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中原城市群:狼群与黄金十字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7日 09:55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刘涓涓 郑州报道

  河南大学副校长王发曾家住开封。在应邀参加由河南省发改委在郑州举办的一个会议时,他惊奇地发现,自己生活的城市居然被外界描述成一个破旧而又衰败的模样。

  这种事情绝对不是他第一次遇到——因为他做出的直接反应是,动用数据和个人情感
以及多年治学形成的言语威势对此进行反驳。在他看来,开封这个距离郑州约60公里的城市,正在寻找自己的突围路径,这将使开封收获应有的荣耀。

  开封的尴尬现实,基本上所有的河南城市都会遇到。在外界的传统定义上,这个庞大省份拥有城市历史,但没有城市精神;拥有城市个体,但却没有城市合作——它们宛如一颗颗明珠,分散在所谓“王朝古道”周边,个体无比璀璨,但却没有整体光芒。

  过去几年间,河南正在尝试解决这种问题。选择九个城市,冠以“中原城市群”的名字,试图通过合纵连横,通过逐步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互补、生态共建、各具特色和协调发展,来构筑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

  这九个城市分别是郑州、洛阳、济源、焦作、新乡、开封、许昌、平顶山、漯河,其区域土地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35.1%和40.4%,创造了全省55.2%的生产总值和55%的财政收入,城镇化水平为35.5%,是河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

  从最新的地图上看,这个组团正愈发靠拢——河南省长李成玉说,这是“黄金十字架”的雏形。

  东西走向——郑汴洛工业走廊

  这是一个有着辉煌历史而且从不缺少王者心气的城市,当地学者说,无论在历史还是城市的外向度上,开封都跟郑州差距不大。

  在2004年开封市政府工作报告上,针对开封的经济运行情况,有一个小标题是“工业经济走出低谷发展低速”。“在政府向人大提交的报告上,类似于‘低谷’之类的字样,只有开封如此直言不讳。”河南大学一位宏观经济学者说。

  根据该份报告,2004年开封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增加值达18.5%,完成利润总额达5.1亿元,增长41.6%,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20,比2003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比前年增长18.5%。

  到了2005年前两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长幅度达到20.5%,达到近年来的最高水平。但事实上,别的城市也在增长——在河南省政府看来,开封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过去几年来经济一直处于中原城市群尾部的现实也没有得到太大改观”。

  这是开封必然要面对的情况。正如学术界做出定义的,中国的经济转移早已越过黄河直奔沿海而去。作为城市功能定位中的重要一环,开封已经不具备和郑州竞争的基础。它应该考虑如何进入郑州经济圈的产业分工体系。

  这正是河南省政府的规划:从开封向西,沿着陇海铁路,进入中部最大的铁路枢纽郑州。而在郑州的西边100公里外,另一个城市洛阳正在崛起,它有着响亮的名字:“郑汴洛工业走廊”。

  按照规划,这个工业走廊将分为郑洛和郑开两个部分,最终汇聚在郑州。

  其中,郑洛城市工业走廊东起郑州中牟,西至三门峡义马市,区域总长240公里,宽80公里(以310国道为轴线,两侧各宽40公里),由第一层面郑州、洛阳市区,第二层面巩义市、

偃师市、义马市,第三层面中牟、新郑、荥阳、新密、登封、孟津、伊川、新安、渑池等9个县市和吉利、上街两个区的180个乡镇共同组成,形成拉动中原崛起的城市工业密集带。

  未来工业走廊的主要工业基地建设布局将形成郑州市区、洛阳市区两大信息产品制造业基地、洛阳汽车零部件基地和郑州市区、洛阳市区新材料生产基地。

  这种决策是河南工业传统的延续——在河南官方看来,洛阳已经具备了大型工业化的基础,目前要做的不过是如何借助条件、募集资金进行国有企业改造。它具备了建设重大成套设备、高性能建筑材料与电子材料、运用高精技术的有色金属加工等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基础。

  根据洛阳市的经济数据,今年上半年该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1655188万元,较去年同期净增50.1亿元,同比增长26.4%,超出全省平均增速2.6个百分点。

  “这说明洛阳已经具备了充当河南工业化重要支撑点的能力”,河南省发改委官员说。

  而在开封的功能定位上,虽然开封市已经提出“工业兴市”的口号,但在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看来,他所制定的文化产业支撑的重任将落在开封身上——这个城市拥有厚重的文化积淀,而且城市规模不大,产业调整起来比较简单。更重要的是,分担文化构建功能后,开封将会为郑州提供一个完美的后花园。

  除了这三个城市,在洛阳附近,黄河边上还有一个城市——济源,这是河南传统上的电力、石油等基础能源供应地。按照规划,河南省最终会将济源建设成为郑汴洛工业走廊的能源中心,保证洛阳和郑州的工业化进程。

  就目前数据而言,能源供给城市的定位已经给济源经济带来了增长——2004年该市生产总值达到122亿元,增长20%;人均生产总值2270美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6.84亿元,增长5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1亿元,增长46.2%。据称,电力和焦油深加工项目为其主要的收入来源。

  据河南省长李成玉透露,郑汴连接工程已经展开,在“十一五期间”,郑汴组合的雏形将会出现。

  至此,中原城市群的黄金十字架结构中,东西走向的工业规划和产业定位已经清晰。

  南北走向——产业过渡带

  如果说东西走向的工业走廊基本上体现出一个工业体系从供应到生活支撑的明显脉络的话,那么,在中原城市群的构建中,南北走向则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产业过渡的趋势。这符合河南经济传统上“北重南轻”的概念。

