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山西煤现象背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7日 11:28 《今传媒》杂志

  本刊首席记者/王平

  从北京到太原只有500公里的距离,坐飞机只要50分钟,走高速公路乘大巴的话也就6个小时。然而,独特的地理优势并没有使太原发展壮大,反而成了资本的逃亡之道。因为煤,山西显得很奇怪:山西的资源成了其落后的“根”。

  资本“外流”与大举入晋

  山西历来就不缺乏富豪,改革开放后的山西同样如此。工业社会对资源的巨大需求造就了山西的富人阶层,他们绝大多数是煤矿或是焦化厂的老板。据统计,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几家山西民营企业,大多是做煤炭行业出身。

  人们对于山西这几年内因经营煤炭而诞生的富豪往往用两个词来形容:一夜暴富和不计其数。山西许多极其简陋的产煤县城里几乎是一夜之间就出现了数量可观的高档轿车,这些地方农民依靠经营小煤窑迅速聚拢了巨大的财富。然而,当他们通过挖煤迅速致富以后却将脚步跳离了山西。山西大批煤炭富翁纷纷进京置业的举动为社会各界关注,也成了山西一块无法释怀的心病,有消息称,山西人一年因煤炭富豪外迁而导致的资金外流至少在100亿以上。

  这让山西的各级政府备感凄凉。

  中国商业史学会一位专家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山西资本的流失,使山西经济结构成为一种衰竭性经济结构,因为山西再生产过程中损耗与补偿极不对称。山西付出极大代价挣下来的一大笔资金,又通过富豪外地消费的形式大量流失。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山西本土资本大量外逃的同时,山西煤炭的丰富储量也吸引来了大批外地投资者。然而他们的出现却让山西方面显得忧心忡忡。

  温州煤商的集团性山西掘金现象同样为社会各界所关注。有资料统计,到目前为止,山西境内有400余座中小煤矿(包括地方国有煤矿和乡镇煤矿)已经由温州煤团承包,约占山西中小煤矿总量的60%,他们的投资额高达40多亿元人民币,所控制的煤矿年产量达8000万吨以上。这相当于山西省煤炭年产量的1/5,全国煤炭年产量的1/20。

  1/5的煤炭由外省人来操控,这是一件让山西无法接受的事情。对此,山西社科院某研究员说,这是山西人的悲哀,说明山西企业

竞争力弱,山西企业家竞争意识差,小富即安。现在应该警醒,积极参与竞争,公平竞争,而不是关起门来发展。

  原生资源缺陷

  由于山西借以维持经济发展的基础仍然是

能源原料,所以山西与外省市、地区的商品交换形成不平等的事实。

  山西省副省长牛仁亮曾算过这样一笔账:一吨原煤,价格150元,一吨洗精煤则高达600元,变成焦炭和

化工产品,产值就要达到2000元以上。山西,目前拿的是产业链条第一环节上的150元,后面长长的附加值都进了别人的腰包。

  太钢不锈是我国第一位生产不锈钢的大企业,生产的不锈钢材料每天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并向世界出口。但是,组成这个物流的逆向是,广东、浙江的不锈钢产品每天也在源源不断地流入山西。用山西的原料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卖给山西人,连从山西运出原料的运费都从山西人的口袋里重新掏回去。

  从上到下几十年来给山西的定义都是“能源基地”,这造成了山西优势资源的缺陷。因为这种定位的潜台词是,全省所有的项目投资都向能源倾斜,其他的甚至可以忽略。由于煤炭工业的单一发展,给山西经济发展带来多方面的隐患,特别是造成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调。

  这在山西人眼里被视为一种牺牲:在满足了国家的需求后,山西发现自己所有的产业都和煤紧密相关,甚至说山西省就是煤炭的配套项目也不为过。因为自身经济结构的畸形,山西长期低价输出能源产品,又只能高价买进消费品(轻纺工业消费品60%以上需要从外省调入),使山西蒙受了严重的双向价值流失。

  数据统计,仅1980到1988年9年间流失金额就达654亿元,年均流失72亿元以上。而能源基地20年损耗价值仅考虑经济损耗、环境损耗两项,年均损耗价值量为156.9225亿元,损耗总价值量为3138.45亿元,相当于1949——2000年山西预算内财政收入总合1371.069亿元的2.29倍。

  畸形的价值取向

  回头看山西20多年所走过的路,人们感到山西也在行进中,从最早承包租赁,到兼并、重组、破产,从抓大放小,到股份制改造,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等,但让很多人不可思议的是,山西做来做去,经济怎么是这样一个结果呢?

  对此,太原市经贸委的一位负责人精辟地说:“我们仅停留在表面上,地面上洒水,风过地皮干。”

  原山西省财经委主任李镇西,在卸任之后“盘点人生”时说,“我担任部门领导工作20年,自认为能做到革故鼎新,但大都是无功而返。我敢说,山西每一届省领导都想干出一番事业。改革是一场革命,对谁来说都是痛苦的,问题在于我们有些领导在巨大的挑战面前,未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去面对,而是采取回避的态度。”

  因而,山西每届政府主导的改革工程在某种程度上拥有了悲壮的色彩:这不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实验,因为没人能够承担失败的代价;但这又是一次没有前景的试探,因为煤炭对于山西无异于血液之于人体。

  对于山西经济的落后,山西人也认帐。落后的“病因”中,“官本位”的文化,成为山西一些专家学者首先痛斥的话题。

  在财政理论领域有所见长的山西省著名学者申长平说:“山西是一个封建意识浓厚的地方。所有人都把做官作为第一追求,其个人的价值取向就是当官”。

  “有钱都投在煤、焦、铁等见效快、产出多的短期项目上,特别是煤矿,因为煤矿最挣钱。”省政府的一位官员这样表示。同时,由于煤矿,山西官员找到了政绩的突破口。

  或许正因此,“煤”的主线把官的业绩、暴富的矿场老板、无限制的污染连在一起。这就是一个在中国资源、污染、落后都显著的省份的统一体。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25,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