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黑马企业靠啥催生 敢往研发里砸钱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08日 09:57 解放日报

  编者按:不重视科研投入,自主创新能力低下,是一些企业的“死穴”。无数事实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只有加大科研投入,催生面向未来的世界级核心技术,企业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惊涛骇浪中挺立潮头。近年来,上海在科研投入方面已支撑起公共财政投入和非政府投入两根“支柱”,具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科技创新之路正在向前延伸。

  国内电子政务行业“黑马”———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人手不多,去年销售额却
达 2亿元。谈起成功原因,公司“掌门人”史一兵抖开“秘密”:万达近年研发投入都在销售收入的12%以上,今年将达 15%。

  敢往研发里砸钱

  万达往研发里砸钱,始于 1996年市工商局的一个“金管工程”项目,至今累计投入研发经费数千万元。这一项目不仅荣获 2000年

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更给公司定位电子政务着力发展带来巨大契机。

  2001年,万达瞄准全国医保信息系统,准备在构件上花巨资研发,以便今后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市场。构件,即可以被复用的软件模块,比做一般软件花费成本高。但有了构件的研发和技术积累,后期将会产生更大效益。可做构件,一次就要花费 1000万元,一些董事坚决反对。“用在刀刃上的钱不会白费!”史一兵磨破嘴皮说服了心存疑虑的董事。果然,公司后来在承担宁波和温州等地医保信息系统项目时,减少了 50%工作量。上海医保信息系统和社保信息系统项目,也如探囊取物。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看准研发目标敢于下本钱攻关,让万达公司备尝甜头:今年“十一”前夕,公司研发的有关软件的“一种进程自动恢复方法”又获得一个国家专利。至此,公司已经拥有 2个美国专利、 6个中国专利申请号、 70多个软件著作权以及 200多个软件构件。这些核心技术将为公司带来滚滚财源。

  全市投入力度在加大

  舍得在研发上花钱的,何止万达一家。华谊、振华港机、沪东中华等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为了建造目前世界上容量最大的液化天然气船,沪东中华将分期分批投入研发费用 2亿多元。振华港机每年研发投入高达 1.5亿元,占企业产值 2%;拥有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 20多项,连续 6年占据全球市场半壁江山。

  资料显示,上海全社会研发投入占 GDP比重稳步提高,已从 2000年的 1.69%提高到 2004年的 2.29%,跨越了 2%临界点。去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达到 170.56亿元,逼近全国十分之一。市级财政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去年投入总量达 40亿元,是 2000年的 4倍,亦占全国十分之一,名列全国前茅。从去年起,上海仅重大产业攻关项目就每年投入 20亿元。

  吃进真金,吐出“玛瑙”,上海科技原创力不断增强。 2004年度国家科技奖励中上海有42项,占全国奖励成果的 13.95%。国家科技进步 10项一等奖中,上海牵头或参与的有 4项!去年,上海有 316项科技成果戴上科技进步奖“光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 28.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值占出口商品总值的 39.3%。

  全球坐标中看差距

  把科研资金投入量和产生的效益放到全球大坐标中去定位,差距依然不小。上海科技界领军人士对此忧患意识强烈。

  2002年美国政府与企业界用在研发上的金额高达 2917亿美元,占美国 GDP的 2.79%。国外企业的研发经费与销售收入之比均在 10%,一些生物类企业则达到 20%。从政府投入看,去年,上海市级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为 2.82%,也在北京、浙江和广东之下。同时,科研资金投入后效率不高,现有资源亟待整合。

  比照差距和不足,市科委主任李逸平提出了今后本市科技投入方面的设想:按照“

十一五”规划,紧紧瞄准科技制高点和经济增长点,为上海的产业能级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提供科技支撑,争取到 2010年,上海研发投入占 GDP比重达到 2.8%,知识密集产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达到 30%以上。

  总量上做“加法”。“十五”期间,上海牵头或参与了国家 10项重大任务,“十一五”要更多地瞄准国家战略和任务,充分利用好部市合作平台,在完成国家战略目标同时,壮大自身科研实力;政府要加大投入,积极参与国家项目资金配套,完善市区联动的资金联动机制,保持研发经费稳定增长;在财税政策上出“招”,逐年增加创新资金,引导全社会科技投入;继续贯彻好科技“十八条”等有关政策,减少企业支出,增加企业研发投入。

  效率上做“乘法”。在资金使用上,聚焦重点领域,优化科研结构,加强绩效评估,注重产出效率;“放大”政府投入,提升科技财政有效供给,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源;加强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作用,降低科技创新创业成本;围绕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实施,将形成分工有序的投入机制,避免多头申报和重复立项,减少资金浪费。

  作者:本报记者 陈晓春 邱曙东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