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亿砸向亚太市长峰会 重庆国际化上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2日 02:26 第一财经日报 | |||||||||
虽然很多重庆人自嘲重庆是一个大型“乡场”,但他们对提升自己城市的形象很有信心 本报记者 程维 发自重庆 “这几天几乎所有人的精力都放到‘峰会’上去了。”昨日,重庆市政府办公厅信息中心一工作人员对记者称,记者的采访要几天后再预约。
他所说的“峰会”是指今天在重庆召开的“2005年亚太城市市长峰会”,这是该会第一次在中国召开,也是重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性会议。目前已经有114个境外城市、13个境内城市的市长或代表确定参会,约有600名中外记者参与报道。 此间有分析认为,举办国际大型会议是提升国际影响力的一条不错途径,而这也正是有志于国际化的重庆的想法。 一掷70亿为峰会 重庆市政府举办的本次会议略显奢华:当地耗资70多亿元修建了56个“峰会项目”,其中13.69亿元用于修建峰会主会场,32亿元用于解决市民出行难。 56个峰会项目中,17个是交通建设类项目,总投资约32亿元,占峰会总投资的46%。 重庆本次还以12.69亿元资金用于“提高重庆文化品位”,其具体做法是修建8处文化设施,以及生态环境工程、文化遗产保护等。另有1.2亿元用于多项景观建设。 当然还有另一项引起广泛争议的支出——为迎接本次峰会,重庆市斥资1.5亿元,将主城区主干道两边的老楼房、破旧民居和临街店铺全部粉刷一新。外界把这一“刷城”行动看作典型的面子工程,但是重庆市市长王鸿举在一次与网友的公开对话中称,这“绝对不是什么面子工程,”就像人换衣服和洗脸一样,沿街的房子隔一段时间就要整修。 重庆市2004年的财政收入为300亿元,70亿元的会议投入约是其1/4。不过这些投资只有20亿元来自财政拨款,其余的50亿元主要由重庆市政府所属的重庆城投等公司靠市场运作的方式筹集。 王鸿举表示:“实际上很多事情也不单是为峰会做的,原来有计划要做,只是这次以峰会的名义提前做了。” 第一步:追赶国内直辖市 在经济地位上,老重庆拥有一定的机械工业基础,其在抗日战争及解放后的“三线建设”中积累的工业基础主要是兵器工业和制造业,不过这两大产业在随后几十年中并没有为重庆的经济指标做出多大贡献。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20年中,重庆市因地处中国西部,也未能如沿海城市一样获得率先起跑的机会。这些因素致使重庆与其他直辖市相比,经济总量相对偏小。 2002年上海的GDP是5000亿元,而重庆大致要在2012年才能达到这一水平。 尽管现在重庆已经有了长安汽车及一批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摩托车制造企业,但还没有一家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企业,也没有一个世界级的产品品牌。重庆目前被称作最大的“农村直辖市”,该市拥有3100多万市民,其中至少有2/3是居住在乡村的农民。加快城市化进程,成了重庆的既定目标。 从“棒棒”到“114” 目前重庆拥有中国超高层建筑密度最大的城市景观,被人认为是可以与香港媲美的山水城市。但是,重庆要真正成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华尔街日报》曾在今年7月发表了一篇名为《拉尔森一家在中国的新生活》的文章,这篇长达4000字的文章说,福特汽车派驻中国的一名现年30岁的经理约翰·拉尔森(JohnLarsen)举家入住重庆,但他们来到这些地区,可能因文化和习俗的障碍而过上“‘与世隔绝’的生活”。 文中称,重庆是一个有着3200万人口的直辖市,但在这里的西方人却很少,“被俗称为‘棒棒’的挑夫拿着扁担在街头游荡,寻找挑运石头、机器或行李的活儿来赚取为数不多的几毛钱。居民在粘满油渍和唾沫的人行道上漫步。即使是天气也不尽如人意,污染更是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状况。” 这篇文章后来让很多重庆人“很生气”,一些人认为这是在给重庆的城市形象泼污水,尽管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并没有离开过重庆,去感受过上海、北京、香港或国外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环境。 现在重庆主城区的道路指示牌,还很少同时使用中、英文标注。拥有多个世界级景点的重庆,在车站、码头等地也还没有使用中、英两种语言报告实时交通信息。而在近邻四川,其二级旅游城市雅安等地的车站,也已经采用中、英两种语言报告实时交通信息。 目前,很多重庆人在开玩笑的时候也称重庆是一个大型“乡场”,并称部分官员也是乡村干部出身,但是看上去,他们对提升自己城市的形象很有信心。 一个例证是,重庆市在几年前就开始大力推广普通话,目前在车站、码头、商场、公交汽车上,已经全面使用普通话服务。此外,记者昨日还发现,重庆市的电话查号台114已经于近日开始使用中、英两种语言服务。 变化,都在不经意间发生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