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中美第五轮纺织品磋商 > 正文
 

中美纺织品谈判再上路 分歧依然巨大僵局难击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4日 11:41 《财经时报》

  辛秀

  9月26日,中美纺织品谈判的“第五轮”又将在美国华盛顿进行。有漫长却无果的前四轮作为铺垫,即使是谈判者本身,对于最终的结果也难以保持乐观。

  基于在北京的“第四轮”分歧依然巨大,僵局料很难一时击破。

  美国人的“算盘”

  美国谈判学会主席尼尔伦伯格对谈判下了一个定义,谈判是“合作的利己主义”的过程。国际谈判实际是一个“双重博弈”,既是谈判双方国与国利益的博弈,也是国内相关利益群体的博弈。

  面对艰难的对手,较好的办法并不是先做出些微小的让步,以换取对方的善意,谈判双方应该是在不断讨价还价中赢得最有利于自己的结果,谈判者绝对不应该是个大度的人。

  国际贸易谈判中不谈是否合理,只谈是否合法,中美的

纺织品争端一开始就是美国佬在“无理取闹”,这才是关键。美国人在纺织品谈判中抛弃大国之风,甚至摒弃了以往的“自由贸易主义”原则,将中美之间的谈判一拖再拖,陷入胶着。

  美国方面在这个问题上纠缠自有其道理,中美纺织品争端爆发,根源不仅在于国内贸易保护,也在于美国的国际战略。如果从直接的物质利益来看,美国是交易中的最大受益者,包括廉价消费品供给、抑制国内通货膨胀、在华投资收益、流通部门收益。

  之前,美国不厌其烦地同中国进行了四轮磋商,尽管在纺织品问题上仍是毫不松口,但是表态却越来越让人“欣慰”。从之前的单方面对中国纺织品强硬设限,转为主动要求与中国进行磋商,并宣布其谈判目标是“与中国达成广泛的纺织品协议”。

  中国人的筹码

  中国30万纺织企业、1900万纺织从业者是不在美国人考虑之列的。除了谋求在纺织品之外的其他领域“让步”,单就纺织品而言,中国人手里的筹码不多。

  但是如果把来自中国的廉价消费品计算在内,则是另一个账本。

  事实上,中国带给美国实实在在的利益,美国人心知肚明。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年中国进口美国棉花金额为17.7亿美元,计106.3万吨,占中国进口棉花总额191万吨的55.6%。据美国棉花协会预测,2005年,中国需要进口棉花350万吨,其中将有一半以上是美棉。如果美国仍对中国纺织品一味地设限,美国17个州2万多个农场3万多棉农的利益将会受到重创。

  此外,对美国进口商来说,完整的纺织产业链条和优质低价的产品是中国纺织品最具吸引力的“卖点”,由于中国纺织品价格相当低廉,如果美国要从中国以外的国家进口同样商品,美国消费者每年需要增加140亿美元的支出。更大的问题是,如果没有中国的消费品,美国的物价指数将上升两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的几率将会加大。

  美国对中国采取的“一手打,一手拉”的做法,表明了美方既希望中国做出让步以获得更大的利益,又不愿真正把中国价廉物美的纺织品拒之门外的矛盾心理。

  不要报太高希望

  在第五轮谈判启动之前,中国

商务部部长助理傅子应明确表示,中方“不会再在原则问题上让步”,只能在非原则问题上表现出弹性,尽管目前还存在分歧,但双方已达成一定共识,无论是美国的消费者或进口商,还是中国的出口者或生产商,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贸易环境。

  不过可以肯定地是,即使中美纺织品谈判最终达成协议,其“双赢”程度难以达到中欧协议的水平。中欧谈判的“双赢”,建立在欧盟“城内失火”的客观条件之上,至少从目前看,在美国,短期内还不会出现类似情况。

  所以在这场贸易谈判游戏中,中方除了坚持原则之外还需要有高度的耐心,让美方感觉到“需要松动贸易问题上的僵硬立场,以换取中国在众多问题上的合作”;让美国国内自由贸易阵营,因利益受损而更加积极地展开政治活动,以抑制保护主义势力,都需要等待时间发挥作用。

  “抢占先机”,期待双赢

  鉴于争端已经成为既成事实,通过平等、公正的双边磋商达成理性的解决方案,避免两败俱伤的贸易战,仍然是我们和美国可以期望的最好结果。

  但也应当做好最坏的准备。一方面继续按部就班地通过双边渠道开展磋商;另一方面做好向世贸组织申诉、或者在对方悍然采取进一步单方面措施情况下,实施以牙还牙的贸易战的准备,既是防备万一,也有助于增强自己在双边谈判中讨价还价的地位。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6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