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乡统筹发展步入快车道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9日 14:02 新华网 | |||||||||
新华网上海9月29日电 (记者 张炜 裘立华 孙彬) 国庆节前夕,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的农民终于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到了公交、供水、垃圾清运等服务。这个镇去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公交,今年又新增通(生产)组达(农)户道路120公里,近日镇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启用,自来水管道也接到了村民家里。 余新镇发生的这些可喜变化,是长三角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农村新社区的一个成果。
农村要像城市一样干净 2003年6月,浙江省提出用5年时间建设1000个示范村、整治1万个村庄的任务。 “农村也能像城市一样干净吗?”整治之初,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的农民包括一些村干部都心存疑问。这也难怪,这些年来,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生活改善了,农村环境却恶化了。农村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水乡没水喝”成为当地农民的一块心病。嘉兴市农办有关负责人何文泉告诉记者,虽然这些年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村镇布局散,规划建设乱,环境卫生差,整体发展水平低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与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形成强烈反差。 然而,仅仅过了两年,一个个和谐美丽的农村新社区便在浙江脱颖而出:王江泾镇洪典村的生活垃圾全部实行了袋装化;嘉善县西塘镇大禹村400户村民临水而居;海宁市丁桥镇民利村完成了人畜粪便沼气无害化处理;海盐县秦山镇永兴村村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了。 推进土地集中经营 在上海郊区和苏南地区,这些年来,当地按照优化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的要求,以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的“三个集中”为主要内容,编制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规划,不断推进农用土地的集中经营。 去年,上海市进一步细化了农业发展规划及空间布局规划,把促进土地集中经营与优化农业布局、培育主导产业结合起来:大力建设生态村,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业,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引导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构筑城乡快捷一体化交通、通讯、信息、公共服务网络。 近年来,江苏省和上海市在撤并行政村的基础上,以园区建设、城镇建设、强村发展等带动村庄整理,建设了许多农民集中居住区和中心村,在促进农民集中居住的同时,节约了村庄的占地面积。苏州市从1998年至2004年,全市行政村总数由3314个减少到1495个,村均面积和人口则由1998年的1444亩、1057人,扩大到目前的2812亩、2058人。 资金政策支持历史少有 无论从资金投入规模,还是各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和重视程度来看,此轮农村新社区建设获得的支持力度在历史上是少有的。 浙江省自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已累计启动建设“示范村”1677个,“环境整治村”10582个,超过了5年计划数。这些工程投入的资金总量接近250亿元。为了筹措这笔建设资金,浙江省确定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配合、社会自主、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建设机制,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加快建设的路子。 这些经验包括:市、县、乡三级财政实施“以奖代补”政策,投入58.15亿元;乡镇、村提供配套资金;各部门以具体项目形式补助示范村建设;实行企业赞助和引资建设;村民自筹资金等。在实践中,一些地方还通过集约和节约使用村庄建设用地和盘活土地资产,或者由企业结合项目开发组织实施村庄建设等办法,多渠道、多方式筹集建设资金。 有关专家指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长三角理应成为国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先发地区。况且,在土地资源紧缺日益成为制约长三角经济发展瓶颈的时候,如何通过农村土地集中经营,在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利用好宝贵的土地资源,也为当前长三角开展的农村新社区建设提供了一个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