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重振武汉商业之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1日 09:42 《新财经》

  在历史上,武汉的商业文化即码头文化,如今,能否促进码头文化和现代商业文明的水乳交融,似乎还需要时间来证明

  韩杨

  “如果说纽约是全世界的中心,那么,第五大道是纽约的中心。如果说武汉是中国的
中心,那么,汉正街第一大道就是武汉的中心。” 9月10日,美国纽约第五大道首席执行官Mark Kemsley先生在中部商机(武汉)国际高峰论坛上如是说。

  听起来,这是一个雄伟的发展目标,但是Kemsley先生使用了一个双关语“中心”。纽约作为世界商业中心的地位无可厚非;而作为全国二线城市中最富潜力的城市武汉,地理位置虽然处于中国的中心,但能否在原有的商业基础上继续发展,奠定其在全国商业的中心地位?

  商业重镇的选择

  武汉作为全国地理位置居中的城市,紧锁长江,贯通南北,自古以来,就有“九省通衢”的美誉。曾是“四大名镇”之一的汉口,早在明代就呈现出“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的繁华景象。清代中期,一批又一批的晋商走出太行山,在晋商们中间,就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天元者得中,得中者得天下”。天元即武汉旧称,其显要作用可见一斑。

  1861年,汉口向世界开放。1922年,江汉海关进出口总额近2亿两白银,折合今天的人民币约240亿元。随着京汉、粤汉铁路的兴建,特别是万里长江第一桥的贯通,武汉成为“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的交通枢纽中心。

  1984年4月,武汉市政府采纳了

武汉大学教授、经济学家李崇淮的建议,制订了以“两通——交通、流通”为突破口的综合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并很快得到国务院的批准,在当时地方保护主义横行、市场壁垒高筑的中国率先成为“不设防的城市”。这一战略冲破了旧体制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观念,带来了武汉交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物流的勃兴。

  几年工夫,汉正街这个原来只有100多家个体商户的窄小街巷,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并引发了全国流通体制的深层次革命。

  进入20世纪90年代,武汉有12家销售过亿元的大型商场。在1991年全国评出的百家最大零售商场中,武汉占了7家,数量上雄居全国之首。

  1992年,中国商业第一股——鄂武商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标志着武汉“两通”起飞战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随后,中商、汉商、中百相继上市。一个城市同时拥有4家商业上市公司,在全国也属罕见。

  但在与广州、上海等地新崛起的制造业的竞争中,武汉连连败北。从2000年开始,新世纪的城市经营者们提出了“重振武汉制造”的响亮口号。当然,商业是武汉的优势,在武汉加强制造业建设的同时,重振商业之路也被提上日程。

  2002年,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亲自带队赴浙江招商。浙江知名企业钱江集团联手铭基集团携50亿重金进入武汉,组建武汉龙腾置业有限公司,规划改造已有530年商业历史的天下第一街——武汉汉正街。

  汉正街商贸区占地424亩,占汉正街核心区域60%的面积。其中一期工程汉正街第一大道,在拥有530年历史的汉正街的发源地,重建商铺,改造目前的汉正街以小商品为主导、街区管理混乱的局面,以现代化的建筑特色,重现汉正街作为辐射中部地区的商业中心的地位。

  2005年9月11日,汉正街第一大道与美国纽约第五大道管理协会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共同推动中美商业文化交流,相互推广商业街区成功经营经验及先进的商业运营模式。

  正确的战略选择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汪利娜认为,这一战略目标符合我国国情,适应经济发展趋势。

  首先,以商业来振兴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是适应我国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大思路、大趋势的。在全世界范围内,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很多大城市,特别是一些大的国际化城市,商业的主导地位愈益突出,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如纽约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88%以上,伦敦这个比例为86%,香港则达到了79%。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工业的发展,城市的主导产业必然是第三产业,所以,从整个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思路来看,武汉选择重振商业是选对了发展思路。

  另外,这样的战略目标是从硬资源向软资源的生产方式的转变。硬资源即指在工业发展初期,土地、产房、设备、机件等硬的部件成为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而软资源主要指企业文化、市场定位、品牌效应、商业名誉、厂家与客户的关系等资源。硬资源是排他性的,而软资源是非排他性的、是共享的;硬资源的消耗容易带来资源的约束、环境的制约等一系列问题。我国目前正逐渐从硬资源为主要生产方式转向以软资源为主要生产方式,而提高服务业的占比是主要的手段。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全球经济运行总量增加值的70%以上,但在我国这一比例只有33%,这个数字是非常低的。

  商业发展的他山之石

  商业带动经济发展固然是不错的规划,然而,振兴商业之路到底应该怎样走?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也许能为自身的发展提供帮助。

  汪利娜认为,在整个发展中,除了生产要素的投入,最关键的还要发挥人的积极性。她说:“在体验经济的时代,企业的利润、商业发展的机遇,不在于物质产品,而在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也就是说,无论是企业发展还是商业发展,人的智慧、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可能给生产和商业发展带来巨大利润的最大动力。”

  其次,要注重零技术的发展。世界500强企业之首的沃尔玛,它不生产任何的东西,但它的年销售额每年超过2000亿美元。这就是商业的优势。以温州为例,在土地资源和自然资源方面,温州都比较匮乏,然而,温州创造了很多经济上的奇迹,它的经济发展和繁荣程度却远远超过了一些资源富足的省份。温州并没有畜牧业,但它却是全国最大的皮革制造基地,很多著名的皮革厂家,如红蜻蜓、康太鞋业等的总部都在这里。温州自己没有任何制造产业的企业,但是它却能成为全国第四大汽车、摩托车零配件生产加工基地,通过零部件组装产业,使它的本土快速地致富。由此可见,把握自己的发展机遇,把人的能动性发挥出来,没有资源也可以实现零发展。

  挑战依然存在

  商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毋庸置疑。然而,在武汉发展商业的道路上,挑战依然存在。

  汪利娜认为,首先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商业模式。一个城市商业的发展,一个商业街项目的选择,必须要依托自己的背景才能选择好定位。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义乌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它们的定位各不相同,却都有自己的特点。其中义乌人均GDP超过2万元人民币,是我国很多大型省会城市都达不到的,靠的就是老百姓日常需要的箱包、门锁、鞋袜等这些小商品。可见,商业的发展必须有清晰的市场定位,才能有充分的发展。如果软件不配套,则很难达成预定目标。

  另外,谈到商业的发展,就必须谈到商铺的发展。房地产业曾有谚语:“住宅是铜,写字楼是银,商铺是金。”但是,在发展商业时,切记要“炒商不炒铺”。因为,商业模式的发展有一个准则,那就是先有市场才能有商品服务。如果人为地炒热商铺,而无市场,就可能带来很多问题,严重的还会引起泡沫经济。

  一位久居武汉的居民告诉《新财经》,在历史上,武汉的商业文化即码头文化,南来北往的商人匆匆上岸,买卖做成之后,又匆匆赶路而去。流动快、交流频繁、小商品主导等市场特性往往使商人们对商业的地点、商业的环境要求较低。而如今,现代化的商铺即将建立,能否促进码头文化和现代商业文明的水乳交融,似乎还需要时间来证明。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