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与WTO官员对话政府采购协定 中国官员关注四问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1日 08:05 经济参考报

  在WTO政府采购协定研讨会上,中国官员同WTO知识产权司参赞罗伯特·安德森先生和科齐·奥塞拉先生就中国加入《政府采购协定》进行了对话,四大问题成了中国官员关注的焦点。

  关于加入的利弊

  问:

  《政府采购协定》自1994年诞生以来,为什么仅有38个成员,而大多数国家或地区不愿意加入?这是否与他们的贸易壁垒、政府利益等因素有关系?

  答: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历史上,《政府采购协定》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是一个敏感话题。毫无疑问,政府采购的资金属于政府性资金,任何一个国家都会用国家预算来支持本国产业的发展,谁也不愿意往其他国家身上投入一分钱。因此,加入《政府采购协定》后,不少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都用相应的条款去保护本国产业。但是,这些都不能改变一个真理——基于竞争上的、开放的政府采购,会使所有的成员受益。一个公开、透明、竞争性的市场,肯定能提高成员的产业发展效率。因此,中国向全球开放政府采购市场一定能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

  关于市场开放

  问:

  发达国家加入《政府采购协定》,是否仅开放自己竞争性强的产业,而不是对等地开放市场,从而让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得到相同的利益?尤其是中国加入后,部分不发达地区是否能排除在开放以外或者分阶段实施开放?

  答:

  每一个申请方在加入时,都有一种商业动机——尽可能多地扩大自己有竞争优势的商品,去占领对方的市场。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开放程度,换句话说即开放的行业、领域等问题,在加入前都需要进行分析和评估。这里对发展中国家有些建议,在加入《政府采购协定》前,一定要对本国产业结构进行分析,比较哪些产业强一些、哪些产业弱一些。

  此外,《政府采购协定》也有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特别条款。我们并不是说这些条文就完美了,但发展中国家可利用这些进行讨价还价。而且,有一点可以向你们保证,发达国家成员已经注意到发展中国家对《政府采购协定》的关心,他们愿意修改《政府采购协定》去吸引发展中国家。

  至于中国,我们都知道中国地大物博,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我们也曾经揣测过,中国会用什么办法吸引很多国家参与你们的协议呢?但是,《政府采购协定》所有发达国家成员让中国看到了希望,他们肯定会为中国的加入创造条件,促使中国提早加入。

  关于出价问题

  问:

  加入《政府采购协定》最核心的问题是政府的出价问题,也就是政府采购的覆盖范围。中国目前的有些政府采购部门现在还是政府机构,我们国家肯定会让它们有计划地市场化,但这有一个过程。如果启动加入谈判,怎样避免将这些部门纳入其中?

  答:

  很多国家在加入《政府采购协定》时,一般都要经历两个过程,可能中国政府已经开始研究这两个过程了。一是,保证国内立法同《政府采购协定》相吻合。中国现在已开始回顾与审视国内的政府采购法律体系,对这一点,我们感到非常鼓舞。二是,中国要考虑加入《政府采购协定》给自己带来的经济效益。中国需要制定比较全面的市场准入规则,可依靠研究机构或者咨询业,帮助作出详细研究;中国也可在加入时,像其他国家一样,开放自己竞争性强的行业,限制或不开放一些产业。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任何一个国家都会考虑自己的进攻利益和防守利益。例如,中国的一些行业可能成功地进入其他国家政府采购市场,那么中国的出价及其谈判问题是有意义的,在合理的范围内应尽量发挥自己的产业优势。当然,中国也要考虑到,其他参与《政府采购协定》方的市场优劣。不过,所有的参与方,不可能让中国在防守中过度地保护自己的利益,尽管《政府采购协定》中给出了保护发展中国家的权利。在防守利益时,中国不要有过激行为和过高标准,只要符合中国国家利益和国家战略就可以了。

  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本来就是一把双刃剑,中国的供应商可能带给欧盟或美国市场很大的冲击;反过来,外国产品也会给中国市场带来影响,从而促进中国国内市场竞争,提高国内货物、服务的质量。

  关于过渡期

  问:

  中国加入《政府采购协定》是否会有一个过渡期?

  答:

  协议谈判中已经涉及到了过渡期的问题。一般而言,申请方在加入时,就应该先让本国法律同《政府采购协定》接轨。因此,WTO也注意到了这些问题,也给予了一些发展中国家更多的灵活性,例如,当年就给了新加坡3年的过渡期。我想,我们也会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过渡期。

  作者:曾亮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