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中关村距离硅谷还很远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1日 22:14 《财经时报》

  □丁汀

  北京市副市长范伯元在他的报告里写到:“2004年,中关村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近1.4万家,实现销售收入3692亿元,是1988年的263倍,约占全国高新技术总量的七分之一;生产总值760.9亿元,相当于2004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7.8%,比1998年增加了10个百分点……”

  就是这组数字,引起了参加常委会的代表们的热烈讨论。委员冒泽泉的话最有代表性,他说:“销售收入3692亿元,而其中的生产总值只760.9亿,如果加上技术贸易的交易额近200亿元(2004年,中关村的技术贸易额为175亿元),两项相加也只占销售收入的26%,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74%的收入还是

  来自于商业贸易?”

  有“中国硅谷”之称的中关村,距离真正的硅谷还差很远。自1999年国务院批复设立中关村科技园区以来,它迅速成为中国的“科技密集区”。根据范伯元介绍,中关村承接的国家“863项目”占全国的25%;“973项目”占全国的36%。

  但是它创造的财富,即使以销售收入看,也不过仅占全国高新区总量的14.3%。更何况,正如冒泽泉质疑的,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由商业贸易创造的。

  真正的高新技术产业创造的价值,在中关村远远不够。现在的中关村,更象是一个庞杂的商业中心:店铺林立,交通拥堵,甚至它还兼任着盗版光盘集散地的“职责”。

  所以文(吉+吉)委员说,给他的感觉“就是中关村是卖东西的地方,而不是科技开发的地方”。

  虽然,截至2004年,已经有包括IBM、英特尔、微软等跨国企业在中关村设立了41个研发机构,中关村已经确实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在中国的聚集地,但也还不能说,中关村已经成为真正如硅谷那样的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区。

  关键是,真正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产生和成长的机制还没有形成。这也正是范伯元在其报告中所说的“深层次的矛盾”: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困难,

资本市场不完备,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没有建立;产权激励机制没有完全建立;通过政府采购和国防采购,支持自主
知识产权
的技术和产品还没有形成明确、可操作的制度和规则;信用体系建设还在起步阶段;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仍需进一步探索……

  而初露端倪的中关村“

十一五”规划,针对的也正是这些“深层次矛盾”。以期健全机制,让中关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硅谷”。

  “首都经济靠什么?主要靠高新技术产业。虽然我们有很大的努力,但(高新技术产业)还只相当于国民总产值的17%,如果达到了30%,40%,甚至50%,那北京就面貌一新了,人均GDP6000美元的目标,也要通过这种策略才能达到。”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范远谋在其发言中这样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