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海油并购败因 傅成玉呼吁政府统一协作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30日 03:15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记者 王佑 发自上海 “政府职能部门不要各管一摊,否则中国企业很难在海外收购中取得胜利。” 停留上海24小时的中海油总公司总经理傅成玉昨天在“2005沪港青年经济发展论坛”上直言不讳。此话既是对中海油竞购优尼科的落败所作的“总结”,更是对该公司正在进行
在总结竞购优尼科的失败时,傅成玉指出三点教训:未与政府达成更多默契、对外宣传不够、自身准备不足。 走出去的中海油发现,企业的收购活动光有政府批文和贷款不行,在面对国际复杂局面时,国内相关部委和机构要有明确的全球化战略安排。比如中海油刚开始竞购优尼科时,中国外交部正参与“朝核会谈”;竞购进程中,央行提高了人民币汇率;退出竞购后,商务部宣布国内企业50亿美元采购了美国波音公司飞机。“如果有关部门能将这三件大事与中海油竞购活动统筹考虑就好了。”傅成玉说。 中海油海外知名度不够也成傅成玉心头之痛。“虽然2001年公司赴美上市,但美国人仍把我们当做陌生人。当得知中国人突然要来收购,他们自尊心严重受挫,并感到恐惧。其实我们应将自己真实情况告诉对方:我们实力很强大,2000年上市时市值为60亿美元,现在是300亿美元,今年还会增长10%。” 对中海油的竞购威胁美国石油安全一说,傅成玉进行了反击,他说:“即便中海油等中国企业不做任何事,威胁论依然存在。事实上,我们是根据市场规律做事。我们要向世界说明一个清晰透明的全球理念:我们在扮演一个什么角色,我们承担什么责任,尽什么义务,应获得什么权利。” 傅成玉很懊悔公司没有在美国设厂,与当地政府部门交往少。但他坚信:既然走出去了,就绝不回头。“收购会让股东得到长期回报。到2020年中国石油需求将达4.5亿~4.7亿吨,而实际产量只有2亿吨左右,不足部分只能从海外市场获得。10年来,中海油在海外投资15亿美元,今后投资将更多。” 特别声明:此稿件为第一财经日报授权新浪财经独家网络发布,如需转载请致电新浪财经,新浪财经保留此稿件的网络版权及法律追诉权,未经许可擅自转载者一切法律后果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