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明倬 北京报道
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总是渺小的。
9月29日,据民政部的统计,今年第18号台风“达维”已造成海南、广东、广西三地共890.7万人受灾,因灾死亡22人,紧急转移安置53.8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13.3万公顷;倒
塌房屋3.3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21.9亿元。
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的力量也得到格外的彰显。就在“达维”肆虐我国东南沿海的同时,亚洲减灾大会也同时在北京举行,并于9月29日通过《亚洲减少灾害风险北京行动计划》。
针对台风影响和中国防灾减灾的薄弱环节等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了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章国材。他指出,无论从经济损失还是生命损失来看,与1990年代初期相比,已经大大减少。
灾害问题为何引人关注
《21世纪》:人们印象当中今年台风比往年都多,这种印象是否准确呢?
章国材:现在还不能做出这样的评价,但可以做出的评价是,今年登陆中国大陆的台风多于平均数。前几天登陆的台风“达维”是第七个,过去全年平均只有6.7个。但今年在西太平洋跟南海生成的台风总数是不是超过平均数,目前还不能下这个结论,目前是第18个。
《21世纪》:目前人们对台风、飓风等自然灾害日益关注,是台风等气象灾害的影响变得更大么?
章国材: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现在气象灾害被媒体炒得很热,其实以前这么大的风这么大的雨出现过很多。我觉得是因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更关心灾害问题,媒体对灾害问题也很关心,再加上新一届政府提出要以人为本,人的生命损失是最大的损失,等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21世纪》:我们主要靠什么手段来监测台风的到来?目前我国对台风监测的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什么位置?
章国材:我们在海上监测台风的到来主要靠卫星,到近海和陆地就可以通过雷达监测、内地有自动气象站监测。另外光是监测还不能做预报,涉及到具体在哪里刮风,哪里有暴雨、在什么地方登陆,我们气象部门有一整套预报系统。
我们的台风预报水平已经和美国日本没有差距,是相当的。
气象灾害损失正在减少
《21世纪》:根据数据统计,同样是台风登陆浙江,今年的损失要比去年小,原因是什么?
章国材:今年和去年相比,台风都在浙江登陆,但是损失要小得多,原因一方面是预测准确度提高;再有一个最主要的是,政府防灾减灾的意识增强,减灾的措施更加到位。
《21世纪》:尽管如此,通过数据统计,会发现这样一个趋势,气象灾害现在造成损失的绝对值是逐渐增大的,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章国材:经济越发展,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的绝对值增大了。但是还应该同时看到的是,预报准确、防灾准备充分,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占GDP的比重是逐渐减少的。1994年9417号台风在浙江登陆,造成的经济损失是117.6亿元,占浙江省当年GDP的6.6%;去年台风“云娜”给浙江造成的损失是181.28亿元,占的比例是1.6%;这次海南的台风损失还会更小。
还有从死亡人数上也能说明问题。从近10年台风所造成的死亡人数的变化来看,1994年9417号台风死亡人数是1126人,“云娜”台风中的死亡人数是164,在近两年的台风中,死亡人数虽然相对较多,但与1990年代初期相比,已经是大大减少了。
《21世纪》:有专家就对死亡人数的统计进行质疑,在东南沿海地区,有很多外来民工,而调查死亡人数时,很可能就把他们中的一些人忽略掉了,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章国材:你说的这个问题可能是存在的,统计的误差肯定是存在的,这也要逐步的去完善。但对于死亡人数的统计是比较准确的,经济损失的统计准确性要差一些。
《21世纪》:对于气象灾害损失的统计,气象部门和民政部门都同时在做,而且有的时候两个部门的统计数字会有所不同,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章国材:按照《气象法》,气象主管部门要对重大气象灾害作出评估;而民政部门作为救灾的一个主要部门,这项工作他们也在做,会有一点差异。目前我们和民政部门也在加强会商,找出差异出现的部分,然后再重新进行调查。现在我是这样想,对于灾害损失的问题,多有几家去调查是有好处的,避免出现水分,死亡人数报的少,损失报的多。
《21世纪》:您讲的这种会商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临时性的还是形成一种机制?
章国材:这是今年提出来计划建立的一种机制,对于气象灾害损失的评估,我们会和民政部门进行会商,主要是国家气象中心与民政部减灾中心联系,沟通信息。
启动预警发布系统建设
《21世纪》:您认为目前我国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的薄弱环节主要在哪里?
章国材:一个薄弱环节就是我们气象的预警发布系统不是非常完善,这也涉及到媒体的责任,比如说,在灾害发生的时候,电视必须滚动插播,因为预警时间是有限的,不能耽误时间,电台、电视台、手机短信,必须及时地把气象的预报、警报发布出去。
美国气象局专门有一个自己的电台。因为在预警发布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普通的电视、收音机不能自动打开的问题,因此他们就设计了一个气象警报系统,一旦出现问题,警报系统就会自动打开,发出警报信号,提醒人注意。
《21世纪》:目前中国也有这种系统么?警报的覆盖面会达到多少?
章国材:中国气象部门现在已经计划开始做这样一个系统,今年已经启动,在十一五期间会全部建成,资金主要是由各级政府出。
警报的覆盖面不够广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尽管通过电视、广播等现代化的通讯技术覆盖面有所增加,但是在一些偏僻的农村还存在一些空白点。而山洪、泥石流等等自然灾害又往往在这些地区发生,损失常常是在这些地区。城市里也存在一些空白点,主要是建筑工地。现在美国提出的目标是覆盖95%的国土,98%的民众,我们目前想提出的目标,也是希望能够覆盖95%的民众。
《21世纪》:其它您认为在防灾减灾中要注意的问题还有哪些?
章国材:主要要在三个方面加强吧:首先要有很详细的防御预案,不光是台风,比如防雨、防冰雹、防雷电都需要有不同的措施和预案,气象灾害的范围很广泛,都要有预案。目前已经有一部分了,比如台风,相对来讲防台风的应急预案现在是比较完整的。
二要进行科普宣传,教育群众,群众要主动的自防自救。在大别山区发生山洪的时候,有群众去看热闹而丧生,这主要就是对于自然灾害科普知识缺乏造成的,这也是以后工作要加强的一个部分。
还有一点就是要加强立法。美国新奥尔良的台风死亡人数多,有一些人是台风来了,但自己不愿意离开。中国这一点就比美国做的好,比如在浙江等东南沿海台风多发地区,采取了强制性撤离等方式,也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