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超越轮回与偶然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7日 17:16 经济观察报 | |||||||||
1944年,作为“史迪威精神”的产物,美军观察团访问延安。充满活力的延安,改变着美国人的中国观点。“我们双方的关系如丝一般光滑柔顺。”1945年春天,美国第二十轰炸机大队的指挥官柯蒂斯·雷迈这样形容华盛顿和延安的关系。 但与此同时,在重庆,蒋介石要求罗斯福派一位“富有远见、有政治能力和想像力的人”来中国。言下之意,是史迪威对政治一窍不通,而中国的问题不能单纯地在军事立场
有史料显示,1945年1月,毛泽东曾经对美军观察团表示,愿意和周恩来一起去华盛顿。但是这个要求始终没有实现。显然,被赫尔利的偏狭扼杀的,不仅仅是中共主要领导人一次访问美国的机会,而是中美关系的另外一种可能。 60年之后,2005年9月13日下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抵达纽约,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并与美国总统布什举行会晤。由于美国遭受飓风灾害,胡锦涛不得不推迟了原定对美国的正式访问,不过,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新一代领导核心,胡锦涛与美国总统的会晤,仍然备受关注。 在纽约,两国元首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看法,并表示将增进互信,加强合作,共同致力于发展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 而“增进互信,加强合作”的承诺,也在一个中国公民的美国之行中得到了印证。先后四次独立参加人大代表选举、并在1998年成功当选为潜江市人大代表的姚立法,于2004年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观摩美国大选。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件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但在中共湖北省委主要领导的过问与支持下,姚立法成行了。这期间,适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50周年,新华社专门发表文章,对积极参与人大代表选举的姚立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对于姚的美国之行,人们或许有着各自的解读方式。我们认为,它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表现出了面对世界的理性与自信。 从延安到纽约,在过去的60年中,美国为重新找寻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而中国为找寻世界也早已踏上了新的旅程。现在,远见与勇敢带来了新的变化。对于美国来说,限制中国的发展,疑惧中国的崛起,就可能再次“丢失”中国。而对于中国来说,显然已不可能回到“愤怒的孤立状态”。 从1945年到2005年,天转地旋,甲子六十。按照中国的传统说法,六十年一个甲子,一个甲子则代表了一个轮回。但是,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应该超越这种望文生义的历史周期宿命论,超越历史的偶然性。因为,一个健康稳定发展的中美关系,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利益,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