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黑色品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7日 11:26 《今传媒》杂志 | |||||||||
本刊首席记者/王平 尽管新时代的晋商抱着“发展山西”的宏愿从四面八方赶来,但他们不得不面对山西的现实。 数据说,山西省90%的农民的生活都多少和煤炭发生着联系。煤,就是山西品牌,山西
在各地已深感吃够了产业结构矛盾苦头的时候,山西的煤炭资源掩盖了这一矛盾。在进入新世纪的时候,山西各种矛盾已无法再掩盖并暴露无遗,一度成为“山西现象”,引发了全国关注。或许正因此,“新晋商联合大会”才激发了新晋商们改变山西的激情。 当汾河的水缓缓流入芳草萋萋的太原市汾河公园时,山西一列列装满煤炭的列车也正呼啸着东去南下。 而这样一个以“煤”为形象的地方却是落后的代表。城镇居民收入长期滞后,人均GDP连年是全国倒数。 因为煤,山西几乎所有的河流都被污染,太原曾被列入全球污染城市之最,有钱人都纷纷迁离山西。 山西,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山西,正面对自己家园的流失。 山西每任领导都试图改变现状,渴望突围。但发现,除离开了煤炭,山西就缺少了立足的支点。 “第一”的悲哀 2004年,山西的经济发展呈现一派喜人局面。年度统计报告显示,该年度山西全省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完成3042亿元,全省财政总收入完成533.5亿元,增幅创全国第一。这一年煤炭的发展在根本程度上再次提升了山西整体经济水平的大幅前进。 这是一件让山西人备感欣喜却又无比忧虑的事情。 或许这些数字是其他省份努力追求的目标,但这些数字却令山西不安。因为在过去的一年里,煤炭、电力、冶炼、化工等高污染高耗能的行业为山西GDP增长的贡献率创记录地达到68%,这几乎又是上世纪80年代经济增速的故技重演。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山西的产业结构看来没有什么改变,只不过采掘资源的速度更快罢了。 2004年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重工业增加值为1144.7亿元,而轻工业仅为98.2亿元。 产业结构调整的急迫,被近年来风起云涌的煤炭市场再次掩盖。 如果我们稍做追溯就不难发现,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煤炭带给山西似乎更多的是困顿。资料统计,“九五”期间晋煤外调量累计达10.8亿吨,占同期全国省际煤炭外调总量的80%左右,其中:煤炭出口1.04亿吨,出口量占全国的70%以上。如此庞大的数额却并没有给山西带来经济上的根本改观,从1978年到1998年的21年中,山西的综合经济实力由全国第16位一路下滑到第26位,平均两年落后一位。更为突出的是,这里的城镇居民收入长期滞后,1980年排位第23,1998年排到第29,1999年、2000年则连续两年居全国倒数第一。 或许是市场给山西人开的一个玩笑,从2000年开始,山西极力想摆脱的能源依托模式再一次被“复辟”。这一年,一蹶不振的国内煤炭市场开始出现了欣欣向荣的转机,山西也由此迎来了它的第二个春天。而这一次,煤炭经济带给山西的发展是如此干脆和华丽,让山西对于这场盛宴的享受开始变得似乎毫无顾忌。山西某官员不无痛心地说,煤炭的高热让山西刚有起色的轻工业再次一败涂地。而高新产业更是在去年的全国31个省(区)出口排名中位列倒数第三。另一方面,却是2003年山西煤炭建设投了46.58亿。产业的单一投入带给山西的是更多值得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在最近的一次全国各省区农村贫困人口情况调查表中,山西省农村贫困人口的比例排全国的第五位;山西省城镇贫困人口的规模全国排名第七位。中科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山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在全国倒数第五。 这些都不是一个“煤”所能解决的。但它却受累于煤炭,也是继续挖煤付出的发展代价。 有人预测,近几年煤炭仍将在我国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中占到较大比重。从种种迹象来看,山西煤炭仍将是风光无限的,但是在这种照人的光彩背后无疑将会衍生出更多的忧患。 