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关注十一五规划 > 正文
 

十一五规划建议透出十一大亮点(2)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7日 00:14 中国经济周刊

五、 政府回归公共职能本位

  “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社会服务”是政府的四大职能,这后两项任务是政府极为重要的职责,也是当前较为薄弱的环节。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抓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
管,做到既不“越位”,又不“缺位”,在社会服务、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履行公共职责。

  目前,社会对政府职能转变的期待包括,政府在行政管理、财税体制等方面出台相关举措,科学界定地方政府经济职能,各级政府还要进一步转换工作方式等。

  从“十一五规划”的内容看,社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方面的指标已经得到强化,并成为配置财政、税收等公共资源的重要依据。

  计划到规划的转变,也进一步表明政府明确了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政府只是市场经济体制中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对立的一个部分。

  当然,政府职能转向承担更多的公共职责,并不意味着政府工作更轻松,就如同裁判员并不比运动员“好当”一样,事实上,政府面临着宏观经济调控层面的新挑战。

  六、 共同富裕提上日程

  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思路中占据了20多年的一个重要命题——“先富论”,在“十一五”规划中转变为“共同富裕”的主调。与以往相比,更强调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体现了中国政府让更多人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决心和努力,以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扭转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

  这是中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后,五年规划制定理念所作的一个重大调整和历史跨越,表明中国执政党将重点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趋公平的利益均衡机制。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首先提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启动了

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中国经济在保持多年的持续高速之后,目前解决贫富差距过大和其他社会差别持续拉大的问题,成为新时期的重头戏。

  目前,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突破1000美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从国际经验看,这一阶段常常会发生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以及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

  据测算,中国东部最富省份与西部最穷省份的人均GDP差距已扩大至10多倍;10%的最低收入家庭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不到2%,而10%最高收入家庭的财产总额则占40%以上;实际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5到6倍。目前,中国反映国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超出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0。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说,中国是过去20多年里贫富差距扩大速度最快的国家。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朱力说:“市场经济只承认强者,所以必须要靠政府动用社会保障等措施来弥补市场失灵,扶助弱势群体,更重要的是,创造机会平等的社会机制和环境。”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许光建则认为,以前一直倡导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念,也将让位于“效率与公平并重”,或“更加注重公平”。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指出,共同富裕并非是遥不可及的目标,它更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理论追求。它的核心是“共同”,是使十几亿人能够共同参与发展的机会,共同提高发展的能力,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这是中国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保障。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认为,可以预见,在未来五年,中国将不懈追求公平的增长、均衡的增长和可持续的增长。怎样解决教育、卫生、贫富两极分化等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怎样使经济增长惠及大部分人,减少发展成本,是中国十一五规划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当前,中国已经有20多个省份取消了农业税,在“十一五”期间,“农业税”这个概念将彻底走出历史舞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3月的人大会上,宣布免除国家贫困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教育部官员也透露,在2010年前,中国将在农村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这将使农民负担每年减少约1000亿元。

  新的五年规划已经从政策取向上坚持普惠制原则,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

  七、区域经济纳入国家五年规划

  9月中旬,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透露说,在即将出台的国家“十一五”规划中,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成渝地区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将成为区域规划的重点关照对象。国家重点关照的四大经济区中,多了成渝,少了珠三角。

  据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分析说,国家今后考虑的区域规划重点是跨省之间的经济合作,珠三角因为局限于广东,规划应该由广东省来做。

  珠三角表面上从中央规划方案上的淡出,实际上是在透露另一个信号,即珠三角已经是较为成熟的经济区域,基本可以放手自立发展,不需要所谓的政策支持。

  随着中国经济的波浪型梯度式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呈现出由南往北、由东到西,由四周到中部的推进格局。

  在由南往北路线上,从1980年代的以广东深圳为龙头的珠三角经济区,到1990年代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区,直到今天以天津滨海新区为龙头的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区,同时包括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在由东向西路线上,从东部沿海区到西部大开发,到今天具体的成渝西南经济区(西三角)。将成渝地区列入十一五规划,显然是加快西部发展协调区域发展的重要一步。

