给农村青年提供有效的信息,团湖州市委则把信息送到农村青年家门口,他们在各乡镇中心街区、行政村设立“青年就业信息牌”,为青年提供用工、培训及就业指导、政策介绍等相关信息。 在实践中,浙江各地团组织以青年发展为目标,结合当地的产业特点和市场需求,突出技能培训,大力推行“订单式”、“委培式”培养,按需设项、办班。如洞头县是海岛县,团县委就开办全浮式紫菜养殖、深水网箱及鱼病防治技术、海洋运输水手等培训班。武义县是山区县,团县委则举办果树栽植、香菇养殖、茶叶加工、瓜果种植等培训。 为在农村青年、用人企业之间搭建服务平台,10月29日,浙江省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推介会又将在义乌举行。据悉,推介会将以突出中介、突出定单、突出洽谈为特色,强调区域化、市场化,切实扩大农村青年转移就业的覆盖区域和参与群体,引导农村青年实现跨区域、跨城乡、跨行业转移。届时,将有150余家省内外用工企业、102家职业中介直接为农村青年提供就业咨询、职业介绍等服务,预计可提供岗位1.2万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