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生:两岸经济长效合作政经分开先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 02:22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记者丘眉 王斌发自上海 今年下半年,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将第一次到台湾做经济调研,同去的还有其他部委的研究人员。每年他都要飞香港三四次,却一直没有到过台湾,不过他表示这种状况今后将会改变。日前举行的“第一届两岸民间菁英论坛”上,张燕生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我和我所在的研究所,将投入更多的人力和时间来
《第一财经日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为这次两岸民间菁英论坛开幕致词,说要“着眼长远,构建两岸经济合作的机制”,其具体含义是什么? 张燕生:所谓长效机制,就是指通过两岸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探索建立一个有助于两岸经济贸易合作关系不断改善、拓展和深化的制度安排。 目前,两岸经济合作交流,仅停留在民间层面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或者纠纷,主要是在企业间或者协会间进行协调,由于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缺少共识,在更高层次上建立合作的长效机制条件还不成熟。 因此,建立长效机制,首先要从小着眼、求真务实、先易后难,如先从开放农产品贸易、推动两地春节直航等“小口子”开始,不断扩大,逐步建立两岸优势互补、互惠互信的机制。 台商在大陆投资,现在已经到了第三个阶段。邓小平“南巡”,迎来了第一阶段;中国加入WTO后,是第二个阶段;连宋大陆行后,进入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将是通过民间、社团、企业等多种方式,推动两岸经济贸易关系的互动和深化。 《第一财经日报》:根据登记数据,台商在大陆的投资达400多亿美元左右,但是台湾学者估算大概有1200亿~1500亿美元。为什么会出现1000多亿美元的差距,两岸经济到了什么现状? 张燕生:实际上,台湾当局希望台商到东南亚而不是到大陆投资,台湾经济也一度与东南亚地区和欧美地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台商还是采取迂回路线,通过异地注册隐去台商的身份,然后再投资大陆。 为什么最后上千亿美元的台商资金回流到大陆,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 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台湾在自主研发、自主品牌、自主技术方面还不具备优势,但是他们在为大跨国公司的品牌与技术进行全球性代工及售后服务方面具有领先地位,很多产品已经进入到资本密集型产业,或者说技术密集型产业。 就大陆而言,毫无疑问,优势是低成本、大市场与后发优势。大陆从最低的技术到最高技术都有企业与产业分布,比较优势在中低端。这个时候,台湾的企业只有到大陆来寻求新的要素组合方式,才能够在全球化过程中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现在,台湾的商人们来到大陆后,有很强的认同感。这可以说是亲情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市场的力量。这种力量驱动着两岸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依赖与合作。这种经济的彼此融合也是不可改变、不可阻挡、不可忽视的趋势。 《第一财经日报》:论坛上,不少台商提到一个说法,“既然台湾人也是中国人,为什么大陆不能考虑对台湾同样实施CEPA(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对此,你怎么看? 张燕生:目前,香港经济形势正处于回归祖国和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好状况,这与内地与港澳分别实施CEPA有密切关系。但建立大陆和台湾经济合作的长效机制,应考虑解决好以下问题。首先,应解决好政经分开的问题,如目前大陆单方面给予台湾部分农产品进口零关税待遇,却不能得到台湾当局的积极回应,就很难有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其次,应解决先易后难的问题,如CEPA是通过达成货物贸易零关税、服务业市场准入、贸易投资便利化等一揽子措施,把香港这个国际大都市与内地大市场紧密联系到一起,实现了两地优势互补、合作互动和共赢。但大陆与台湾之间很难达成这样广泛的共识,而将是一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合作过程。再次,应本着务实精神,这次论坛所达成的五项建议,就反映了对务实的追求。最后,应着眼长远,研究探讨建立一种类似CEPA但又不同于CEPA的长效合作机制,目的是推动两岸经济之间的互信、互补、互惠和互动,而不是被边缘化。插图/苏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