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青海1.5亿鼢鼠糟蹋高原 鼠骨经济遭遇市场寒冬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4日 04:55 中国青年报

  “12年间红火起来的行情类似‘井喷’的捕鼠业,怎么说不行就不行了呢?”李成山望着十几万只高高垛在院子里的鼢鼠一脸无奈。他们今年春季捕捉的老鼠一只也没有卖出去。

  和李成山一样,合伙人李占民、李生福也充满忧虑。眼瞅着一年中第二个捕鼠旺季一天天过去,3个合伙人急得团团转。中秋早已过去,他们仍然对是否进行秋季捕鼠犹豫不决。

  1.5亿只鼢鼠糟蹋高原

  李成山是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宝库乡张家滩村农民,是乡里有名的“捕鼠大王”。他从十几年前就开始捕鼠挣钱,成为捕鼠专业户。

  李成山他们捕捉的老鼠是高原鼢鼠,因其长年生活于地下,视力严重退化,俗称“瞎老鼠”,藏语称为“塞隆”。鼢鼠是一种活跃在海拔2800米至4300米的耕地、草滩、森林和阳坡草场上,靠啃食草根、茎为生的高寒草甸草原特有的鼠种。其穴洞、鼠道星罗棋布,所到之处草场、森林、退耕还林地多成了不毛之地。目前,在青海省5.47亿亩草场中,发生鼠害的面积已达1.46亿亩,受危害严重的草场有1.12亿亩,这种危害还在以每年不低于7%的速度增长。

  据青海省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马建海对高原鼢鼠多年研究发现,一只鼢鼠完成总长约300米的上中下3层的“复式洞穴”累计不超过一周时间,拱出地面的密密麻麻的土丘留在草甸、耕地、林区、滩涂上,这些土丘覆盖植被,成为草场退化、草皮沙化的诱因。

  不仅如此,高原鼢鼠精力充沛,食量惊人,树根、草根、麦杆、青稞杆、土豆等样样都吃,特别是秋季,每只鼢鼠不仅要储备20公斤至30公斤的越冬食物,而且一天可以吃掉大致等同于自己体重的食物。高原鼢鼠与牛羊争草场、毁坏林地的危害由此可以想像。

  据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专家估算,2004年青海全省高原鼢鼠数量已达1.5亿只,每年因鼢鼠灾害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亿元。

  红红火火的“老鼠经济”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经过6年试验,发现高原鼢鼠骨骼的药效成分对风湿类关节炎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其骨骼还有明显的镇痛、促进骨折愈合和增强机体抗疲劳及抗冷冻的作用。1990年6月,高原鼢鼠骨骼(塞隆骨)被国家

卫生部批准列为国家一类动物新药材。

  从此,鼢鼠鼠骨身价陡增,弓箭法捕鼠自成一业,“老鼠经济”凸显出来。每年春、秋两个鼢鼠活动频繁期里,青海的山谷、草地、树林、耕地间,总闪动着捕鼠者的身影。据“入道”较早的捕鼠者李成山讲,起初,尽管大家全力以赴捕鼠,但仍不能满足需求,仅北京同仁堂1995年就买走了30吨鼢鼠鼠骨,约有130万只鼠。从那一年开始,捕鼠队伍迅速扩大,由家庭式单打独斗发展到60人至80人的规模化协同作战,捕鼠涉足地域由本村附近拓展到青海全境、甚至外省。甘肃、宁夏的农民工也来到青海捕鼠,高峰时期,青海足有七八支颇具规模的捕鼠队,有400多名捕手,有上千人在加工鼠骨。

  经过加工的鼠骨主要被北京同仁堂药酒厂收购。后来,青海唐古拉药业、晶珠藏药等省内药厂也成为塞隆骨的需求大户。

  陶德喜是平安县寺台乡湾子村农民,因为在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打工,受该所鼢鼠药理研究课题组的委托,第一个组织人员用弓箭法大规模捕捉高原鼢鼠。用弓箭捕鼠命中率可以达到94%。捕鼠队所到之处受到农牧民的欢迎。随着捕鼠队名气远扬,一些林业、畜牧、草原站等部门开始邀请他们,根据当地鼢鼠密度大小,给予每只鼠0.5元至1.5元不等的补偿或奖励。