两个品牌:煤和晋商 上个世纪初,山西的一些教学启蒙教材中,将山西的煤炭和票号列为山西的强势资源。 票号作为特殊时期的特定产物随着社会的变革而消逝,没有人能挽回它的辉煌。新的时代选择了煤。山西的煤与当年的票号一样辉煌,拥有令人仰望的储量,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所有时间里,煤成了山西的代名词。而晋商只是在民间和文化研究者的口中或笔下风流播撒。 因此,建国后,山西这个庞大的经济体依赖著名的煤田而立。但产业结构的单一使它最大的敌人也是煤炭,因为煤田总有衰竭的时候。 当山西依靠煤而生时,就注定了它随着煤的价值变化而起伏。 晋商虽然随着时代已经没落,但他没有为山西留下遗患,而煤不仅使山西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也使山西千疮百孔。 直到今天,煤炭仍然是山西省的经济命脉。作为山西最大的支柱产业,煤炭工业的起伏与山西经济基本上呈现同向波动态势。煤炭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总量的比重,最低年为27%,最高年为36%。再加上与煤紧密相关的煤炭转化和高耗能工业,煤在山西经济中的分量显而易见。但是,单一的煤农二元经济结构不可能支撑一个省份的持续发展,煤枯衰的命运最终将不可避免。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莲莲说,20多年来,山西依托煤炭资源优势,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使山西成为全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 然而,随着山西能源生产规模逐步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在全国的位次却逐年下降,此结果出人意料。 于是,从1990年代起,关于山西的发展方向问题,就一直存在争论。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向前推进,山西从来没有转型的勇气和动力。 有学者说,如果没有煤炭,山西可以活得更好。告别天生的资本,山西或许会有更多的活法,就像其他没有资源的省份依然可以成为经济重心一样,毕竟晋商的辉煌告诉世人,山西人从不缺少经济的基因。 一位北京的经济学家对山西深入调研后畅言:“如果规定山西100年不采煤,山西定会成为第二个浙江。” 但这个假设从来就没有成立过。因煤而生是山西的幸运,但是,“因煤而逝”难道注定就是山西的宿命?因为总有一天,煤炭的资源将会耗尽。那曾经荣耀的城市,留下来的将是一群不知如何转业的技工和被庞大的矿业社会榨取一百多年而几近荒废的土地。 “煤形象”的矛盾 山西为什么出不了现代晋商? 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说:“如果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以前没有煤,现在有了煤。” 当地的普遍观点是,就目前情况而言,作为上天赋于山西的资源,煤炭仍将承担起山西生命支点的作用。 毕竟除了这个,山西可以依赖的资本寥寥无几。 这种矛盾的心理始终存在。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直截了当地说:“山西人太依赖煤了!无论从短期和长期来看,盲目的挖煤而不注重生态环境的补偿,都是得不偿失,终究会吃亏。” 1996年,山西有关方面曾经做过一次乐观的估算,按照该年度原煤总产量3.49亿吨,动用消耗资源14亿吨测算,目前已探明的2000米以内的储量至少可以服务150年以上,但是到2003年,对于这个服务年限的测算已经缩短到70年。不幸的是还有更为严峻的现实,现在,轩岗煤矿已经枯竭,大同的侏罗纪优质煤也只够开采15年左右,而阳泉地煤的可开采量也仅能维持30 ——40年。 同时,随着开采力度的加大,环境与生态资本将更加有限,不仅现有的环境污染无法在近期内消除,按现有的污染排放情况,每年又将造成90多亿元的新的环境损失。与此同时,全省的煤炭资源正在遭受日益严重的浪费与破坏。有关部门的统计,这个省每年因采煤损失的煤层气折合1508万吨标准煤,因非机焦生产浪费的主焦煤近900万吨,损失的水资源达4.1亿立方米,而共生、伴生资源20亿吨也被不同程度浪费,因回采率低造成的煤炭资源损失量每年也都有几亿吨。“吃家底”对于山西的未来来说显得是如此致命。 