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中国投资杂志:解读国企重组三步走策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08日 16:09 《中国投资》

  经过五六年时间的酝酿准备,有着悠久历史、在国内钢铁行业中占据重要位置的鞍钢、本钢终于携手走到一起。新组建的鞍本钢铁集团具备年产钢2000万吨的能力,年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水平。到2010年,年产钢将达3000万吨以上,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钢铁集团,进入世界500强。鞍钢本钢联合重组成为我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范例,不仅对推动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中央企业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具有尤为重要的现实启发意义和示范作用。

  推动央企重组的条件已相对成熟

  国资委当前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就是引导中央企业联合重组与资源整合,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航母。

  推动中央企业联合重组,解决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战略性调整问题,当前时机和条件已渐趋成熟,初具“天时、地利、人和”之态势。若能审时度势,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尽快推动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工作,定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天时

  从国内看,宏观调控取得成效,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势头,特别是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改观,效益回升,改革重组成本支付和承受能力相对增强,为调整结构和布局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支撑。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浪潮和世界经济结构与格局的重新调整,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融入国际分工,为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调整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

  地利

  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惟一代表,结束了“九龙治水”的混乱状况,客观上更有条件对其所监管的国有资产结构与布局进行调整。

  人和

  各方面认识的相对统一有利于形成合力。对于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战略性调整的必要性,目前社会各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中央也早就授予了尚方宝剑,思想认识上的阻力相对较小,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易于协调配合,统一行动。有的资源,对现持有企业来说是辅业、是包袱,而对想要的企业来说却是主业、是宝贝,故双方均会鼎力支持与协作。而且,多数中央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对产业规模经济、船大抗风浪、大鱼吃小鱼等已有深刻感受和体会。

  央企重组的基本思路

  央企重组的基本思路是:把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改制和并购重组,对国有资产结构和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

  具体措施可以归纳为两个集中:

  一是集中战线,把国有资本主要集中到两国两重领域,当然绝不排斥竞争领域;

  二是集中拳头,在竞争领域把国有资本主要集中到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尽快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航母。

  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最终将保留80至100家,主要集中在资源、能源、冶金、汽车、重大装备、商贸等对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业务板块。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国家支持和鼓励中央企业进行联合重组,继续推进企业间非主业的同业重组,积极引导中央企业进一步的并购活动。

  国企合并的三种方式

  国有企业合并重组可以采取如下三种方式。

  “自由恋爱”

  这是完全的市场行为。主要倡导企业根据市场竞争需要,从自身发展角度出发,根据优化资源配置、优势互补、拉长产业链、实现规模经济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通过较长时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了解、相互沟通,不断培养感情与讨价还价,最后达成认识上的一致,自由结合。

  “媒妁之言”

  既不是自发的企业行为,也不是强制的政府行为,而是有引导的市场行为。这一步的关键是正确导向,是牵线搭桥,是苦口婆心地劝说。通过监管主体国资委的红娘作用,通过耐心地讲眼前讲未来,讲机遇讲挑战,讲企业讲全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达到双方自愿结合的目的。

  “父母包办”

  这是一种依靠外部力量(父母之命)的强制行为。各级国资委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行使股东权利,在征求企业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合并重组意见,报国务院或地方政府批准实施。对于中央企业之间的整合,父母只是同一个,即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重组只需在国资委内部研究决定。对于中央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之间的整合,需在不同的国资委之间进行磋商决定。

  在三种整合方式中,“自由恋爱”主要依靠内力的整合,“父母包办”是主要依靠外力的整合,“媒妁之言”则是介乎两者之间。三种方式各有其优势和劣势。自由恋爱方式企业容易接受,人为阻力和操作难度相对较小,但重组决策所考虑的因素可能会更多地向经营者而非股东倾斜,有关重组后经营者的个人安排、地位及利益变化等非企业发展因素的过多考虑,容易导致企业重组的非理性化,特别是容易错过或延误企业重组的大好时机。父母包办方式下企业重组决策相对理性,决策效率也相对较高,但企业经营者理解和接受往往需要一定时间,操作阻力和难度相对较大一些。因此,国资委在企业重组策略上,宜采取从内力自愿到外力强制、从易到难的三步走策略。

