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洛阳重抖擞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7日 14:57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贾玉宝

  洛阳报道

  一个发祥河洛文化的千年古都,在经过建国后工业文明的特殊眷顾后,顿有勃勃兴起之势。也因为此,洛阳敢与省会郑州在龙头之争上作长期的较量。但洛阳的黯淡也潜随而至
,尤其在作为老工业基地遭遇困境后,洛阳便开始了痛苦的工业挣扎。

  困境始自上世纪90年代。社会经济的缓进,导致一大批老工业步入亏损边缘。在部分老工业转为省属之后,洛阳来自中央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更是几近于零。

  2001年,洛阳市委书记被提为河南省委常委,这被洛阳看作重振的一个政治信号。

  “共和国长子”的转型困惑

  “一五”期间,在洛阳投资建设的国家骨干企业有7个,“二五”期间有3个。这10家企业长期以来都是洛阳经济发展的引擎,也因为此,洛阳被称作工业领域的“共和国长子”。更也因为此,洛阳与省会郑州长期以来就存在龙头之争。

  然而,时至上世纪90年代,在全国经济大发展阶段,洛阳国有大中型企业亏损面却在70%以上。困惑来自多端,工业经济结构与市场需求的矛盾,传统产业比重过大和新兴及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缓慢的矛盾,工业企业技改迫切和资金严重不足的矛盾等,一下子全都暴露无遗。曾经创造出许多“第一”的洛阳工业顿时暗淡无光。

  对此,作为《洛阳报告》起草人之一,洛阳大学萧毅教授不无抱怨,上世纪90年代,正是“八五”和“九五”期间,这是最好的发展机遇期,但是洛阳错过了,在稳定发展的调子下,洛阳过于重视稳定,而轻视了发展。

  1998年,国务院提出了三年国企脱困的改革要求,洛阳一下子被列入国务院脱困企业名单的就有38家。据洛阳发改委有关资料显示,至2000年,该38家亏损企业减少26家,改革改制企业25家,平均资金负债率下降到66.27%,亏损额由1997年的36851万元下降到13727万元,实现赢利15549万元。

  然而,惯性仍在延续。《洛阳报告》称,以前述10家骨干企业为例,2000年,过半企业再出现严重亏损,10家企业利润总额净亏2.84亿元,利税相抵后总额仅有2893万元。一时,企业经营步入绝境。

  2001年初,洛阳将“工业立市”战略进一步提升为“工业强市”,并启动了旨在重振洛阳工业的“1648”工程。

  所谓“1648”工程即在16个重点工业企业中筛选出48个具有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其主旨是为传统产业换代升级。《洛阳报告》称,为此,市财政拨出16522万元启动资金作为贴息、企业贷款担保资金。

  也就在该工程下,一些老工业企业上了一些新项目,如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和英国里卡多、德国宝马、意大利菲亚特等国际企业开展了技术合作,开发出了大功率柴油机、新型压路机、大马力轮式拖拉机,并形成了农业机械、工程机械和动力机械三大制造板块。

  然而,这些政策支持相对于前述10家骨干企业总计268亿的资产盘子和183亿的负债盘子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

  2002年,河南省将洛阳列入先进制造业基地,时值洛阳新一届市领导班子组建,在重点发展四大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石化工业、有色金属工业、能源工业)政策定位下,洛阳对老工业又启动了新一轮政策支持。

  《洛阳报告》称,该轮政策支持主要包括工业项目贴息和补助,工业项目引导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国企改革资金,以税还贷资金等。

  经过历次调整,洛阳老工业基地有了不少改观,然而,由于整体历史包袱的沉重,转型中的困难可想而知。

  “老工业基地”牌照

  洛阳老工业基地目前基本以自我转型为主,自然,这涉及到庞大的转型资金。自筹资金的不足,获得本地银行新增贷款的减少,外来资金的匮乏,使得转型遭遇瓶颈。

  洛阳市发改委王副主任称,国企改造改制后一直未有大的战略投资者引入,河南省每年5亿工业调整资金中的部分向洛阳倾斜,国开行给洛阳市的90亿授信额度在每年使用约10亿,这仍属于政策调整层面。“洛阳重工业基地,目前基本是在作艰难的自我拯救。”

  王称,“中原城市群概念提出有年,郑州、洛阳等城市如何分工和互惠,将来的发展方向如何,至今尚未有统一的规划和制度安排。”

  无奈之下,机会终来。2001年,洛阳市委书记被提为河南省委常委,这被洛阳看作重振的一个政治信号。2003年,洛阳从中央扶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等”字上解读出另一个政策信号。盼至2005年初,中央在中部崛起政策前提下,决定给予洛阳等5个中部城市等同东北老工业基地待遇。

  此时的洛阳已是时不可待,随即,由市发改委牵头,在市办公厅、国资委、高校等多部门参与下,几经修改,至2005年8月,10余万字的《洛阳报告》最终完成。目前,该报告已递送河南省政府,待获中央批准。于此,洛阳开始新的期待。

