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国企的分化与再分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7日 06:22 第一财经日报 | |||||||||
国家统计局与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9月24日发布的最新信息表明,截止到2004年年末,2764家大企业集团总资产为194721亿元,比上年增长为12.4%,利润总额则比上年增长49.5%。而资产排名在前十位的企业集团均是中石油、中石化等国有大企业。这十家国字头企业集团的总规模达到了52995亿元,比上年增加了4978亿元之多。 这组数字再次表明,央企作为中国大型企业巨头队伍中的脊梁作用不仅没有被减弱
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的国企改革事实上已经走过了两个阶段——1993年以前是注重“搞好搞活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1993年后注重的是“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5年则提出“抓大放小”的国企改革战略。目前正在进行国企“第三次革命”,实现的是国有资产“质”的突破——在国资管理体制上突围,明确国资管理权限,并突出其市场属性。一个核心是,国家支持具备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重组上市,通过中外合资等多种形式,实现其股份制改革、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以这次排名在第十位的中粮集团为例:中粮集团曾经是一家老外贸粮油企业,但在1992年外经贸领域放开、外贸企业从几百家扩大到几万家的情况下持续增长,到现在为止已经把自己的核心业务市场化,并且连续十年进入《财富》全球企业500强。取得这样成绩的两个最直接原因,一是通过股权制度的多样化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的规范;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增强自身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但趋于市场化的程度如何,又决定了它们之间的一种“分化”。就这次排名在前十名的国有企业集团而言,排名在前八位的国有企业集团的主要业务均分布在石油石化、电力、电信和钢铁等垄断性领域,而排名在第九位的“中国一汽”和“中粮集团”的主要业务则分别处于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汽车业和食品制造业领域。 在我们看来,这小小的“不同”并非偶然,实际上反映了国有企业群落现在正发生的一种大变化:“分化”与“再分化”。 原有国企在人们的概念当中,主要发挥公益属性,不论国资委的“嫡系”部队,还是地方政府管辖的国企,都是如此。但随着国企“第三次革命”,国企的“面目”都正在发生改变:主要表现在“公益属性”与“市场属性”将出现均衡分布的状况,也就是说,与以前相比其“市场属性”将迅速加强。这部分国企依然享受政府政策资源扶植,但在运用并放大这些资源效力的同时,政府所给予它们的政策支持将有别于先前的“垄断照顾”,而转向主要是在产权方面更具市场趋向的政策“放行”。在这种思路下,国企通过大规模的打破垄断、吸引战略投资或重组,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争取成为行业前三名,并树立国企“权威”。 当两种属性出现不平衡的时候,“分化”的趋势进一步明显:核心竞争力体现“市场属性”的现代新国企(或者是“竞争性国企”)和核心竞争力体现“公益属性”的战略性国企。 就现代新国企而言,它们能够从有垄断资源优势基础上的竞争主体开始蜕变成具有市场导向的新竞争主体,并有意识地实现产权制度上的突破,期望从根本上突破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困局。这无疑为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再造和改革提供了一种新路径的选择。 一个大的趋势是,随着国企竞争力的再造和“分化”,中国正在步入一个四强力量竞合的时代:现代新国企(“竞争性国企”)、民营企业、跨国公司和战略性国企的四种力量左右经济结构调整和行业结构调整的时代。 但现代新国企所面对的难题是:如何在产权制度体系和企业管理体系两方面获取全球竞争力。因为,它们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比如还没有抛弃“官办企业”的政府组织文化特征,还没有完全建立盈利组织的市场竞争导向文化,经营管理者团队还不能完全是由董事会从市场上选择并可以自主聘任和解聘。更重要的是,政府对它们的直接干预以及“特殊保护”程度如何也在影响着它们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