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大庆:钻探的深度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7日 10:29 第一财经日报

  其实,大庆真正的传奇恰恰就储存在我们外人几乎看不懂的一切“单调”和“单纯”中,然而,这一切的“单调”和“单纯”又都无一不体现着大庆人爱石油、懂石油、尊重石油的科学观

  蒋耀波

  我赞同这样一个说法:在百年中国科学史上,让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有两大事件,一是研制成功了“两弹一星”,一是发现了大庆油田。

  据介绍,在《日本现代史》里,经常能看到“如果当初找到大庆油田将如何如何”的词句,他们为没能在战前找到大庆油田始终感到“遗憾”,并对个中的原因进行“反省”。原东京工业大学教授森川清在回忆“满洲的石油开发”时说,之所以没能找到大庆油田,“是因为战前日本钻探的深度只达到大约700~800米,钻探技术难以达到足够的深度。”实际上,标志大庆油田发现的第一口油井——松基三井,是开钻到1357~1382米之间的油层才出油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种说法。

  对此,最有启发性和权威性的还是我国地质大师黄汲清先生的说法,他和李四光一起是“陆相地层生油”理论的提出者,他还是大庆油田的主要发现者。他曾讲:日本人在东北找了整整30年却没有找到油田,他们找油技术比我们先进,为什么没有发现,而我们只用了5年就发现了大油田?那是因为他们不懂得陆相地层可以生油。对此,日本地质史学者也认为,从根本上说不是钻探设备不行,而是“探矿思想的问题”。

  先进的科学理论比先进的科学技术更重要。在石油行业尤为如此。科学,发现了大庆;科学,同样迅速地发展了大庆。

  早在1964年,大庆就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这个口号,当时曾是那样地激励着各行各业的建设者。

  石油,包裹在那种被称为砂岩的比较松软的岩石之中。据介绍,一口井打到底,在800~1200米之间,通常有100多个含油的砂岩层,最厚的达20米,最薄的仅0.2米。大庆人的工作对象就在这千米之下的岩层中——那被他们形象地称为“地宫”的地方。在那里,整个石油开采系统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黑箱”,开采工作如同一项“隐蔽工程”。如何保证油井准确打入有开采价值的油层?怎样确定不同性质的油层层性以采取相应的配套技术?在开采过程中,以怎样随时掌握油层的变化以改进完善工艺保持稳产?所有这一切,来不得半点天真浪漫的想象,唯有通过可靠的数据,通过一系列反复试验才能找到答案。

  这便构成了大庆科学的求实精神的客观基础。而更为重要的是,大庆人自觉地通过实践能动地认识油层,又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油层,在不断地探索地下奥秘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油田开采的客观规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石油工业特色的发展道路。

  科学的力度在于求实。科学的力度也在于创新。

  大庆人认为,创新的过程,就是思想上解放的过程;同时也是实践中求真的过程。回顾大庆油田在实现高产稳产近30年的历史,三大“科学战役”标志着大庆人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

  ——历经40多年的高强度开采,大庆油田已经进入开发后期高含水阶段,油田综合含水已高达90%,储采结构严重失调,成本攀升和效益下降矛盾突出,油田开发难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对于油田二次创业的艰难,有人形象地比喻:“油田综合含水达到90%,就好比人被水淹到了脖子,含水95%相当于淹到了嘴,含水达到98%就要遭受灭顶之灾!”

  从历史上看,一般油田的开采高峰只能维持三五年,以后产量就会递减。但凭什么大庆油田的产量长期保持在5000万吨的水平线上?一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高含水长期稳产注水开采技术》,硬是使大庆油田地质储量由原来的26亿吨增加到48亿吨,相当于又找到了一个大庆油田。

  ——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进一步提高已开发油田的采收率非常重要。通常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可采收30%~40%左右原油,二次采油后的剩余潜力在60%~70%左右,因此三次采油一直是世界各国石油专家攻关的课题。大庆油田自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目前聚合物驱油技术已经在大庆等油田开始成功应用,在此基础上,大庆的科技工作者还在世界首创出一种更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泡沫复合驱油技术。泡沫复合驱油技术具有良好的前景,仅大庆油田适用该技术的地质储量就达近20亿吨。专家认为,这是我国石油开采领域中为数不多的原始创新技术,这不仅是现今中国石油工业技术创新的亮点,对于世界石油开采也将是一场革命性的技术进步。

  ——第三大战役就是对“表外储层”的攻关了。大庆油田地下油即使米厚油层和不到1米的薄油层,还有星星点点带着油渍、油斑的油层。这些油渍、油斑油层和泥岩交替在一起,就像是煤炭中的矸石一样,没有列入国家矿藏储量表内,称为“外表储层”。

  让主持这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新时期铁人”王启民来讲述可能更生动精彩:

  大庆油田这种河湖三角洲的沉积,像一棵大树,有杆、有枝、有叶,杆枝叶都互相连通,如果说主力油层是杆,薄油层是枝,“表外储层”就是叶。它们都是空间上的延续,属于同一储油系统。王启民认为,大庆油田树大、根深、叶茂,“表外储层”十分发育,每口井都有,每个层都有。单独看,“表外储层”很瘦,但大庆油田面积油几千平方公里,所有这类油层加起来又很“肥”。

  尽管开采这样的油层国内外都没有先例可循,如但同当年会战初期一样,大庆人这次依然是靠“两论”起家: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几个寒暑过后,“表外储层”开采这道世界性难题终于被破解。

  这项成果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呢——相当于为大庆增加了一个地质储量7.4亿吨的大油田,按2亿吨可采储量计算,价值高达2000多亿元,而国家要探明同等储量的石油资源,光勘探费就需投入100多亿元。不仅技术上取得突破,经济上创造巨大效益,更重要在于还创造性地发展了石油地质理论。

  我无意把文章写成单纯的技术报告,可我无法绕开这一切去讲述其他的所谓传奇故事。其实,大庆真正的传奇恰恰就储存在我们外人几乎看不懂的一切“单调”和“单纯”中,然而,这一切的“单调”和“单纯”又都无一不体现着大庆人爱石油、懂石油、尊重石油的科学观。细细想来,大庆人钻探的深度中还真体现着某种哲学的深刻呢!

  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现在国内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认真地关注起石油了,这很好。如果人们能因此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大庆,了解大庆、理解大庆,或许就可以更多地了解石油;而了解了石油,就有可能更多地了解世界。(《不要忘记大庆》将连续分三部分刊出,此为第二部分。作者E-mail:captain1959@sina.com)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