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21日电 (记者 何雨欣 董峻)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对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和农民增收起了大作用。
今年“三夏”期间,参加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就有35万台,小麦机收面积达2.3亿亩。据初步测算,农机手通过跨区机收获得收益25亿元,农民通过机械收割节本增效80多亿元。
如今,农机跨区收获作业已从传统的小麦发展到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品种,作业项目也由机收向机耕、机播(插)、植保、灌溉、农田基本建设等领域扩展。农机跨区作业已成为我国“三夏”、“三秋”时节的主要农业生产方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继小麦跨区机收后,水稻跨区机收工作发展迅速,成为当前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新亮点和热点。今年投入早稻收获的联合收割机达到5.5万台,比去年增加1.4万台,机收水平达到28%。
统计数字显示,2004年,全国机耕、机播(栽)和机收水平分别达到48.9%、28.8%和20.4%。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农机节本增效技术应用水平稳中有升,标准化作业程度明显提高。
农机事业的兴盛,与近几年的国家鼓励政策分不开。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了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3亿元,补贴资金向优势农产品集中产区倾斜、向重点作物关键环节倾斜,实施范围从去年16个省66个县拓展到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500个县。各地也纷纷加大力度,增加对农机化的投入。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地方各级财政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达10亿元左右,是去年补贴投入的2.5倍。(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