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中国能源消费期待安徒生童话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1日 13:29 中国电力新闻网

  能源短缺又浪费 拖累经济持续发展

  本网通讯员 孙向方报道

  人们常常用经济增长来解释能源需求的“井喷”式增长。过去的两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幅度为每年9%左右,而发电量增幅连续两年都达到了15%;同时,我国能源产品需求一直保
持快速增长的趋势,2000年至2004年,煤炭产量从10亿吨上升到19.56亿吨,轻易完成翻番。然而,经济增长就意味着能源消费的同步或者更高的增长吗?不尽然,童话王国丹麦的增长模式如同安徒生童话一样不可思议。

  丹麦以农业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步从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目前已经成为高度工业化国家。1973年的第一次全球石油危机爆发后,丹麦调整其能源战略,尤其在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率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一方面对工业耗电、耗能效率提出限制和高效利用率指标,一方面通过立法、限制以及提高技术等方式,提高电厂的能源使用率。丹麦还颁布了《住房节能法案》,对商用、公用以及居民建筑供热、耗能比例做出限制,现在丹麦住房每平米供热耗能比1974年已经减少了50%多,仅这一项政策,能耗下降了25%。30年来,丹麦工业化程度上升到90%,人均GDP增长50%,石油消耗量却降低50%,丹麦已经从能源进口国变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大国。

  其实,丹麦模式案例并不鲜见,美国尽管是世界上的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但能源的浪费主要体现在消费环节上,美国极为重视生产中提高效率,资源利用率高,在生产节能方面的成就非常突出。美国2000年人均GDP比1973年增长了74%,而能源消费并没有增长。据美国能源部预测,到2020年,需要新增发电装机4亿千瓦,但美国计划采用需求侧管理,预计可以减少2.6亿千瓦装机。

  我国是一个人均能源资源极其匮乏的国家,然而,就在资源极度短缺、环境容量极度狭小的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却以高消耗、高污染的方式增长着,中国的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人均自然资源是世界平均值的1/2,单位产值的排污量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几倍,我国能源浪费消耗极大,每万美元消耗矿产资源是日本的7.1倍,美国的5.7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经济不稳定的系数为世界平均值的4倍以上。

  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为0·4,即GDP增长1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增长0·4个百分点,而近年来能源的消费增长率达到了1.5左右,能源消费增长大大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

  在刚刚结束的21世纪2005年会议上,美国的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断言:“地球将无力支撑另一个像美国那样大量消耗资源的国家”。对于中国来说,长期以往,无论是国内资源支撑能力、还是能源的进口都难以为继,能源将是中国未来发展最大的瓶颈。

  产业结构:

中国经济高速低效的“病灶”

  能源需求“井喷”式增长,同时也揭示了我国产业结构的问题。前些年为许多地方政府为了GDP政绩,支持钢铁、电解铝、水泥、硅铁等高耗能产业的过度发展,形成了以高消耗、高投入、低效益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使中国调整产业结构的设想化为泡影。

  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为世界所瞩目,但中国GDP虽然每年以9%的速度快速增长,却并没有给中国人的生活带来同步的改善,更多的中国人并没有从经济增长率中受益,常常是为别国创造价值,提供廉价的产品。

  我国产业结构中多以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很低,企业盈利能力差,员工收入低,虽然中国的经济规模和出口在不断地增长,但盈利能力却非常弱小,盲目投资,产能过剩,千军万马在独木桥拥挤,同行业又缺乏协作、过剩后竞相压价,价格暴跌,落入亏损和死亡通道,这几乎成为难逃的梦魇。钢铁、硅铁、铁合金、金属镁、电解铝无一例外都在品尝过剩的苦果。

  我国是国际贸易大国,但不是强国,目前以美国主导下的全球贸易体制下,拉美、亚洲等地区处于国际生产的底层,欧洲、美国等国的高端产品占领了巨大的国际市场的超值的利润。而中国的

