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2200亿飙车计划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8日 09:29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柯志雄 实习记者 严江宁 郑州报道 时钟拨回到1994年,刚刚大学毕业的王文兵下了黄色面的,站在郑州轻型汽车制造厂的大门口一阵犹疑。看来面的司机真是走错了地方,他报到的地点应该是郑州客车厂。 那一年的郑州客车厂,刚从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窘境中走出来,销售量从上一年的70
当时即便在郑州,宇通也只是一个市交通局下辖的企业,规模并不出众,名气亦比邻近的郑州轻型汽车制造厂小很多。就是在同行业里,它的名字同样不显山露水,全国交通系统客车骨干企业列了14家,宇通忝列最末,再加上其他归属城建、机械等系统的客车企业,宇通的名次得排在几十名。 11年后的今天,宇通以年销售过70亿元站在了客车行业的潮头。与此同时突起的是河南汽车整车与零部件产业的竞争能力,以及河南在该行业高歌猛进的决心。 根据河南发改委8月底提供的《关于我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有关情况的汇报》,2010年全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力争实现销售收入2200亿元,其中整车1000亿元,零部件1200亿元。 “宇通做得到,难道我们就做不到?” 宇通成长的每一步似乎都诠释着什么叫“穷则思变”。 最早的变化,来自于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通过体制内能给予的奖金与分房向技术人员倾斜。技术水平上升之后,产品销量快速增长,带来的唯一“负面”影响是现金流紧缺。为此,公司内部甚至不惜推出政策:只要能搞来百万贷款,就给一个招工名额。宇通客车股份总经理助理王文兵说:“后来我们也总结,1994年那几年我们主要给银行打工,财务成本非常高。” 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现实方案,是把融资方式从借贷为主的间接融资转为股份型的直接融资,这成了1993年后数年间宇通的一个重要攻坚课题。 1993年,国家第一批股份制试点开始,郑州的大企业积极性不高,宇通却一头扎了进去。郑州第一钢厂以地入股,解决了宇通“九五技改”新厂房的用地问题。此后连续3年的增长,使得其财务指标完全符合证监会的要求——1996年宇通销售收入过5亿元,是1993年的近6倍。 1997年上市及此后的两次配股募得7.2亿元,宇通扩张的资金瓶颈被突破,生产基地从郑州扩展到洛阳,又在河南之外通过重组增加了重庆和兰州两个基地。 在宇通的带动下,国内中高端客车市场不断膨胀,而膨胀的市场又给了宇通巨大的推动力。 1998年-2004年间,宇通的增长速度保持在23%以上,其中有近3年的增长达到70%。2004年宇通集团完成销售收入74.1亿元,其中大中型客车实现销售收入55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22%。 上马专用车,切入混凝土、市政环卫等专用车市场;重组产生宇通重工,希望在装载行业确立主要竞争者地位;与德国曼公司合资主攻高档客车底盘……宇通冀望能在客车业务之外再造几个同样成功的“小宇通”,而这给河南带来的不仅是家销售收入最有机会超百亿的汽车企业,更是河南汽车业信心爆棚的“兴奋剂”。 “我省未进入国家重点扶持的汽车‘三大三小’布局,产业基础不如部分省市雄厚。”河南有关部门一番谦辞后,通常也会列举如下成绩:2004年公路客车、高档皮卡和中高档越野型多功能运动车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25%、59%和41%,均位居同行业首位;半挂车、专用车、摩托车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2%、7.1%、4.4%。 宇通以及郑州日产,给河南挣足了面子。而从几十位攀升到首位的宇通,亦是河南不少企业内部鼓劲的示范标本,“宇通做得到,难道我们就做不到?” 但一位汽车业资深人士对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寄期望于一个群体能像宇通那样,10年中有六七年增长速度超过60%是不太现实的。反之,建立在过度信心上的规划反而可能会因冲动误事。” 一半是整车,一半是部件 过去十年崛起的不止是宇通和日产,被河南省列入优势整车产品的还有少林、华骏、北方易初。与此同时,载货车、轿车和低速汽车被认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其代表是福赛特公司、中国一拖集团和奔马。河南甚至希望在轿车方面有所突破,让河南省发改委津津乐道的是,郑州、洛阳已成为部分汽车企业建设经济型轿车生产基地的高度关注地区。 