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油价弥散通胀气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3日 09:50 《经济》杂志

  石油价格的上涨并不是简单的递增,其效应可能是“厚积而薄发”,对中国造成的显性损失可能在未来的经济周期中释放出来

  文/张 锐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当一国石油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的30%或者当一国的石油进口量超
过5000万吨时,国际石油市场的行情变化就势必影响到该国的国民经济运行。中国的实际情况是,2004年原油进口达1.2亿吨,今年前7个月突破7450万吨。中国经济已经明白无误地被推到了与国际石油市场风云密切共振的敏感地带。

  通货膨胀的发动机

  不断飙升的石油价格已经向中国经济发出了警示性信号。据测算,国际油价上涨1%并持续一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就会降低0.01个百分点。而令人忧虑的则是由此可能弥散到我们面前并干扰普通民众生活的通货膨胀阴影。

  由粮食等初级产品引起的新一轮物价上扬受宏观调控手段的规制,在今年上半年一直处于低位盘整状态,但到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却出现了反转:该月份CPI同比增长1.8%,为5个月来的首次上涨。对于这种结果的归因主要集中在以

成品油为主的公共服务类价格上涨带动了CPI的爬涨上。资料表明,国内油价因素占CPI的比重约在5%,如果成品油价格上调10%,将拉动物价上涨0.5个百分点。而国际能源署(IEA)测算,如果国际原油上升10美元且持续一年,将推动我国CPI上升0.8个百分点。

  一个极有可能于未来出现的事实是,在国际油价自年初已上涨50%并且还会继续上扬的前提下,输入型通胀将成为漂浮在中国经济上空的一块可怕的阴影。随着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将首先传递到国内成品油如汽油和化工原材料上;然后,油价上升会导致普遍的能源价格上升,使得依赖能源的生产性企业成本上升,继而导致产品价格上升。这是油价高企影响价格的一种途径。另外,油价上升还直接导致了运输成本上升,使得运输成本占原材料成本比例极高的生产企业成本也逐渐上升,最终体现为CPI的变化。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目前国内物价并没有因为石油价格的上涨而出现剧烈式扬升,但在经过一段时期后(一般为半年左右),生产资料价格(PPI)必然传导到CPI上。而且从目前来看,除了“输入性”力量可以驱动国内物价继续上涨外,还有国内的成本推动力量,即是说如果油价继续上涨,那么输入推动和成本推动两种力量就可能共同作用在未来物价之上,从而将使中国经济试图达到阶段性物价控制目标显得异常艰难。

  对外贸易两头埋单

  中国经济的增长事实上已经步入了以消耗大量能源为特征的重化工业之路。但排他不论,仅石油资源一项,我们所拥有的可采储量只占全球的2%左右。据预测,2020年中国石油年产量为1.8亿吨,但同期的石油消费量将达4.5亿-6.1亿吨,因此到2020年前后,中国石油进口量有可能超过3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油品进口国,石油供应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5.8%-62.1%。

  问题的关键在于,未来的石油价格并不会乖巧地落在现有的“价格陷阱”之中,在全球石油需求远远大于供给的资源生态下,在一个受战争、地缘政治和自然灾害等多重因素作用、且十分脆弱的石油价格链条中,未来油价突破100美元/桶甚至更高也许并不是什么神话。这就意味着,一个靠大量进口石油的国家必定会比他人付出更多的外汇支出。曾经有计算显示,由于2004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上涨,中国为此多付出了80亿美元,而这一年仅石油一项产品就造成了 300 多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今年中国进口石油规模大约是1.3亿吨左右,即9.5亿桶,这意味着国际油价每涨1美元,进口成本要多支付近10亿美元。

  也许有人会说,中国71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足以成为消化高油价进口成本的“蓄水池”,但我们必须指出,现有的外汇储备大多由对外贸易顺差而产生,随着贸易平衡战略替代出口导向战略,顺差产生的空间将受到抑制;不仅如此,由于美元呈现出总体下行的行情,外汇的储备性贬值在中国随时可能出现。在石油价格可能继续走高的未来趋势中,企图靠“吃老本”而屏蔽为进口石油埋单的风险不可长久。

  对于高油价时代中国出口的分析同样不能令人乐观。谁都知道中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因低廉的人力成本而占据着世界纺织、小商品、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但是中国在向地球村中的“村民”提供价廉物美产品的同时,却在受着高油价的残酷剥削:上游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而下游产品却由于竞争激烈,不可能上涨相应的价格幅度。因此,中国人必须忍痛割让自己的利润空间。资料表明,2004年中国每天消费石油700万桶,其中生产大约仍为每天350万桶,但价格的上升和进口量的增加使中国额外消费了190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的石油边际成本为10%,几乎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中国制造是在用高额的石油进口成本换取微薄的利润。

  也许有人建议中国可以像日本那样样通过贸易将增加的成本转嫁给美国、欧洲等富裕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但这种一相情愿并不符合实际。由于中国的出口商大多没有商标或技术所有权,通常依赖于商标所有者或者出售他们产品的大销售商,中国制造位于全球贸易体系的底层,最容易受到价格压榨。资料表明,过去10年,美国对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进口价格比对工业化经济体的进口价格总体要低35%。有统计学者指出,如果中国能够像其他工业化经济体一样将出口商品价格提高3.3%,其将增加350亿美元的收入,足以支付石油的高成本。可在中国产品没有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知识产权背景和完整的贸易生态链条前提下,这种想法还只能是天方夜谭。

  中国经济的承受力有多大

  国际市场的石油价格在划破70美元/桶之前已经高企了很长一段时间,但从表面上看,中国经济并没有作出十分剧烈的反应。这是否说明中国经济机体具有强大的抗击高油价干扰的能力?在笔者看来,石油价格的上涨并不是简单的递增,其效应可能是“厚积而薄发”,因此高油价对中国造成的显性损失可能将在未来的经济周期中释放出来。

  目前有几种力量在延缓着石油价格冲击的到来。首先,目前中国维持的低利率水平使得人们能维持在高油价下的消费增长,尤其是

房地产购买者的信贷增长,房地产价格上升所产生的财富效应,放大了人们的消费信心,在一定程度上也抵消了油价上涨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其次,经济热度掩盖了高油价造成的问题。泡沫化的收益会反映在各个方面,人们的名义收益会有较高程度的提高,这包括公开的收益和灰色的收入,所有这些可以支撑经济在一段时间之内耐受较高的油价。第三,很高的外国直接投资(FDI)的流入。持续的FDI投资以每年500亿到600亿美元的规模流入,这些资金可以间接部分分流,形同补贴式的支持油价的上升。

  然而,一旦以上力量消失或者衰退,比如人民币利率出现上升及房地产市场见顶回落、经济发生一定程度的紧缩以及国际资本不再大规模流入中国,高油价的威力就会马上令中国经济发生逆转。当然,我们还须面对中国一直没有成功的

原油期货市场,缺乏在国际石油期货市场定价的话语权,而且由于没有原油战略储备,中国无法利用原油库存增减来引导和调节市场需求及油价涨跌,只能被动地接受油价。因此,未来中国经济的运行将不得不在与高油价的顽强博弈中艰难前行。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