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神六”的经济使命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二次突破(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7日 16:56 审计署网站
  来源: 新华网
“神六”的经济使命中国商业航天市场二次突破(图)
  10月17日4时33分,神舟六号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中部草原成功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平安返回。 新华社记者赵建伟摄

  10月12日“神六”的成功发射,包含的直接商业意义是:中国载人航天飞船接连成功发射的示范效应,将极有可能帮助中国在世界商业航天市场上实现一次新的突破。对于已沉寂六年、正步入复苏期的中国商业航天产业而言,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消息。

  商业航天市场“二次突破”

  “‘神六’和‘神五’的连续发射成功,将是中国商业卫星发射能力最好的广告。我们既然能
够将宇航员成功送入太空,那你可以信赖我们是会将你们的卫星安全送入轨道的。”中国空间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刘存志表示,“这一条消息(‘神六’发射)非常商业性,能成功帮助进一步树立中国商业卫星发射安全可靠的形象。”

  刘存志所说的商业卫星发射正是目前中国着力拓展的商业航天市场战略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而在这一领域,中国却是屡经波折。

  1990年,中国正式进入世界商业航天市场,以发射“亚洲一号”卫星为肇始,开始承揽国际商业卫星发射业务。在随后的数年之间,中国以低廉的市场价格和安全的发射业绩,获得了大量的市场订单。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一度占据了将近9%的市场份额,先后发射了29颗国际商业卫星,并一举成为世界第三大火箭供货商。但1996年连续两次卫星发射失败让中国遭遇到了重大挫折。由于对中国长征系列火箭信心不足,许多国际发射合同中途停止。从1999年开始,美国政府又以各种借口对中国发射服务实施限制,禁止使用“长征”火箭发射美制卫星或采用美国零部件的卫星。美国对中国航天的遏制政策和市场寒流,使中国在随后的六年里一无所获,进入漫长的“商业黑暗期”。直到今年4月,中国才重返国际卫星发射市场,发射了六年来的第一颗国际商业卫星“亚太六号”。

  “中国正处于市场恢复期,急需第二次市场突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陈自伦认为“神五”和“神六”的成功发射,为“二次突破”创造了很好的契机。“十年前,电视直播长二捆火箭发射美国卫星失败的一幕让商业卫星业主们望而却步。而十年后‘神六’发射直播则可以将把这些商业客户重新吸引回来。”

  事实上,自从1996年发射失败之后,中国的长征系列火箭再未出现过任何发射失误,1996年10月迄今已连续实现了45次成功发射。发射“神五”和“神六”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分别达97%和99.7%,达到了国际载人火箭的先进水平。“通过‘神五’、‘神六’成功发射的示范,对促使国际市场恢复对中国的运载火箭发射技术的信心将大有帮助。”

  此外,虽然美国对于中国的卫星“禁令”至今仍未解除,但有国内航天专业人士表示,“神五”和“神六”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将有助于突破美国对中国商业发射美国卫星的限制。据了解,美国的卫星商家已经在开始推动美国政府放松对中国的限制。同美国和欧洲相比,中国的“长征”火箭安全、便宜,这在“神五”和“神六”发射中已得到充分的体现。“全球大部分的商业卫星是由美国制造,如果对中国的限制被取消,中国在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上机会将呈十倍的增长。”

  新一轮竞争

  中国如今再度光临国际商业航天市场。但与六年前相比,市场形势已经发生改变。潜在竞争对手的增加和市场格局的调整都将迫使中国在这场太空商业竞争中作出恰当的应对。

  上世纪90年代,能参与商业卫星发射只有美、俄、欧洲和中国。当中国重新加入这一市场时,包括日本、韩国、印度、巴西等新兴航天力量也开始留意这一领域。尤其是中国的近邻日本,在商业卫星发射领域一直具有强烈的企图心。为了加强与中国在航天领域的竞争,日本去年还将三个航天部门合并,积聚各方力量,组建了日本太空探索署。

  目前世界商业航天市场总额已高达数千亿美元,且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稳步增长。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提供的权威报告,1996年,全球航天技术产业创造的利润为750亿美元左右,到2000年利润就攀升到1250亿美元。到2010年,全球商业航天活动的收入预计将达到5000亿~6000亿美元。而其中全球卫星产业市场的规模将达到2000亿~3000亿美元。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今后10年,全球预计发射卫星1000颗左右,其中商用卫星将占70%。各个具有发射能力的国家都期望能从此中得到更多的市场份额。

  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的一位专家表示,除了竞争对手增加,市场竞争难度加剧之外,中国在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上还面临更多的挑战。在成本方面,中国同其他国家相比一直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此外,中国拥有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运载火箭,门类齐全,性能可靠,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但从目前发展来看,全世界用作载体的火箭已出现数量过剩的局面。火箭数量的过剩带来的竞争将有可能削弱中国的竞争优势。

  商业化之路

  “事实上中国航天产业的商业化道路,还需要走上很长一段时间。”上述四川航天技术研究员的人士表示,目前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努力还主要集中在商业卫星发射方面,而实际上,商业航天市场的开发还包括卫星研制、地面测控支持服务以及在轨交付等。虽然在商业卫星发射领域,中国已具备比较成熟的经验和技术,但在其他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据卫星专家潘厚任介绍,在卫星的品种、总体的技术水平和元器件及关键制造能力等方面,中国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着近20年的差距。而在卫星应用领域,中国表现也是比较弱势。目前卫星产业中有85%的份额属于卫星应用产业。但目前中国发射的资源卫星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却“十分有限”,甚至还不如印度对卫星的应用水平。中国自主开发的“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用户也为数不多,跟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GLONASS等系统在商业运营上存在较大的差距。

  有观点认为中国航天商业化进程比较缓慢,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家在该方面的谨慎态度相关。中国目前采用的是国家投入与指导下的商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总体而言,航天产业还是首先要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仍是以国家行为为主。这种谨慎态度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航天技术的商业化与航天活动的民营化、私营化密不可分。

  一位航天人士表示,在促进经营主体多元化方面,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包括在某些航天元器件的制造和采购会考虑民营企业的作用。“但这并不够,中国在航天产业商业化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政策突破。”(作者:彭戈 郝远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