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中国经济高增长低通胀 黄金组合却暗藏国情隐患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3日 19:44 中国经营报

  如果用发达国家评价宏观经济运行的指标来衡量,今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似乎是再好不过了。9.5%的GDP增长速度加上不到2%的通货膨胀率,是很多国家政策当局想都不敢想的黄金组合。

  遗憾的是,这毕竟是发达国家的评价指标。具体到中国经济,GDP和通货膨胀率仅是宏观经济运行故事中一个重要情节。一旦我们把故事里的所有重要情节连在一起,更全面地
看待今年的宏观经济运行,故事就没有表面上那么好看了。

  从需求角度看,消费需求降低,经济增长对于投资和外需的依赖进一步加强。根据名义价格计算,2004年全年投资、净出口、消费(包括私人部门消费和政府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分别为65%、2.7%,32.3%。而2005年上半年,变成了75%、45.7%,-18.7%。考虑到价格调整的影响,消费与政府支出对GDP增长的影响可能被低估,投资影响则可能被高估。但即便如此,我们也可以从今年上半年消费绝对数额较去年上半年消费绝对数额相比下降4%的事实中判断,消费对于总需求增长的贡献下降。还有毋庸置疑的是,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不平衡情况更加严重。

  从供给角度看,对能源、环境消耗严重行业和市场化程度较高行业继续保持旺盛增长势头;市场化程度较低且社会供应不充分行业增长乏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交通运输以及仓储和

邮政业、水利以及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的投资较去年同期有明显下降。这些行业都带有以下特色:首先,大部分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较低,行业内部的市场竞争不充分,企业运行效率较低;其次,多数行业的产品价格近年来直线上升,尤其是教育行业收费在不到十年时间里连续翻番;第三,很多行业带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特色;第四,都属于服务业,且多数是非(国际)贸易品;第五,居民对这些行业提供的服务和价格变化不太满意,这些服务质量提升的滞后与制造业产品的质优价廉形成鲜明对照。

  消费需求不足、产业之间的不协调比例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难题。消费需求比重偏低,不仅仅反映了居民福利的提高滞后于经济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也构成了严重威胁。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经济来说,持续依赖外需显然不可能。产业间的不协调比例,同样也限制了消费选择空间,不利于居民消费。更糟糕的是,重工业轻服务业的直接后果,造成了经济增长对能源、环境资源的过分依赖、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中国的农村人口转移和城市化进程也因此受阻。另外,国际经验还表明,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教育、医疗卫生、科学研究、社会福利等产业对于人力资本积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人力资本积累,决定了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为什么经历了去年的宏观经济调控之后,GDP、物价等宏观经济总量指标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经济结构仍未出现好转呢?这个结果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的特征事实。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经济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政府对于经济具有强有力的控制能力。政府不仅拥有土地,而且拥有能源、重要原材料、交通、教育、卫生医疗、环境、金融等产业的主导性企业。更重要的是,政府在信贷、重要商品价格、大中型建设项目审批等方面具有充分控制能力。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政府拥有发达国家想象不到的工具和力量去熨平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因此,在短期内取得经济增长与物价的黄金组合并不意外。但是,在政府大量运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的同时,受到限制的主要是政府掌控的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的部门,比如以上提到的第三产业的诸多部门。对于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部门,尤其是制造业部门,非市场化手段的行政调控能力有限。作为调控的结果,工业部门继续保持旺盛增长,服务业增速下降是顺理成章的结果。

  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经济过热,行政与市场手段并行的宏观经济调控达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在今年大好的宏观经济形势下,优化经济结构成为今年宏观经济管理当局的主要挑战。在这种大背景下,

汇率水平调整和制度改革、服务业放松管制等市场化改革,再加上政府在公共产品开支的扩张,将构成下一阶段宏观经济政策的关键词。

  作者:张斌

  (来源:中国经营报)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95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