纺织品,家电、高耗能产业等承担起为别人服务的角色,艰难地获得微薄的利润,甚至是亏损,还要时时得在被反倾销调查中惶惶不安。

  中国产品看起来大量出口,却没有给中国带来多大收益。这些年国际上有一个定律:中国进口什么,什么涨价,中国出口什么,什么就跌价。近期,山西省焦炭产能严重过剩,大量积压,焦炭已经由去年高达每吨400美元的价格水平,迅速下滑到了每吨200美元左右,焦炭出口价格也一跌再跌;今年以来,我国电解铝已经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笔者所了解的一家硅铁厂的硅铁价格竟然从近8000元跌到4000元,即使如此,国外进口商仍然一再压低价格;我国高耗能产品金属镁及其制品出口量占世界的65%,山西又占全国的70%。山西一家镁厂负责人前不久告诉笔者:“由于价格持续下跌,连成本都保不住了”。消耗着资源、污染着环境,为别国生产廉价产品,结果是全行业的亏损,解决不了“温饱”问题,这就是当前高耗能企业的生存状态,让人痛心疾首。

  高耗产业没有受益,家电、轻工产品也没有多少利润空间。目前中国DVD企业每出口一台自有品牌的DVD产品要向DVD专利持有人缴纳大约20美元的专利费,而每台DVD的出口价格已经跌到29美元。中国是纺织品出口大国,但同样没有得到多少好处,一条牛仔裤出口给美国的价格是1.3美元左右,而摆到美国货架上的价格是30多美元,中国纺织工人的低工资、低福利、拼命加班加点,污染着中国的环境,赚大钱的却是别国的进口商和零售商。

  “中国版”需要政府推手

  近年以来国际舆论中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制造”的产品正在大举倾销国际市场。而事实上,中国制造业是“大而不强”,以劳动密集型和技术水平低为主,附加价值很低,特别是处于基础地位的装备制造业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我国光纤制造设备、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石油化工装备、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等绝大部分被进口产品挤占。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也十分薄弱,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依附于国外企业的组装业比重大。

  当初我们发誓要建立世界工厂,现在才发现,现在国际上能赚大钱的不是粗、大、黑的初级产品,而是高、精、尖的高科技产品,世界工厂并不能给中国带来财富,反而给中国带来巨大的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有观点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强大的重工业工业作为支撑,这一说法没有错,但也绝不是近期一些著名经济学家认为的,中国重化工产品一定要占领国外市场,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中国没有那么多的资源和环境容量来建世界工厂,建世界工厂不仅没有出路,还会把自己逼上绝路。

  韩国与我们曾经同为发展中国家,据韩国有关部门的报告,从1945年至今,韩国经济规模居世界第11位,国民生产总值达到6801亿美元,产业结构也以每一、二产业为主速度向IT等新一代成长动力产业与服务业转换,其中电子产品产值居世界第四位,特别是三星、LG这样的品牌享誉全球。三星以高端品牌定位,通过强力研发个性化服务和细分市场,巩固了其全球领导地位,连续两年成为全球品牌价值提升速度最快的公司,而泱泱大中国没有一家如三星的企业。韩国的新经济和服务业不断上升,经济结构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从主要出口商品看,由1970年的纤维等轻工产品为主,而到2004年,电气电子产品,半导体、汽车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占到了82%以上。

  我国不仅科技水平低,研发能力差,而且科研成果转化率低。2004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每年大批科研人员艰苦攻关获得的科技成果躺在抽屉里睡大觉,而无数因技术贫血在低水平生产和价格战中苦苦挣扎。产研之间的严重脱节,日益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制约因素。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重科技,轻转化,科研主体轻重倒挂,科研项目承担与转化相互脱节,并且由于科研成果转化资金不足,即使好的科技成果,企业也无力接盘。有专家指出,中国科研体制必须重塑科研管理模式,推进产研一体化,改革科研主体构成,建立跨部门、跨学科科研——开发——生产综合协调机制,建立有效的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培育科研成果市场交易体系,通过综合治理解决解决问题。

  提升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不仅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和提升传统产业,也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

节约型社会,摈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坚持和实施节约优先的方针,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个领域把节约资源放在突出位置,努力降低消耗,减少损失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过,这一切都不是靠企业家和人们的自觉就能实现,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良好的政策环境来支撑,需要政府有力的推手。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不是一句口号,关键要加强法规建设,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解决无法可依和法律不完善的问题,制定完善标准,对高消耗、高污染行业新建项目,提出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加快制定产品的强制性效能标准,修订和完善主要效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建筑节能标准等。同时加快推进水、电、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进程,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并建立健全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财税政策体系,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调整高耗能产品进出口政策。

  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开展资源节约,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带动力,用高新技术改造装备制造、重化工业和纺织工业,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改变过去那种高速低效、浪费资源的增长模式,除此别无出路。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