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千年一叹后,要洗尽尘封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7日 14:59 21世纪经济报道 | |||||||||
见习记者 谢 丁 开封报道 隐藏在葱郁大树底下的开封市东郊,老工人稀落地游荡在一眼看不到头的职工宿舍房群。透过枝叶射下来的阳光,仍旧抵不住这片老工业基地渗出来的落寞和渴望。如今,这片 自1980年代末以来,开封市的经济以令人惊异的速度下滑,如同坐上了开往冬天的火车,再也没有停下来。这个城市正成为开封人心中艰难隐藏的痛,但谁也不知安抚伤痛的方式。 市委书记孙泉砀的口号是,用10至15年的时间,通过工业强市,使全市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市区人口达到150万。来自官方的自信,如今正在逐步唤起开封人的沉寂。 而学者覃成林说,打破地方困局,不仅需要一个正确的政府,还必须有一个强硬的政府。他认为,这才是开封复兴的必经之途。 困局之惑 如果将河南看作中国的一个缩影,那么作为七朝古都的开封,更像是河南的一个缩影。可是,与河南近年来的喧嚣蒸腾不同的是,开封在省内却几近陷入死寂。 今年年中,《纽约时报》一篇“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云烟”蓦然将全中国的眼球聚集在这个曾经如日中天的城市。河南省从上到下都是一阵震撼,省委书记徐光春当即给开封市作了批示,要求加快开封的发展。 政府官员和学者声称,开封市的觉醒有两次。第一次是1993年一家中央级媒体的报道,第二次便是今年的纽约时报评论。唤醒沉寂的开封,总是免不了这种来自外部的影响力。他们称之为,开封人的“无意识”状态。 然而,很显然,这种来自外部的担忧并不能真正让开封醒悟。虽然大多数人都记住了那第一次觉醒。 资料显示,1993年,开封市的市本级财政收入为2.17亿元,而到了2002年,开封市的本级财政收入却仅为1.96亿元。觉醒十年之后,财政收入反而减少了2000万。以去年为例,全市生产总值348亿元,在全省18市排第13位。 覃成林确信,近代铁路交叉口西移,以及解放后省会由开封迁至郑州,导致河南省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开封市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 而更多的人把原因归结为1950年代国家宏观政策的改变。从“二五”计划开始,国家开始把大型重工业向西部迁移部署。自此,洛阳慢慢超过开封,成为河南省举足轻重的角色。开封人对此义愤填膺,却又无可奈何。 学者苗长虹说,开封的命运与两个机遇失之交臂:一是改革开放之初的大发展、大投入机遇,二是1990年代中后期的企业结构调整和一直延续至今的国有企业改制的机遇。 这两个机遇的失去,使开封市错过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产业升级两个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段。而这一点也同时得到了开封市官员和学者的认同。 而另一种解释开封下滑的理由是,由于开封距离郑州太近,导致在许多方面造成省会对开封的挤压。实际上,这种观点无论是在官方和学术界,还是在开封民间都更加深得人心。 他们认为,郑州不仅抢走了省会,紧接着还带走了有利于开封发展的机遇。资料显示,郑州目前所辖的经济发展比较好的一些区县如登封,在1980年代之前都曾属于开封。那次行政分割,将原属开封的五个经济强县都划入了郑州。 “剩下一个破落的家,开封已经很难从区域里面获得更多养分。”苗长虹说,“在郑州这棵强壮的大树底下,不可能再成长起另外一棵大树。” 然而,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此。市委书记孙泉砀确信,国企改制的困境,才是开封经济下滑的根本原因。改革困境带来的后果,就是对开封工业经济的长期漠视。现在看来,20年来,开封几乎没有工业企业改革成功的先例,人们对国企改制避而远之。直到今日,坐在开封市东郊那些破旧工人俱乐部的老职工们,仍然对改制愤愤不已。 而在路的另一端,厂房大门已经又悄然换上了新的标志。市委书记孙泉砀在东郊进行的新一轮的国企改革,正慢慢上演。 工业兴市 2002年,河南省文化厅厅长孙泉砀调任开封市委书记。这位之前从未搞过经济的市委书记,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开封的发展。是时,开封已经沦为鸡肋。老国企陷入困境,投资环境恶劣。 在8月18日的开封市第八次党代会上,孙泉砀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的思路,试图通过工业强市的战略,复兴开封。