  捕鼠期一般在春秋季各两个月内,在鼢鼠春季发情、秋季储存食物的活跃期,每年可捕获20万只至60万只鼢鼠。加工成干燥的鼠骨,以每公斤80元至120元的价格卖给药厂。

  市场需求急转直下

  在陶德喜、李成山等人捕鼠前,青海省大规模灭鼠是以污染草地环境为代价的化学药物防治方法,不仅发生牛、羊误食毒饵后死亡的事,而且连同老鼠的天敌也一并消灭了。后来,虽采用了生物技术,避免了二次中毒,但时间久了,老鼠也具有了免疫力。目前,青海全省的草原差不多“灭”了3遍鼠,可鼠害依然猖獗。

  捕鼠队使用的弓箭捕鼠法是青海乡间祖祖辈辈沿用至今的。这种用黄刺藤条做成的弓箭成了环保捕鼠的有力武器。捕鼠队员平均每人每天都能捕获50只左右的鼢鼠,一天捕100只至120只的“能人”也大有人在。根据捕手多年实践,一片600亩的鼠害地,有7名技术娴熟的捕手就可以有效控制鼠害的蔓延。李成山说,他们对化隆回族自治县一片18万亩鼠害严重的退耕还林地进行过灭鼠,原计划用3年时间消灭鼠害的计划,他们两年就完成了,灭鼠率达到90%。

  李成山自打和李占民、李生福合伙经营后,更是把“老鼠经济”扩大到集捕鼠、收购、加工、贩运为一体的集团化运营模式,不仅全村150户村民为鼢鼠忙碌,而且周围4个村庄的农民也在农闲时加入到捕鼠或加工鼠骨的队伍中。捕鼠业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门路。

  2004年秋天,几家药厂不约而同地减少了鼢鼠骨骼的收购数量。北京同仁堂药酒厂甚至暂停收购,该厂生产供应科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药厂已库存有大量鼠骨,由于销路问题,暂不考虑新鼠骨的收购。而青海本地鼠骨收购医药企业唐古拉药业、晶珠藏药等厂家也完成了药材的储备。一时间,鼢鼠骨从每年需求十几吨锐减到2004年不足1吨。捕鼠队的天空突然阴云密布。

  李成山们采用的是无成本的土办法,成本在人工费。虽然每捕捉一只鼢鼠林业等部门给1元多的补助款,但这部分补助款只够支付工资。

  “鼠骨卖不出去,资金周转不开,人员工资欠着,下次捕鼠期无力出门。”十几万只鼢鼠高垛在院子里,李成山望鼠兴叹。

  鼠骨产品市场不容乐观

  “塞隆骨系列产品市场不容乐观”,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毛江晖分析认为,尽管2004年8月用于治疗风湿病的国家一类新药塞隆骨系列产品顺利通过国家GMP认证,但其系列产品市场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生产企业方面,药品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制约了药品出口。在中药原料采购、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生产过程标准化体系,在药物成分、药效、质量等方面还难以按照化学药的标准进行定性和定量。

  其次,企业缺乏自主创新产品,研发投入不足,难以形成药品企业的核心

竞争力。药品生产企业的出口规模小,对外贸出口流程、出口药品标准及TBT的了解程度一般。

  目前产业争夺原料、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突出,表现为“弱、小、散”,形成不了经济规模,并且行业之间缺乏合作与联合,“小而全”现象严重,产品雷同,品牌混杂。企业的技术装备、生产工艺普遍落后;与《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差距大。

  市场供求方面,该系列产品的研发、热销始于2000年,但由于国内外市场对该类抗风湿类药物认知度较低、药品附加值较低、生产规格不健全及原料需求饱和等因素,造成加工及销售企业市场份额降低,利润滑坡,最终导致市场塞隆骨原料供大于求的局面。

  本报西宁10月23日电

  作者:本报记者 海忆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08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