上述企业几乎全部制定了颇为“激进”的目标,其中少林汽车尤为显著,目标定在2010年产量3.3万台,零部件产量3.5万套,销售收入80.9亿元。 根据规划,河南省2010年争取实现汽车整车生产能力70万辆,其中乘用车26万辆、载货车23万辆、客车6万辆、专用车15万辆。此外还有低速车40万辆,摩托车350万辆。 整车只是河南想要的“汽车蛋糕”的半个,而在预期中,另外半个零部件“蛋糕”甚至更大一些——2010年目标1200亿元,比整车销售目标还高200亿元。 信心一定程度源自近年来的业绩。2004年河南汽车零部件实现销售收入185亿元,比上年增长31.2%。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同比又增长了51.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支撑这些数据的背后,既有风神轮胎、新航集团、中轴集团等20多家企业年销售收入破亿元,也有转向器、汽缸套等1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全国首位,载重子午胎、汽车空调、减震器等成为国内骨干整车企业的配套产品,以及缸套、铝合金轮毂等进入世界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 让主管部门更为满意的是产业集群发展开始起步。郑州中牟集聚了郑州日产、河南红宇等整车企业和泰新内饰、国基贸易等十几家配套零部件企业。在林州,安阳定角集团等20多家企业,通过产品总成和外协,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焦作、新乡、洛阳、南阳、许昌、鹤壁等地初步出现了各具优势的零部件产业集聚区。 上述8个地区成为河南省重点发展的8个零部件产业集群,河南省发改委希望以发动机、车桥、变速箱、车轮、汽车电子等5个品系为重点,逐步使该产业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 期盼比翼双飞 就此,一个理想的架构渐呈雏形——以整车为左翼、零部件为右翼,比翼双飞。 但河南省也很清楚自己的差距所在,“汽车产业总量小,缺乏竞争能力强和带动作用大的整车产品;汽车零部件产业集中度低,还没有一家进入全国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 在采访中,不少业者表示目前整车产品对本地零部件带动作用依然有限。一方面是因为眼下单品种销量很大的整车品种还是太少,另一方面也受限于本地主要零部件竞争力有限。“有的产品你乍一听市场占有率很高,但实际上它就是一个很小的产品,本身市场就没多大。”一位本地汽车人士坦言道。 河南不乏历史悠久的零部件企业,例如40岁西峡汽车水泵和50岁的许昌远东传动轴,但不可否认,有一定比例的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而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程度差更是软肋,以致难以进入国际采购系统。 为此,河南需要庞大的投资来改造现有整车和零部件产业格局。根据规划,“十一五”期间,规划重点项目166个,总投资408.8亿元。 尽管完全实现该规划的诱惑难以抗拒——新增销售收入1867.2亿元,利税223.5亿元,但兀自多出的400多亿投资来自何处,是极为棘手的问题。 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外部投资,但这取决于先期的外来投资在河南的遭遇。一家外省投资的零部件厂商负责人表示,河南省如果要发展汽车业,有必要考虑针对性的政策倾斜,仅根据眼前的形势来看,汽车零部件的赢利能力不容乐观。 一边是100多个嗷嗷待哺的重大项目,另一边是只有宇通等少数企业拥有顺畅的融资渠道,更多的企业只能眼巴巴地指望着政府给予支持。然而,政府直接控制的资金渠道却十分有限。据记者了解,河南省“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导小组”有1.5亿元的贷款贴息和5亿元的配套贷款支持,但即便这两笔资金完全用于汽车产业,亦是杯水车薪。 而原先得到过支持承诺的企业也表示,很难沐浴政策的春风。 洛阳三明变速器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出的轿车用无级变速器已通过专家论证,部分技术的专利已被批准,公司也通过了整车厂家的配套测试。 该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该公司获得数百万项目贷款贴息的承诺,但企业现在遇到了两难问题:没有进一步的投资,项目就无法正式启动,可企业原有的家底已全部用于研发和初步的生产线建设,无法获得担保从银行至多只能获取流动资金贷款,但无法进入到规模化生产阶段。然而从政府得到的贷款贴息,只能在项目正式投产后使用。 “如果在河南得不到投资,我们只能被迫考虑到其他能得到投资的地方建厂。”该负责人无奈的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