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胡布峰会的意义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8日 11:12 和讯网-《财经》杂志

  中美最高层决心以对话来应对挑战。这是正确的选择

  胡舒立/文

  美国南方遭受飓风灾害,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原定于9月5日至8日访美未能进行,但两国最高领导人仍在一周后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之际再次会面。计划虽有改变,效
果仍属可圈可点。

  在当前,中美两国之间的最大问题,就在于美国需要评估中国的兴起。而借助联合国这一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平台,中美领导人谈论建设性合作关系,无疑淡化了不和谐声音的强度。

  在会面中,胡锦涛强调了中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其言下之意是说,没有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就不会有和平的国际环境;同时,中国将通过自身的发展来带动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并进而促进世界和平。中方的逻辑再清楚不过。

  将中美双边关系放在整个国际环境下考量,将中美合作的意义扩展到对世界和平的意义来谈论,意味着双边关系超出了两国间直接的交往和互动。显然,双方最高领导层都意识到这一点,布什在谈及双边经贸关系时表示,美中两国加强经贸合作不仅对两国有利,也对世界有利。

  在中美双方对彼此关系重要性的理解达成一致之后,更重要的是双方能为此做些什么;换言之,就是中美双方如何才能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做出各自的贡献?

  应该说,以对话代替对抗、以大同化解小异,加强理解和沟通,才是行事之道。人们注意到,中方最近以来已经较少使用“和平崛起”的说法,更多地使用“和平发展”的提法。这一微妙的变化是中方寻求对话协商解决问题的最好诠释。随着

中国经济增长,整体国力与日俱增,有关中国崛起这一新变量给美国——这一全球最发达国家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而最大的变数就是,美国难以判断中国在未来20年内会扮演何种角色。透过“和平发展”而非“和平崛起”,中方希望在最大程度上能够在概念层面上将“崛起”之变减至最小。相对于“崛起”,“发展”无疑带有更多确定性与可预见性,指向的是一个变数较小的前景。

  中方所采取的另一个善意举动,就是胡锦涛在联大发展筹资高级别会议上发表的关于《促进普遍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讲话。胡锦涛特别宣布,中国将采取新措施为世界消除贫困事业做出贡献,其中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援助引人注目。今年7月“G8峰会”的两主题之一就是援助非洲,只是因为后来发生伦敦连环爆炸而被迫将议题转移。所以,胡锦涛代表中国在联大率先做出重要承诺,重拾被恐怖事件打断的议题,表达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这一新日程的认同,有利于共同促进普遍发展。

  美国也在积极建设双边对话与沟通的机制。美方8月派出副国务卿级别官员来华,首次尝试中美间高级别战略对话机制。外电就此认为,这是美方认为中国的崛起已势不可挡,美国需要开辟新的外交渠道,以降低两国间可能因错误判断评估而引发的危险。此前,由双方多名内阁级高官主持、行之有年的中美商贸联委会,已经被证明是在经济与贸易领域里富于效率的沟通机制。

  在其他涉及双边关系问题上,胡锦涛指出,双方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拉克和阿富汗重建、中东和平进程以及联合国改革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磋商和协调,在打击跨国犯罪、防治艾滋病和突发传染病、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的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尽管如此,中美两个大国之间的接触所带来的摩擦也是相当大的。在美方巨额贸易赤字、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彼此市场准入问题、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能源、美国对华高技术出口限制问题、人权问题、中国军力问题,以及双边关系重中之重的台湾问题等方面,不和谐之音不绝于耳。中美关系何处去,时时因此而生忧思。

  坦率地说,上面每个问题解决起来都相当艰难;加之中美在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模式方面的差异,使得这些问题更加难以处理。因此,两国之间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应坚持以对话代替对抗、以大同化解小异的原则,亦可借鉴多边框架来解决双边问题。比如,市场准入问题,双方寻求在世贸组织的多边框架下磋商协议;在能源安全问题上,双方亦应探索在多边国际能源安全机制下共同寻求可靠的能源供给,并在管理能源需求互相协作;在朝核问题上,目前的六方会谈机制更是多边协作应对地区性紧张局势的典范。

  布什将在今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后造访中国,实现两国元首今年第三度会晤。应该说,在元首外交层面上,这样的互动频率是令人欣慰的,充分证明中美最高层决心以对话来应对挑战。这是正确的选择。-

  (本文刊于9月19日出版的《财经》2005年第19期)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