  洛阳市发改委工业科一人士介绍称,《洛阳报告》建议在财税、社会保障、国企改革主辅分离和项目倾斜四个方面,比照东北老工业基地,获得政策支持。

  《洛阳报告》建议项所言不虚。仅以分离社会职能为例,自上世纪末开始的该项改革至今尚未完成。

  “而在分离辅业企业上,洛阳的做法是整体出让、分拆出让、股权出让、股份制改造、破产关闭和资产重组等形式推进老企业的非主导产业和附属产业剥离。”洛阳某企业人士称,其间,在国有资本退出后,涉及到两大问题,一是债务转移(含银行贷款担保)问题,二是部分职工失业问题。

  该人士称,对于债务问题,不管是社会投资者进入,还是管理层收购,多不愿承接,部分债务因此又遗留给原企业,加重了原企业转型的包袱;而原就长期停工停产、资不抵债、职工生活极度困难的中小企业(大企业附属)在破产后,职工的工作安置甚至是失业形成新的矛盾。

  “洛阳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就业问题。”萧毅称,据《洛阳统计年鉴》显示,1995年,洛阳职工总数为71万,1996年为73.4万,2000年降为68.9万,2002年再降为65.1万。即以2004年的数据计,该年洛阳市城镇人口229万,就业人口84.4万(其中,在册职工49万),就业率不足40%。

  “在中部崛起政策背景下,洛阳老工业的重振仍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这是第一位的。”河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王伯良教授称,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相比,洛阳的形势同样严峻。“可以想见,在政策支持到位之后,洛阳必将焕发新一轮的创业激情。”

  《洛阳报告》这样预测在取得国家新政策支持后的成效,以5年为期,洛阳老工业基地2010年预期实现的指标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13%;工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1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0%;非公有制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

  民企与县域经济的短腿

  “铺天盖地不够,顶天立地没有。”洛阳人喜用这句话来形容民企和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这意味着,在老工业基地遭遇困境之时,洛阳同样面临着民企和县域经济的短腿问题。

  “洛阳工业产业链没有有效形成,中小和民营企业是兴于大厂,衰于大厂。”洛阳发改委一人士称,上世纪80年代,老工业的勃兴带动了一大批中小企业(包括原材料供应商和经销商)的发展,而在老工业陷入低谷后,这些上下游企业被迫纷纷转产,至今,未形成产业链气候,而目前的老工业企业的原材料供应转由江浙一带企业替代。

  而在县域经济发展上,洛阳走的同样是老工业基地带动的路子。

  2000年,洛阳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发挥大中企业、厂矿院所优势,帮带县区发展经济的意见》,并提出了“以城带乡”的帮带思路,组织11个帮带集团,对口帮带11个县(市)区发展经济。显然,这是政府行为,而不是市场行为。

  “实际上,洛阳的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萧毅称,2004年,洛阳城市居民收入为9012.4元,农村居民收入为2585元,城乡比例为3.4∶1,而在2000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5703元和1905元,城乡比例为3∶1。

  萧称,郑州经济强就强在县域经济上。郑州辖7个县(含县级市),洛阳辖9个县(含县级市),在河南省百强县的排名中,郑州6个县占了前6名(巩义县为后划入,其排名靠后些),而洛阳辖县除

偃师、孟津排名靠前外,其他则是国家级贫困县6个,省级贫困县1个,有的乡镇,甚至连一家像样的企业都没有。

  “市对市,洛阳不比郑州弱;县对县,洛阳差了一大截。”萧毅称,实际上,中部经济崛起主要在县域经济,重点在民企。目前,洛阳产业链的不完善,不仅不利于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更不利于洛阳经济的整体发展。

  萧称,洛阳的就业不足问题,应主要靠三产,主要靠民企和县域经济来解决。而现实情况是,由于老工业基地转型的艰难,洛阳对民企的鼓励在嘴上,支持在文件上,引导发展更是没有;而县域经济大多集而不群,未形成产业化。一方面,政府要转变观念和方式,更重要的是,要涵养税源,对民企发展的政策要宽松。

  河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席升阳教授称,洛阳产业目前正处于相对集中阶段,今后应转向产品集群阶段,进而转向产品集聚阶段,在该方面,建议成立由产官学共同组建的行业协会,并加强已成立的县域经济研讨会职能,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和内部细化分工,最终形成和壮大洛阳制造品牌。

  2003年,洛阳三产结构比例为10.1∶56.8∶33.1,至2004年,二产不降反升,与1970年的最高占比58.9相近,该年三产比例转为9.6∶58.9∶31.5,即按洛阳“

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其三次产业结构达到9∶54∶39计,三产比例依然过低,这相对于洛阳提出的“旅游强市”定位下的带动三产发展路径来说,显然投入不够。

  如此,由于民企、县域经济和三产发展的不足,洛阳与郑州的龙头之争将成为历史,加之自身非物质资源禀赋的开发不够,洛阳的产业结构调整在物质资源开发殆尽之时,也终将面临新的困境。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7,8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