  重组操作的三步走策略

  在操作策略上,国企合并重组亦可采取三步走策略:

  由于企业合并重组涉及人财物、生产经营技术等诸多方面,既要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又要解决现实矛盾,要协调好包括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企业与职工、职工中不同群体等方方面面的复杂利益关系,因而,企业合并重组在内容上往往很难一步到位,需要设计过渡性方案。按照先易后难、由松至紧、从虚到实的原则。

  第一步,购销整合。主要是流通环节的统一,既统一购销价格也统一购销渠道,既统一生产资源也统一产品市场,统一采购原材料和统一销售产品。

  第二步,经营整合。除了购销整合内容外,还进一步包括统一战略规划与计划、统一生产与经营管理、统一技术与产品研发,也包括管理机构的整合与管理人员的调整。

  第三步,资本整合。这是深层次的产权整合,除了前两步所含内容以外,重点是资产整合、债权债务整合、企业全部人员的整合、投资整合、利润与其他收益整合等。至此,实质上已真正合并成一个新企业,合并重组最终完成。

  鞍钢本钢的联合重组也大致循此道进行。鞍本重组计划拟按三步走:第一步是先挂牌子,并在研发、规划、销售等方面统一起来;第二步是人事方面的统一;第三步是实现资产方面的整合,形成一个新的、效率更高、竞争力更强的公司。所以,鞍本钢铁集团的挂牌,只是重组开始迈出第一步。此后,还有大量的工作有待完成。

  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国资委操作上的三种方式,还是企业运作上的三步走策略,三步划分之说都只是相对的。事实上,三种方式或三种形式往往是并存的,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也不会总是严格按上述三步顺序进行。最理想的模式是一步到位,但实际操作中一般是因企制宜,往往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企业重组的方式和形式。

  行政主导下的鞍本合并

  2005年7月20日,酝酿已久的《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出台,“并购重组”是贯穿这份文件的主线。按照《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要求,到2010年,我国钢铁冶金企业的数量要达到较大幅度的减少,国内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2020年达到70%以上。该项政策还明确指出,通过强强联合、进行跨地区的兼并重组,到2010年,形成两个3000万吨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其中第十条更是明确表示:“东北的鞍山-本溪地区有比较丰富的铁矿资源,临近煤炭产地,有一定水资源条件,根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该区域内现有钢铁企业要按照联合重组和建设精品基地的要求,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在这样的政策推动之下,鞍钢新轧、本钢板材于8月15日同时发布公告称,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与本溪钢铁(集团)公司联合重组,组成鞍本钢铁集团。

  鞍钢和本钢重组选择在如此的时机进行,对中国整个钢铁产业来说,都可被毫无疑义地认为是钢铁新政下极具典型意义的代表性事件。这样的重组,也是近年来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不断下滑的背景中诞生的。这种诞生时机的选择,更凸现了当前国家加强钢铁产业集中度的政策力度。

  作为标志性事件,鞍本重组显然将为中国钢铁产业带来一系列的重要影响。

  行政主导式的做大,减少了国有企业真正做强的动力与可能性

  早前,有一些专家和钢铁业内人士认为,中国钢铁业的规模扩张具备了促使钢铁强国形成的内在动力。未来5至10年,随着基本建设和制造业发展的需要,我国钢材消耗量仍将保持在高位。世界钢铁工业的中心转移必然会伴随技术创造中心的转移,技术创造中心的转移又肯定滞后于产业的转移,其跟随规律毋庸置疑。这些人士还认为,中国钢铁业已经具备了一些有利于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因素,如随着规模和效益的提高,国内企业对技术的渴望和资金的投入将是空前的;国内高素质的研究队伍正在建立。

