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节俭的巨人令世界惊叹 中国正向经济强国迈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01日 09:45 新华网

  墨西哥《至上报》9月26日在一篇题为《亚洲的贫困--世界财富的源泉》的文章中指出,近20年来,中国经济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增长,累积平均年经济增长率已达到10%,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不曾有过的最高持续增长水平。中国正向着经济强国迈进。文章如下:

  作为21世纪一个重要标志的亚洲经济的发展,为各国留下了诸多经验,并带来了各种影响,表明了亚洲各国的社会发展和脱贫政策的成功,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与残忍的资本主义之间展开了较量,向人们展示出一个庞大的社会是如何转变成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经济大国的事实。21世纪为各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脱贫斗争也成为人类文明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一些国家的政府,如中国、马来西亚和泰国政府,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种为摆脱社会和经济贫困的全新的治国方法。

  挑战即是机遇

  “不发达”这个概念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用于指代那些在工业和经济上都需要依赖于发达国家的国家。不发达国家的特点之一是在必需品上普遍欠缺。生产不足使得资源没有按照人口的急剧增长合理地被利用。几年前,中国还被普遍视为一个不发达国家,然而今天的中国正在向着成为未来经济大国的方向迈进。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对中国做出的分析和研究将成为我们的根本论据。该组织指出,在非常短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均超过了加拿大,并有望赶上英国的水平。

  由于亚洲国家在为穷人创造财富方面做出的努力,21世纪这个以发展和亚洲增长为重点的世纪,将是一个“发展的世纪”。

  中国创造奇迹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全世界每5个人中就有1个是中国人。近20年来,

中国经济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增长,其累积平均年经济增长率已达到10%,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不曾有过的最高持续增长水平。在经济飞速发展的20年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翻了4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了3番,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无论是穷国还是富国,社会不平等现象均有所加剧的世界上,中国却取得了这样独特的经济发展水平。

  近10年来,全世界的绝对贫困人口(按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标准衡量)指数下降了9个百分点,由原来的占世界人口29%下降至了20%。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通过近20年的经济发展,中国的2.8亿农民已经脱离极端贫困,并融入到了市场经济体系中。

  改变经济格局

  近两年来,由于中国与其他亚太国家在生产成本结构上的差异,这些国家的工业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都已将他们的生产线转移到了中国。

  2002年底,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了日本最主要的出口国。隐藏在这一转变背后的是另一种现象,是中日跨国企业之间关系紧密的结果。在中国的日本企业将他们的部分产品再出口到日本。因此,打开日本市场的正是那些看准中日两国间生产成本结构差别而在华设厂的日本企业,他们再出口到日本的产品种类也正在增加,并囊括了各个领域,而不仅仅是高科技产品,以及那些在劳动力成本上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工业部门。

  探讨重大课题

  穷人也需要成为教育,以及财富和服务的消费者。中国的成功不仅仅在于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并为吸引外国投资创造出适宜的财政和行政环境,而且还在于将转变贫困阶层作为了其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变为“慈善政治家”,而是将这个问题视为建立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其稳定、特别是创造经济效益和政治持久的根本条件。因此,管理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讨论的一个根本话题,因为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中保持生命力,并有效施政的条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目标--也是本世纪各国都需要讨论的重要的经济课题--就是将贫困阶层变为潜在的消费群体。

  节俭的中国令世界惊叹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9月24日一期在一篇题为《节俭的巨人》的文章中说, 2000年以来,中国的储蓄率迅速飚升,现已接近国内生产总值的50%,位居世界首位。尽管中国把高达46%的国内生产总值用于投资,但仍保持着储蓄盈余,而且盈余额仍在上升。长期以来,中国的节俭能力令经济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最容易理解的是家庭储蓄。首先,中国家庭改变消费模式的速度跟不上收入上升的步伐。人口结构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劳动者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上升了。此外,由于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们很难把子女作为唯一的养老支柱,这也进一步促进了节俭。 (完 )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