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08日 15:02 21世纪经济报道 | |||||||||
主讲人:莫万贵 提到通货膨胀,国内普遍只看居民价格指数,但居民价格指数是否能准确反映通货膨胀水平呢?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是衡量居民购买并用于消费的
在计算CPI时,八大基本分类中,食品的权重约为33.6%,烟酒及用品为5%,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为4%,衣着为9%,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为11%,交通和通信为9%,居住为13.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4.5%。 CPI是从购买者的角度,反映一定时期货物和服务商品价格水平,它衡量的是生活成本的变动,与居民生活消费的关系最为密切,故历来为公众和政府所重视。 国外经常会使用核心CPI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指标。所谓核心CPI是指从CPI构成中扣除某些价格波动较大的项目(如食品和能源,或新鲜食品等)后计算得到的价格指数。由于核心CPI稳定性较好,通常被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计算核心CPI时扣除哪些项目,取决项目的波动性和权重,各国有不同的做法。美联储常用的核心CPI扣除了食品(权重为15%)和能源(权重为9%),日本的扣除了新鲜食品(食品的权重为25%,新鲜食品的权重为4.5%),欧央行的则扣除了未加工的食品(食品的权重为19.3%,未加工食品的权重为7.6%)和能源(权重为8.2%)。中国没有对本国的核心CPI定义,也没有公布类似的价格指数。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核心CPI是非常有意义的,有利于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科学参考指标。 中国当前的CPI尽管能够基本反映居民生活成本的变动,但在衡量通货膨胀上存在以下一些缺陷:一是CPI的各大分类的权重不太合理。近年来城市居民支出大项主要是医疗、子女教育、住房消费等,这些项目的价格近年来上涨幅度较大,但由于在CPI构成中,教育、医疗、住房消费的权重过低,这些价格的上涨在CPI中未能全面地反映出来。二是CPI构成中的一些价格是受管制的,CPI并不能真实地反映通胀压力。例如,多数公共服务品价格是受政府管制的,在当前煤电油运紧张的情况下,公共服务品价格上涨的压力未能在CPI中体现出来。三是CPI用来衡量整体经济活动水平具有误导性。因为中国CPI所包涵的消费活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消费率仅为50%-60%,而且呈下降趋势,投资和贸易占GDP的比重则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四是CPI所反映的是最终消费品价格,是整个经济体系中最末端价格指标,是已经形成的通货膨胀状态,如果仅仅依据CPI的当前水平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就往往难以实现宏观调控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因此在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时,需要更多地参考CPI的先行指标。 与CPI不同,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是一个综合物价指数,它是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并且与GDP的核算范围相对应,编制指数涉及的商品范围最广。GDP平减指数能较全面地反映国内产品消费和投资的价格变动,而CPI只能反映消费领域的价格的变动。GDP平减指数一般是按季度进行统计,CPI则按月进行统计。 使用GDP平减指数衡量通货膨胀的优点在于其能够综合全面地反映经济活动中物价变动情况,缺陷在于:GDP平减指数只有季度数据,不能及时反映物价变动趋势,同时在计算时有较大的推算成分,可靠性受到影响,而且它是一个相对滞后的价格指标。 在实际经济活动和生活中,对于如何来衡量中国的通货膨胀水平,不同的经济主体会使用不同的指标。一般来说,普通的公众会关注CPI和房价,但是,实际上中国当前的CPI不能够准确地反映公众购买力的变化,也不能确切地衡量整体经济的运行情况;企业会习惯地使用工业品出厂价格(Producer Price Index PPI)和原材料、燃动力购进价格,因为这些价格和它们的生产经营活动息息相关;政府则是从整体经济活动出发,既要关心CPI、PPI、房地产价格和原材料、燃动力购进价格,也要关心GDP平减指数。 (主讲人系人民银行总行研究局研究员,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所供职单位无关。) ·读者论坛· 我是贵报的忠实读者,贵报是我们处必读的报纸。9月26日的贵报刊发的《中国当前价格形势与未来趋势分析》报告非常好,该报告对造成总体物价水平增幅回落的主要原因的分析十分透彻,认为食品价格涨幅大幅回落,消费需求相对较弱与产能过剩并存,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效果显现。该报告同时预测,2005年全年我国GDP增长率为9.2%,CPI增长率为2%左右,因此要高度关注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对国内价格的影响,同时也要防止价格总水平的进一步下降。该报告对我们的工作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我们已将该报告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局 曾坚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