  不过我们稍微分析一下,就可知道这样的观点存在明显的漏洞。钢铁消费大国不等于钢铁制造大国,更不等于全球钢铁工业的中心。实际上,造成国内钢铁业大而不强的关键在于国企经营的低效率以及对技术创新的排斥。而这种经营低效率的真正原因又在于,国企特别是大型国企在各种要素资源条件下的行政式垄断地位。从这个角度讲,如果继续给予国企行政式垄断地位,提高技术能力来做强企业,基本上就只会是纸上谈兵。可惜的是,鞍本重组,正好是较为典型的行政主导式重组。这种重组方式,将明显排斥民营资本的进入。甚至可以说,在钢铁产业,长期抑制民企的发展,正在成为事实。以鞍本重组为代表的钢铁产业新政,未来将单方面强调淘汰低端钢企,鼓励国内钢企的并购,而不是在放开要素限制上对国内实施更多的开放,这将大大减少国内大型钢铁企业“真正做强”的动力和可能性。

  鞍本这种行政主要的地域重组模式,仅仅是中央、地方、企业几者博弈的一种妥协。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它很可能强化地方保护主义,反而不利于市场制度的建设,我们有必要对中国钢铁企业集团的扩张模式进行反思。国外的大型钢铁集团一般就不是集中在一个地区搞几千万吨的钢铁生产基地,而是通过重组、并购,由若干个布局相对合理、规模适当、分工明确、有统一企业文化的钢铁工厂,组成一个规模大的钢铁集团。

  行政式垄断的标本

  更加不利的是,鞍本重组也将成为各地政府、钢铁企业效仿的对象,给予行政式垄断也将被效仿。鞍本重组,是典型的规模扩张,这对国内同业施加了压力,这也将成为其他钢铁企业进行并购的动力。

  最近一年以来,在政策推动下,各地钢铁企业纷纷寻求重组。年初以来就有宝钢南下湛江、武钢布子防城港、首钢选中河北曹妃甸等多起年产千万吨的钢铁并购项目暗流涌动。自2004年11月中旬始,武汉钢铁集团与鄂城钢铁集团联合重组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目前鄂城钢铁集团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据悉,武钢股份也已正式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签署《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与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联合重组意向书》。日前,河北省有关方面也宣布,准备将省内6家国有钢铁企业整合为两大钢铁航母。基本框架是,在河北北片,将以唐钢为主,整合宣钢、承钢及部分其他钢铁企业,建成河北北部大型钢铁集团;南片将以邯钢为主,整合石钢、邢钢以及部分其他钢铁企业,建成河北南部大型钢铁集团。

  由于鞍本重组形成的强烈示范效应,相信地方政府为维护本地的经济利益,将明显加快推进组建大钢铁企业集团的步伐,以免“好资产”全部被央企“吃光”。

  鞍钢、本钢重组挂牌的成功,也使得早前组建四大钢铁巨头的传闻,其可信度大大增加。中国钢铁业未来并购“新版图”是:东北以鞍钢和本钢的联合重组为主,华北主要是首钢和唐钢的联合重组,华东华南以宝钢为核心,中南西南地区则以武钢为龙头。

  中小钢铁企业的未来担忧

  辽宁省国土资源厅通过与鞍山、本溪、阜新等地政府密切配合,通过采取关闭小矿、控制开采、调整权属等措施,整合铁矿资源,分别为鞍钢和本钢储备了铁矿资源60.56亿吨和13.4亿吨,为新组建的鞍本钢铁集团提供了100年的铁矿资源需求。辽宁省经济委还建议鞍本集团整合省内的三大钢铁企业——凌钢、北台钢铁、新抚钢。

  这种按地域重组的方式,必然会使相当一部分的中小钢铁企业生存空间,承受更大挤压,这将显著加剧中小钢铁企业的生存难度,并加剧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分配矛盾。《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明确提出,今后1/3的中小钢铁企业可能被重组。

