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这十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8日 13:13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亚枫 北京报道 9月15日上午,北京嘉里中心饭店。这里正举行中金公司十周年庆典。 从1995年到2005年,十年间,中金公司一次次佩带起荣耀的花环,但其间也得到过许多冷眼。十年间,中金公司的目光渐由傲视转向温和。
周小川的四点评价 作为中金公司庆祝成立十周年的一部分,中金论坛几乎成了一个“英雄大会”:北京市市长、中金公司奠基人王岐山,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树清等一干焦点人物到会并致辞。 “他们邀请的都是‘角’。”消息人士透露,“一般的公司,他们只邀请该公司董事长出席。” “本来我们没打算邀请这么多人的,但最后确定名单时发现,嘉宾人数已经大大超过了预期。”中金公司公关部胡奇迟表示。 秉承中金公司一贯的行事风格,中金公司并未想将其成立十周年的庆典活动大肆张扬,中金论坛因此拒绝所有媒体参加。 据悉,中金公司董事长汪建熙先生16日下午3点,在中国大饭店召开媒体见面会,回答记者提问。 15日的中金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中金公司前董事长周小川毫不吝惜对中金公司的谥美之辞: 首先,中金公司的设立到发展,都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表现。中金通过自己的表现,表明了对中国改革开放做出的贡献; 第二,在发展过程中,对中国市场和市场中的机构起到了楷模的作用。这与中金公司拥有规范的治理结构、参照国际经验搭建的管理架构、关注风险控制密切相关; 第三,这十年培养了大量人才; 第四,中金公司在中国企业改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逐鹿投行 中金公司一出世便带着睥睨中国投行业的霸气。 1994年10月25日,中金公司五位股东代表: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王岐山、摩根士丹利总裁约翰·麦克、中国经济技术投资和担保公司总裁蒋乐民、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副总裁郑国枰和名力集团董事总经理查懋声齐聚钓鱼台,举行了隆重的签字仪式。 1995年6月25日,央行批准设立中金公司,同时批准王岐山任中金公司第一任董事长。从中国资本市场建立之日起,就开始执著地叩响它的大门的摩根斯士丹,终于将它执著的信条——“从来就不会有封闭的资本市场”——牢牢地贴在了中国这个新兴市场的额头上。 成立后的中金公司发展目标就是成为一个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世界级投资银行,为中国金融投资业的发展树立一个样板,并承担着中金公司独有的历史使命。中金公司占据着无法比拟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其后两年时间里,中金公司全身投入到第一单承销业务——中国电信(香港)上市,1997年10月,中国电信(香港)在纽约和香港成功上市,中金公司担任其联席全球协调人、簿记管理人、主承销商以及保荐人,高盛(亚洲)担任联席承销商,开始被同行关注,其副总裁方风雷也因此名气大振。 此后,中金又主持中国联通、中石油、中石化等一系列大型国企海外上市,国内外的投行业均惊视着这股突然崛起的力量。 就在中金如日中天的时候,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摆在面前:离开了中国内地巨型国企海外上市的土壤,中金将何以自处? 与此同时,“华尔街哲学与中金公司历史使命”的矛盾,使得中金总裁位置数度易主。中金公司是继续沿袭“孤傲和优越”的血脉,还是放下架子,鼓起告别辉煌过去的勇气,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1999年,中金找到了回归A股市场的感觉——中国国贸1月招股,3月上市。自此,中金在内地市场的势头亦一发不可收拾,此后,宝钢股份、中国石化、招商银行、中国联通等大型国企内地上市被其轻揽入怀。 