因此,有文章指出:煤炭对于山西而言,就是一种“毒品”,吸起来可以暂解经济之痛,长期吸食却会导致肌体衰竭和死亡。 据有关资料表明,山西因挖煤、炼焦、发电造成的环境损耗,保守估计每年达56.71亿元,20年环境损耗价值总量为1134.2亿元。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莲莲说,山西已经成为中国生态环境形势最为严峻的省份之一,也是世界级的能源消耗污染区。 然而,却很少有人在意这些。即使山西境内的河流已全部被污染;即使在挖了几十年煤之后,山西众多采煤区的人们发现,他们正在失去居住的家园。数据说,目前全省煤炭行业累计塌陷、破坏和煤矸石压占土地已达6.67万公倾,而且正以每年塌陷、破坏土地5000公倾的速度递增,其中40%为耕地。 煤给了山西一个大饭碗,但煤毁了山西的对外整体形象和价值。 这同样也是山西的宿命。但要放弃煤炭改变宿命却更是山西难以承受之重。山西省农村调查队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数据说该省90%的农民的生活都多少和煤炭发生着联系。 所有的问题和成绩都与煤炭有关。虽然有些人因之富裕有些人因之贫穷,但难以更改的是,如果没有煤炭,他们甚至连立足的本钱都没有。 现在,山西不是要为错过的改革开放机会付出代价,而是要对错过的产业结构调整机会承受更为惨烈的剧痛。 煤之“困”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的经济发展定位一直是明确的,那就是以发展煤炭及重化工业、建设能源基地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定位。这个定位代表了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政治体制下给山西确定的经济发展位置和功能,山西的煤炭成为中国工业的粮食。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山西的这个位置不容变动,“全国发展一盘棋”,山西是个“象”,要保住“国民经济”那个“帅”,“象”只能走“田”。但是,市场经济改变了原有的游戏规则,“帅”可以过“河”了,可是“象”却还在“田”里走。 正是历史的定位使山西在几十年里稳居中国经济发展一盘棋中的固定交椅,从中得到了大量的实惠。但是现在时代变了。 而在这个变化中,山西人更喜欢把现实状况归结为政策因素。 因为逐年在重工业上的加大投入,使山西在中部6省中的地位最为特殊,自然条件和产业结构与另外5省有很大差距,其自然条件近似于西北。但是,当初国家没有把山西纳入到西部大开发的省份中,而山西又不属于东部,故有所谓“不东不西,不是东西”之说。 沿海开放没有它,西部大开发没有它,东北振兴没有它。而中部崛起,人们体会得更多的却是武汉、河南等地,地域的边缘化使山西极度悲观,在中部崛起的讨论中,惟有山西没有参与能成为“龙头”的争论。相反山西曾一度把自己列入“京——津——塘”范畴。但不管山西面对何种区域,政策优势逐渐平衡的今天,山西不得不面对自身的发展战略方向问题。 在改革开放初,政府就开始要求各地调整产业结构时,山西依然在挖煤,“煤产业”依然不断加大投入。而这两年随着能源紧张,又要重新抬高煤炭地位,山西又开始继续狠挖。 “山西的教训是过去片面要煤,我们是吃了苦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寿波反思说,“对于科学发展观,以前人们的认识是不足的,认为矿业城市靠资源吃饭,天经地义,所以矿业城市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即使山西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大力开展的产业结构调整,其作用也并未显现出来,传统产业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新兴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产业的初级化、单一化、分散化、低效化的问题依然突出。 著名策划人王志纲曾说,“贫瘠的土地、脆弱的自然,古老的山西如今承受着经济落后与环境失衡的双重压力!山西是一个能源消耗大省,在全国上下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山西依然在走一条‘高耗能低产出’的前工业化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