  但对于鞍山这样的传统钢铁大市来说,把小钢铁完全关闭,是难以想象的,这将带来巨大的就业和社会问题。鞍山目前除鞍钢之外,共有地方钢铁工业(含铁矿山)企业270余户,规模以上企业47户。截至去年年底,规模以上钢铁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33.6亿元、销售收入540.8亿元、利润93.9亿元、税金37.2亿元。相信不仅仅是鞍山,还包括像唐山这样的钢铁重镇,其钢铁业的整合程度也很低,产能小、能耗高的企业不在少数,按照新产业政策,需要压缩的产能同样规模巨大。如果钢铁业调整这“一刀切”下去,对地方经济的打击将非常大,中央相关部门如何平衡产业利益与局部地区的整体经济利益,将会是一个难题。

  另外,鞍本重组还可能刺激业内投资扩张的压力,已有的钢铁巨头会考虑增加投资,积极扩大产能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寡头竞争,并有可能形成竞争性投资的局面。从中期来看,业内洗牌将会发生,甚至可能在短期内就会出现。

  未来的中国钢铁产业在行政式的地域重组模式主导下,其前景未必乐观。来自小钢企的恶性竞争,可能由于市场门槛的提高,而大大减少,资源的集中度也将得以大大提高。但地域分割式的布局,必将为未来市场主导的重组方式带来诸多难题。而有了地方行政垄断地位的钢铁企业集团,其技术创新的动力也未必会增强多少。就好像一位外国业界人士到中国企业来考察一圈之后讲的,中国的不少钢铁企业,拥有世界一流的设备,但生产了世界三流的产品。这种现象,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恐怕无法得到改观。

  鞍本联合中的战略与路径透视

  2005年8月16日,鞍钢和本钢集团正式组成鞍本集团。对两个全国都非常著名的老企业,同时又都有着各自上市公司“鞍钢新轧”和“本钢板材”的国有特大型钢铁企业来讲,鞍本联合首开了国内特大型钢铁企业之间联合重组的先河,这自然要引起各方面从各种角度的关注和热议。

  中央、地方和企业各自在鞍本联合中的利益诉求,体现出了国家、地区与企业三者的战略意图。理解了这种战略意图,就能够理解从国家层面、出台产业政策、推进中国钢铁业联合重组的良苦用心,就能理解行业主管和协调部门发布指导性意见的初衷,也就能够理解企业开始关注并参与联合重组的行为目的。但中央、地方和企业各自在鞍本联合中对自身利益诉求的协调和统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重组的路径选择。

  鞍本联合承载重着国家的利益期望

  国家层面的战略意义可从国家领导人的指示中找到答案。就在鞍本集团挂牌的前一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做出批示:“鞍本联合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升级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目前钢铁业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要以联合重组为契机加快技术改造,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8月16日参加鞍本集团挂牌仪式的机构和人员有辽宁省党、政和人大一把手,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相关领导,沈阳、鞍山和本溪市的党政一把手以及鞍钢和本钢两家企业众多领导人。国家主管部门、当地省市领导人和企业领导人员悉数到场,实际上透射出鞍本联合承载着各方的利益期望和战略意图。

  钢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特别是随着国家对装备制造业的大力支持和提升,钢铁业作为基础支持性行业的地位会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中国的经济长足发展也有赖于一个强大的钢铁工业。因此,强大钢铁业实际上是中国国家经济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中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和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大国的趋势看,钢铁业今后仍处于发展时期。中国钢铁业自身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产品结构上看,我们是钢铁大国,但还不是钢铁强国;从技术研发上看,我们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很少,钢铁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持非常脆弱。在从企业组织结构看,2004年产钢企业264家,产量过500万吨的只有15家,产钢量只占全国的45%。而日本以新日铁为代表的四大家钢铁企业占当年日本钢产量的73%;韩国两大钢铁企业占当年韩国钢产量的82%;美国四大钢铁公司占当年钢产量的61%。由于中国钢铁业集中度低,不仅削弱了参与国际谈判的话语权,而且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物耗和能耗高,影响了我国钢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基于上述原因,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成为中国钢铁工业今后发展重点。