此时,内地曾声名显赫的南方、华夏、国泰君安等投行们,在中金面前感觉到了自己的“矮小”。 让内地券商俯首,不仅仅因为中金拥有着“高贵的血统”。中金为内地投行、内地市场带来了国际上先进的投行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投行业精髓掌握在国际投行大鳄手中,中金拥有与摩根士丹利这样的投行业巨子‘耳鬓厮磨’的机会,自然受益匪浅。”北京一大型证券公司投行部副总分析说,“当它将所掌握的技术应用于国内市场的时候,自然也会引起国内投行们的效仿。”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金确为执行严格的业务部门防火墙的国内第一人。 丰富的国际资本市场经验和广泛的国际支持网络,也是国内其他券商无可比拟的。同时,一支由国内和国际金融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也让人艳羡不已:方风雷、毕明建、黄晓衡、许小年、吴尚志、贝多广等耳熟能详的名字均在中金囊括之中。 再战江湖 2001年6月,国有股减持再度开闸。一盆凉水浇在发热的头上,股指应声下跌。就在中国股市向何处去的当口,许小年主持下的一个报告认为,中国股市将跌到千点,市场可能会“推倒重来”。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空头司令”成了中金的招牌。 资深市场人士孙成刚认为,是中金将国际先进的研发手段和技术带给了内地市场。“中金之前,内地券商的研究报告只关注市盈率一个指标,而中金因为其投行业务的突出,在研究报告中采用了先进的估值方法。同时,在研究的深度上,中金的报告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2002年,中金迎来了另一桩喜事。在国内券商凄风苦雨的时刻,中金取得了经纪业务资格,降低了单一投行业务的风险。 中金通过三个营业部,建立针对高端客户的经纪业务,通过基金分仓佣金、QFII佣金等获得收益,这其中中金在规范的内部运作、专业的宏观研究以及对海外客户的了解上,优势无可比拟。“他们的机构投资者增长速度超过了任何一家券商。”接近中金的人士透露。 然而,无坡不平,无往不复,中金投行业务战不无胜的神话却终结在2003年。 在融资额高达百亿的长江电力IPO项目中,中金败于中信证券,并拒绝接受作为长江电力副主承销商邀请。 这是一个转折。 2003年,中信证券以120亿元的主承销金额排名第一,而当年中金公司仅以26.16亿元排名第十位。 2004年,尽管中金公司先后承销了招商银行的65亿可转债项目和中国联通45亿元的配股项目,以135.13亿元的承销金额居所有券商之首,但当年最大的武钢90亿增发项目还是被中信证券拿走。 而在另一个市场,在2004年平安保险香港上市的主承销商名单里,并没有中金的身影,而平安143亿港元的数字创下了当期亚太地区筹资纪录。 2004年,国内全面推行保荐制时,仅三个人通过保荐资格考试还是让中金颇有无奈之感。 以当前抢食中国内地投行业务的势力而论,五支力量将渐次成势,压迫着中金的空间:长江电力项目的告捷,激起了中信证券争夺大项目的雄心壮志,而诸如国泰君安、银河证券等也开始奋进。中海油回归热中,中金、中信、银河三家券商身影浮现;而在最近极为火热的银行上市热潮中,中信正占据着中国银行重返A股上市的先机。 高盛高华正枕戈待旦,窥视良久。而主政高华的恰是中金旧将方风雷,这位中国投行界的风云人物自从2000年离开中金转投中银国际后,数年飘泊,最终锁定高华。在其“召唤”下,许小年亦转投高华,担纲公司的研发工作。 这还不是全部。 中银国际的势力亦不可小视。虽然自打中银国际成立之后,就没真正对中金构成过太大的威胁,但是在中国内地保险公司上市潮中,还是让中金体验到了如鲠在喉的感觉。 而当美林、巴黎百富勤、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雷曼兄弟等公司扛起合资大旗的时候,中国内地投行市场的争夺将更加惨烈。 最让中金不能安心的恐怕还是股东摩根士丹利的动向。有消息称,摩根士丹利正考虑在国内重新寻找合作伙伴。 当然,群雄并起的未来在短期内亦难撼动中金中国内地投行业内的地位。 而从另一个角度说,中金失去了“寡头”地位换来了中国资本市场向上的发展,或许正是中金所愿,投资者所期,监管层所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