  在由外及内路线上,中部崛起继东部沿海、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战略之后提出。

  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加上行政割裂和政绩考核制度不科学以及财税体制弊端,不仅国内统一大市场困难重重,而且区域市场的统一障碍也不少。因此,注重区域经济的规划和定位,通过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从而为全国统一市场的最终形成扫除障碍,是“十一五”规划要重点突破的领域,因此将区域规划列入“十一五”规划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内容也就在情理之中。

  八、自主创新被提升至新高度

  目前,中国已是主要资源消耗量的世界第一大国。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从2002年至2030年,全球新增能源需求的21%来自中国。2004年,中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接近50%。官方的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约达70%。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国仍主要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赢得竞争优势,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有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75%靠技术进步,25%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投入,而我国的情况恰好相反。我国主要行业的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基本依赖进口。

  当今世界,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企业的竞争,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较量,日益集中地表现在科技竞争方面,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战略举措。

  早在2004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就明确提出了“自主创新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的重要论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胡锦涛总书记再次提出“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今年7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又强调,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

  今年8月份,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就“十一五”规划专程赴豫赣鄂三省调研,考察的重点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问题。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指出,中国早在“九五”计划中就明确提出要使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总体来看至今仍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技术上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九、 从体制上寻找治本之源

  如果说,上世纪1980年代初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90年代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次大的体制性改革促进了生产力两次大飞跃,那么,“十一五”期间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必将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中央把今年确定为“改革攻坚年”,而综观系列改革措施及其内容,不难发现,扫除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成为重点突破口。

  4月23日,来自国务院40多个部门和全国4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发展改革部门(体改办)以及部分特邀单位参加了在深圳召开的2005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其主要任务就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

  实践表明,我国经济生活中许多矛盾和问题之所以屡屡得不到解决,其深层原因都在于体制机制未能理顺。

  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司长范恒山指出,当前改革要认真梳理复杂利益关系,着力解决一些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难题,其中主要集中在以下十个方面:如何建立健全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问题、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创新问题、产权多元化格局下保持国有经济控制力问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无形障碍的克服与有形监督的体系建设问题、地区发展与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问题、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中效率和公平的协调问题、混合所有制经济格局下政府的有效管理和调控问题、政府职能转变的体制机制建设问题、在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实现自我保护的制度保障问题、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改革的相互衔接问题。

  国有企业、垄断行业、金融、财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体制性障碍,仍制约着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十一五”期间,这些关键领域的改革将从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

  十、 创新发展模式

  经过20多年的渐进式改革,中国的改革发展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城乡差距、贫富分化、资源浪费、环境恶化、行政腐败、效率低下等多年积累的问题开始集中暴露;2003年以来出现的投资过热问题,使中国旧的发展模式的弊端表露无遗。

  “十一五”规划的出台,将标志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型,也是对新发展模式的整体尝试。

  “经济的增长不等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等于社会的进步,增长不是发展的目的而是发展的手段”的新观念,将在十一五规划中首次得到鲜明体现。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人为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等,将成为“十一五”规划的战略目标,这些关键词所做的描述也正是新发展模式所涵盖的核心内容。

  十一、走出“摸石头过河”阶段

  从“一五”到“十五”50多年来,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走过了一条不断摸索、不断尝试的道路,照邓小平的话说,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十一五规划”可以说是在继承创新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一个相对成熟和较为完善的发展与改革理论体系下进行的更为明确的实践。

  “十一五规划”固然是前十个五年计划的延续,但这五年对中国未来的现代化进程来说极为重要。在2006年起的五年里,中国能否使经济社会发展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将决定到2020年能否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以及到本世纪中叶能否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十一五规划”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已开始走出过去“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而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时代背景、民心所向的清晰的道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26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