  鞍本联合重组,这个被国家发改委领导称作是“中国钢铁工业历史上的大事”的企业重组举措,标志着我国产业调整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因此,鞍本联合寄托着国家的利益期望,体现国家努力使其钢铁业从大变强的战略意图。

  鞍本联合体现了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意图

  2004年11月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沈阳召开的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实现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强对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和规划工作,积极发展和提升现代装备制造业,充分利用现有企业基础,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结构调整。

  作为中国钢铁业的重要基地,东北钢铁业的结构调整自然也要纳入振兴东北总体战略规划的大盘中。这在7月20日出台的钢铁产业政策中给予了十分明显的表述:“东北的鞍山-本溪地区有比较丰富的铁矿资源,临近煤炭产地,有一定水资源条件,根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该区域内现有钢铁企业要按照联合重组和建设精品基地的要求,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另外,当地政府,围绕鞍本联合所引发的经济发展规划和所寄托的期望远远大于鞍本联合本身所具有的经济内涵。8月17《鞍山日报》就鞍本联合作了激情洋溢的评论。评论指出,鞍山的优势源于钢铁,鞍山的希望寄托于钢铁。对于钢铁立市的鞍山,鞍本联合重组无疑也是加速经济隆起的一次重大机遇。随着鞍本钢铁集团的不断壮大,不仅原来设想的鞍钢经济圈地域范围得以扩展,更重要的是钢铁产业链将在鞍本钢铁航母的牵动下延长。鞍本联合无疑使地企融合在发展的历程中实现新的突破。凭借鞍本联合这艘巨型航空母舰,鞍山市将实现钢铁工业从大到强的根本转变,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铁强市。地方政府对鞍本联合给当地带来的利益期望跃然纸上。

  《辽宁中部城市群政协主席建议报告》中也提出,作为龙头企业的鞍钢、本钢首先实行强强联合,然后再与新抚钢、北台钢、营口中板及凌钢联合,力争到2010年集团粗钢产量达到5100万吨,进入全球钢铁企业粗钢排序前3名。另外,围绕鞍本联合,辽宁省还将着眼于钢材深加工产业。随着明年鞍钢年产80万吨的冷轧硅钢生产线建成,辽宁要依托其充分的原料基地优势,成为全国的发电机制造中心。由于汽车零部件的原材料在辽宁自己的钢铁企业里都能找到,辽宁有条件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还要努力成为钢结构制造基地。

  鞍本联合对当地经济所产生的有机关联,并以此促进当地经济的整体发展也正是东北振兴战略所希望的结果。

  鞍本联合体现出了

  企业的发展战略

  在8月16日鞍本集团挂牌仪式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务院振兴东北办主任张国宝说:鞍钢、本钢由两家人变成了一家人后,不论是新上项目,还是规划产品结构,都能够做到步调一致,协调发展。这样这两家企业占据的多达全国储量约1/4的铁矿资源就能得到优化配置,产业上也能获得合理布局,从而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

  纵观当今国际大型钢铁企业的战略举动,无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做大规模,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追求规模效益;坚持不懈地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提高成本竞争力;大力培育战略产品,努力保持技术国际领先;采取各种手段,为企业生产提供原燃料资源保证。

  鞍本联合体现了当今大型钢铁企业的发展战略。根据《鞍本钢铁集团章程》,新组建的鞍本钢铁集团将对成员企业的规划发展战略、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国际国内市场营销战略等方面实行统一管理。在规模效益方面,形成3000万吨甚至5000万吨级的钢铁联合企业,雄居中国北方,并可能进入世界前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方面,鞍本联合后,可以解决产品定位、产品分工、市场划分和布局问题,解决目前鞍、本两家钢铁企业部分产品市场重叠问题,避免二者的恶性竞争;在整合研发资源方面,避免重复设置研发机构和研发课题,集中宝贵的研发资源,形成精干的技术创新力量;在培育战略产品方面,通过淘汰落后,加大对尖端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投入,优化产品结构,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体系;难过统一整合矿山等资源,优化物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能力。