而这种发展路径的背后,是孙泉砀前往开封时就已经定下的执政核心,即“以民为本”。 孙泉砀认为,开封市始终在城市发展的定位上摇摆不定。争论持续经年,开封的发展也随着争论而厘选不清。在数年的发展过程中,开封曾经试图凭借其知名度,以城市建设带动经济发展;也试图依凭古老的农业资源;而曾得到更多人拥护的是,开封应该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 但孙泉砀确认,开封要发展,只能以结构调整、改革开放为重点,以农民、居民和财政增收为目标,走工业强市的道路,用工业社会逐步代替小农社会。 在省发改委正在制定的十一五规划中,河南省对全省提出的要求是2020年达到小康。出乎意料的是,他们要求开封提前五年完成此目标。对此,在感受到这份压力的同时,孙泉砀满怀信心。 给予他信心的,正是这一片古老的土地。在孙泉砀看来,开封的历史地位、区位优势、电力资源、劳动力资源都是开封独特的优势所在。 开封所期待的是,在不久的未来,开封能形成以化工、纺织品、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医药等五大支柱产业为核心的工业群体。按照市长刘长春的解释,这五大产业在开封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而开封东郊的老工业基地以及由此形成的那一批高素质技术工人,毋庸置疑都成为开封工业强市的基础和优势。 学者覃成林将开封原有产业的基础归结为三点:人力资源、并未消失且发展良好的市场以及这些产业在全国同行业中的影响力依然存在。而覃成林观察到的独特现象是,当老国有企业纷纷垮台之后,在同一个产业的基础上,新的民营企业开始旺盛的生长。 这种隐藏在开封经济大困境之下的产业复苏,被覃成林称为一种“内伸的趋势”。他确信,这是开封工业复兴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学界的这种认识与孙泉砀的思路可谓殊途同归。“盘活存量、激活增量、招商引资、扩大开放”已经成为市委书记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他倡导,政府资本和国有资本要逐步从一切竞争领域退出。十一五期间,开封市民营企业将在生长总值中占80%。 然而,一个令学界困惑的问题是,依据开封仅有的资源条件,上述化工等五大产业本应成为开封的工业支柱,况且学者所谓“内伸的趋势”也正是在此基础上行走。 而孙泉砀的解释是,开封还处于工业化的预备阶段,很难进行产业调整。在市场经济条件和开封目前的环境下,无论何种产业,来到开封都将受到重视。 “人和”复兴 开封当地学界的普遍共识是,虽然历届党政官员都看到了开封的顽疾是工业,但孙泉砀的策略是直面问题而不是漠视。学者认为,这给开封的发展带来了期待,但在此种期待的背后,必须先进行政府的执政改革和管理创新。 正如覃成林一再强调的,开封绝不仅仅只是需要一个正确的政府。只有建立强势政府,才能对抗以利益为准则的机关部门和开封人陈旧不堪的保守观念。 力捅“国企改革”这个马蜂窝,成为孙泉砀上任伊始的第一个大手笔。 当集体性的“改革恐惧症”笼罩着开封市东郊的老工业基地时,人的观念成为经济恶性循环的起点。在一批又一批国有企业因改制不成功纷纷垮下之后,人们生活窘迫,却又惧怕改革。将近10万的老职工,成为开封市政府的沉重负担。越来越少的财政收入,挽救不了工厂,同样也挽救不了人的命运。 寻求突破的出路,孙泉砀把希望寄托在招商引资,卖掉手上的企业。对此,民间非议形成的顺口溜是“孙泉砀孙泉砀,把开封家底全当光”。 然而,事实是这批被“当”的企业如今正在飞速发展。数据显示,2004年,开封市改制企业的经济增速在30%左右,远远高于全市的平均速度。其中开封制药集团、高压阀门有限公司等完成工业总产值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8%和50%多,进入经济发展的高增长期。 覃成林说,长期的经济不景气,已经打击了开封市民社会的自信心。而这种对城市的认同和希望之破灭,对开封发展的不利影响已经逐渐显现。 所有的问题都和人有关。孙泉砀意识到,开封的被动局面,不在“天时”也不在“地利”,严重的是“人和”。而扭转干部的保守意识和开封人的小市民生态,是他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不过,对于曾经做过记者、宣传部长和文化厅厅长的孙泉砀来说,思想的改革,或许更为容易。如今,他和他所领导的班子,正在共同推进开封的“强势政府”运动。他们希望引进外资使工业复苏,而更为期待的是,可以通过对外开放引进一种全新的市民理念。而后者,才是开封复兴的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