  先形式后内容的合并体现了中国大型钢铁企业联合重组中的路径选择

  鞍本联合重组在初期是一种弱势结合。先挂牌,再考虑从外围到内核事务的逐步整合。在鞍本钢铁集团牌子后面,利益难题依旧如初。实际上,在体制上,鞍钢是中央直属企业,所得税交财政部,本钢是辽宁省本溪市的市辖企业,所得税交在当地。本钢是地方的重要经济来源,重组后的企业就要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分成问题。鞍本联合后,新的钢铁集团变成中央企业,这就会涉及到中央和地方间财政收入的分配。按照目前钢铁企业缴纳的增值税1/4归地方,3/4归中央。

  双方对联合重组认同度的差异也反映了企业重组意愿上的摩擦,也是弱势结合的成因之一。鞍钢和本钢同属于大企业,一段时间来媒体报道中似乎关于鞍钢方面的声音太强大了,很少能听到本钢方面的声音。最大的可能并不是传媒对本钢保持的低调,而正是本钢自身对重组所表示出的沉默。这种重组中态度冷热不平衡,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重组中的意愿摩擦。说明企业对联合重组的认同度存在偏差。

  两个企业在重组上形式先行,而后再涉及具体内容,这种由外围到内核的逐步整合的思路,初看起来有人认为是华而不实,但实际上却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中国国情,尤其符合中国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即在改革和发展中解决问题。目前的鞍本结合实际上还是弱势结合,是一种各方意愿的脆弱平衡。但是这种弱势结合正是走向强势结合和稳固平衡的初期之路。

  实际上,在中国钢铁业的重组历史上,有着渐进式成功的经验。上海宝钢逐步同化原上海市属钢铁企业和远在江苏的梅山钢铁公司,把他们纳入自己整体发展规划的蓝图,并最终成为自己做大做强战略链条中重要环节的成功先例。仔细观察最近以来国内钢铁业重组的事件,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先从形式再到内容。特别是对于相对强者之间的联合重组,更为如此。河北省在对自己钢铁业重组之中,虽然宣化钢铁集团和承德钢铁集团都归于唐山钢铁集团旗下,但都依然保留着自己的名份和相对独立的经营运作权力。这些成功经验都会成为鞍钢与本钢重组设计中的路径参考。

  压缩投资 扩大消费 应对通缩威胁

  自去年宏观调控以来,因严格的土地政策,暂时压抑了近些年来投资一路狂涨的热潮。2004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一年来,投资体制改革取得积极成效,但在具体执行中,投资仍不太和谐——过高的投资率、过高的国有投资、过高的储蓄率,抑制了投资体制改革的推进,让国人扼腕叹息。

  投资仍传来不和谐的音符

  到目前为止的投资增长情况表明,去年以来控制投资增长的措施及其调整对稳定投资增长是有效的。但也要注意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潜力仍然很大,企业和地方在市场上的发展空间很大,发展热情很高。企业自有资金、地方政府掌握的各类资金、民间资金都比较充裕,外部资金流入也比较活跃;在建项目投资具有较大刚性,如果控制不当,还可能有投资反弹的危险。目前对

房地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也很大。在此背景下,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回落,投资不和谐的状况较为明显,对通货紧缩的担心也随之增加。

  据有关统计,钢的生产能力已达3亿吨左右,今年还要新增5000万吨;在建发电装机去年底为3.9亿千瓦,与运行的发电装机能力大体相当(不包括去年新投产的发电装机),今年新投产发电装机预计达6500万千瓦;干法水泥生产能力迅速发展,对传统中小水泥企业的压力加大,行业内结构性淘汰已经开始;单纯生产电解铝的企业开始出现亏损情况,发展速度明显减缓;考虑必需的进口因素,粮食产量在去年就基本接近供求平衡点。随着结构性供求缺口的缩小,物价水平必然开始走低。因此,如何抓住当前的战略机遇期,压缩投资、扩大消费,是中国投资走势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既现实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过高的投资率刺激了投资与积累、消费的不和谐。“一五”、“二五”时各级政府对此都十分重视,当时就曾经确定投资率最好不要超过25%;上世纪80年代曾提出投资率最好不要超过30%,消费率要达到70%;90年代强调最好是35%左右;但2002年提出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2003年和2004年消费率继续下降,投资率继续上升,2004年投资率超过45%,消费只有53%。今年投资规模依然偏大,4~6月份投资增幅逐月攀升,上半年新开工项目达8万多个,其中仅6月份就新开工2.4万个。投资结构仍不合理,在一些行业投资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抑制的同时,另外一些领域又出现了新的无序建设。

  ——过高的国有投资,造成国有与民间投资的不和谐。个体、私人、外资在我们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占了60%以上,但国有企业和政府投资至今仍然占60%以上,比例明显不协调。尽管各地先后出台了一些扶持民间投资的政策,但普遍存在政策不完善、不配套、不落实的问题,同时还缺乏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严肃性。加之社会上对民间投资存在偏见,有些地方和部门对民间投资仍自觉不自觉地实行歧视政策,使其难以享受与国有投资同等的地位和待遇,如在投资领域、税收、用地、用电、融资等方面不能一视同仁。

  ——过高的储蓄率,引起储蓄与投资的不和谐。我国的储蓄一直大于投资,是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这意味着我国出现了强制储蓄,并且这些资金没被有效使用。在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大多数时间内,我国的国内储蓄均大于国内投资,相当一部分资金流出借给发达国家。令人吃惊的是,一方面是储蓄率最高,另一方面则是各投资主体严重缺乏投资资金,这一现象在国际经济学界被称为“中国经济之谜”。

  产生以上不和谐的原因主要是:制约投资体制改革进展的体制障碍还没有消除,由于没有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管理方式,使得投资领域里政企不分,无法合理界定行政部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投资职能和正确定位;多元化投资主体还有待发育,由于没有放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没有建立完善国有经济投资决策的利益、风险、约束机制,在国有经济投资领域,投资责任与收益不能很好匹配,在一些部门利益驱动下,上马了许多不该上的项目,造成大量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我国储蓄率相对偏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消费者对预期就业和预期收入不乐观而导致谨慎开支的因素,有预备子女未来学费、预备医疗费支出以及个人储蓄养老等原因而把大部分可支配收入存在银行的因素,也有我国商业零售设施尤其是农村商业发展还跟不上商品供给和农民消费新形势需要的因素;投资体制的配套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目前我国投资体制的配套改革显得比较滞后,需要对包括土地转让制度改革、加强投资体制规划、建立固定资产投资信息体系等在内的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推进等。

  投资与消费需进行五大调整

  警惕通货紧缩迹象,紧紧抓住压缩投资、扩大消费战略机遇期,尽快推进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是当前中国投资首要解决的头等问题。正如温家宝总理最近曾几次提到,当务之急既要大力压缩投资,又要适当扩大消费,加快研究保持各项需求合理增长。为此,需做好五大调整:

  调整扩大内需的方式和重点。不和谐的投资刺激了当前生产能力过快增长。随着我国经济内生性自主增长机制逐步形成,随着配置资源的权力逐步交给市场,国家财政支出正在逐渐从前一阶段致力于启动经济增长,转向更主动地去维护社会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稳定均衡关系,致力于通过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来减少经济运行中的摩擦,降低转型中的阵痛,减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本。这是新一届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基本落脚点,也是经济增长政策与投资发展政策的一个重要结合点。今后在坚持扩大需求这个总方向不变的前提下,需着力调整扩大内需的方式和重点,使产业和产品结构合理化,优先安排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急需的项目,加大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扩大就业等方面的项目支持力度,达到统筹城乡、统筹经济社会的平衡型发展目标。

  调整投资与资金的方向。虽然投资仍要保持一定的规模及增长幅度,但应着力调整基建投资的方向。东部沿海地区政府如能把更多的财政公共资金投向农村发展及文教卫生事业,将有效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并要减少不必要的楼堂馆所建设投资,调整城乡投资分布的不平衡格局。中央财政逐步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尤其是改造乡村公路、增加生态和环保投资资金,补充基础教育和乡村卫生设施资金等。放宽非国有经济进入领域,并将国家投资重点用于社会事业的发展和适当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收入。

  调整投资与消费的边际关系。我国消费总支出在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偏低,不利于国内总需求的扩大,不利于国民经济处于“消费增加-生产扩大-就业增多-收入提高-消费增加-生产上升”的良性循环和持续扩张势头。在现阶段适当控制投资需求、人为调整投资方向的同时,要稳步扩大消费需求,适当扭转投资率偏高、边际消费倾向减弱的状态,使消费需求在促进增长和增加就业中发挥明显作用,保持总投资与总消费两个车轮共同推动国民经济向前平稳较快“行驶”。扩大消费,既要扩大城市居民消费,更要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既要扩大工业消费品消费,又要扩大农副产品消费;既要扩大对住、用等消费需求,也要扩大吃、穿、行等消费需求。

  调整投资与宏观调控的力度。去年以来,随着

房价上涨,买房活动不断升温,成为居民家庭投资最大的热点。今年采取了相应调控措施以后,已经逐渐稳定下来。目前要控制投资性、投机性的买房需求,继续支持居住性买房需求。根据房地产市场区域性强的特点,应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房地产业发展的支持。适度增加东部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商品房建设供地,抓紧清理闲置土地,加快存量土地的合理使用,特别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土地的集约利用;严格按照土地使用规划要求管理房地产开发活动,坚决打击土地投机性囤积行为。房地产业适度加快发展,对于稳定投资增长、支持经济增长会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会对稳定房价发挥重要作用。我国轿车产量2002年增长55.1%,2003年增长89.7%,2004年增长11.7%,今年1~5月份则仅增长4%(以上增长率均为比上年或上年同期)。轿车产量的变化间接地反映出轿车购买的变化,因为汽车生产企业主要依据市场销售情况决定轿车生产。这表明我国居民家庭购买汽车的活动开始由初期的爆发式增长转入调整稳定的过程。由于买车、买房是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源头性因素,这些方面如果持续偏冷,则可能导致经济增长率持续降低,过早进入萧条状态。这对于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是一个严重威胁,必须高度重视。

  调整投资与消费设施的建设。目前在国内大城市开设的大型外资连锁超市如法国的家乐福、美国沃尔玛等,由于采购供应内地及世界一些零售店的商品主要是我国工业品和副食品,为扩大我国产品总需求起了积极作用。只有进入像北京几个家乐福门店那样商品种类繁多的超市,才能身历其境地体会“供给能开发潜在需求、商业能创造消费购买欲”的真实感。只有我国国有和私营商业积极学习和参考国外同行经验,才能为扩大消费发挥作用。为农村消费创造公用设施条件,可鼓励民间资本开办农村超市,让更多价廉物美的工业品进入农民家里,激发农村居民购买和消费欲望。鼓励农民家庭购买洗衣机、电

冰箱、电视机,就需要政府加强农村电网建设,降低比在大城市还要高的农村居民用电价格,同时沿海省区政府需要在乡村地区建设统一的地下排水设施,否则即使买了洗衣机也是污水横流。在目前,增加对农村的公用设施投资是促进九亿农民扩大家用电器消费需求的基本前提。

  当今之势,人们切切不可还钻在通货膨胀的胡同中,敢快醒悟,拿起应对通货紧缩迹象的金箍棒,千万别让“狼来了”故事再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23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