  按照河南省制定的城市群规划,南北走向的城市按照京九铁路的走向排开,最终和东西走向的城市在郑州汇合,后者则沿陇海铁路前来。

  这最终成为河南经济的一个脉络——沿着铁路排开的城市,有可能借助传统的物流建制,实现工业化的初步积累,之后将通过现代航空等物流手段完成工业化的彻底实施,最终实现城市一体化。

  新乡正是这样一个城市。

  作为沿着铁路和公路从北方进入河南后的第一个大型城市,新乡在河南一直被当作豫北工业中心营建。这个城市中的新飞电器等企业,已经在全国打出了市场。

  新乡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2004年,新乡市生产总值4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第二产业发展速度分别比第一、三产业高出13.2和6.8个百分点。新乡市统计局的说法是,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的发展,“表明我市工业总体处于‘重化工业阶段’,经济增长主要由急速上升的工业支撑”。

  这符合河南省将新乡拉入中原城市群的初衷——在它的西边不到100公里处,城市群的另外一个城市焦作,正实现从单一的能源供应型城市向综合性能源工业化城市转型——焦作和新乡在经济上的互动,有可能因政府的统一调配,最终在豫北地区形成一个庞大的重工业产业群。

  对于新乡和焦作来说,它们还有一个城市——安阳——可以倚重。作为河南一直以来的工业城市,安阳目前已经形成冶金、电子、医药、机械、纺织、电力、食品、建材七个支柱产业。这些产业和新乡、焦作的产业将产生互补,最终使豫北工业体系变成“利用焦作的电力、煤炭资源,发展新乡的矿选、炼焦等工业,并使安阳具备实现产业深加工以及后期加工的先天优势”。

  这正是河南的最终构想。同样可以和豫北以及郑州产生互动的,还有许昌和平顶山两个城市——它们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具备产业和政策资源一体化的前提。这最终将塑造出一个内向流动的原材料互补市场:平顶山的煤炭、工业盐为许昌的产业提供材料支撑,而许昌正大规模消化来自平顶山地区的农产品和分流该地区的富余劳动力。

  这为漯河的城市产业体系提供了一个明显出口——在平顶山和许昌已经利用自身优势的前提下,漯河的突破口只能放在政府规定的食品加工业上,“这符合经济学中错位发展原则”,河南省发改委助理巡视员裴志扬说。

  这正是漯河所进行的工作——以双汇集团和南街村为中心,最终实现食品工业兴市的梦想。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原城市群沿着京九走向的产业规划,终于从工业现代化过渡到农业现代化范畴——河南官方说,漯河发展的重要性在于,不但能够维护豫南地区的农村稳定,还能避免在中原工业崛起的同时,出现河南产粮地区的塌陷。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也在讲话中明确表达了这个观点。他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崛起之后如何“工业反哺农业”。

  作为中心的郑州

  几年前,郑州市悄然启动了郑东新区的建设——这被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证明郑州已经重新起步。如今,这个相当于再建一个郑州的新城区,已初现雏形。很少有人注意到,在这个新区中,规划了一个新型的铁路枢纽站,最终它将取代目前的郑州火车站,成为陇海和京九的交汇点。

  在学术界看来,这样的安排其实反映出政府力撑郑州中心地位的决心。

  “中心城市的首位度不够,是另一个影响到中原城市群之间协作的重大因素。” 河南省统计科研所所长金美江举例分析说,在长三角经济圈,上海的核心地位,周边城市无人能比。而在中原城市群经济圈,作为中原地区第一大城市郑州与位居第二的洛阳相比,两者距离显然没有拉开。

  在相当多学者看来,郑州本身的产业能力急需加强。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列出了2004年度中国200个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郑州位居第50位,远远排在济南、武汉、长沙、西安、合肥等周边省会城市之后。

  在统计数据上,郑州的优势也没有它的地位优势强劲:从2004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城市人口规模上,郑州仅高出洛阳0.6倍;在经济实力上2004年郑州的GDP总值高出洛阳不到0.5倍,相对于2002年的0.7倍,差距显然在缩小。

  按郑州“十五”规划,到2005年城区面积达180平方公里~2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达230万~250万人,目前首位度仍停留在16%左右。

  而在郑州的官员看来,郑州是

石家庄以南、西安以东、济南以西、武汉以北,方圆近600公里区域内最大的城市,具有吸纳各种要素,聚集产业、人口,进而形成大市场,拓展为大城市的优越条件。这成为最近几年来郑州的发展逻辑基础。一个简单的推论是,在上述前提下,郑州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可以通过行政和政治手段解决,“比如强化中原城市带之间的产业分工,扩大郑州市区人口。”

  按照规划,郑州将在未来变成一个500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目前该市户口制度的引放开虽然面临一些显性问题,但从长远来看这个趋势不能避免。

  对郑州来说,这些都是它即将起飞的表象。

  但问题在于,其他城市如何甘愿接受这种产业分工,尤其在郑州没有足够强大之前。这则被视为中原城市群规划所面临的最严重挑战:现行经济体系决定了竞争是一种先进的形态,但作为城市集群规划,竞争不可避免的将会制约城市的共同发展。

  “政府间、区域间的合理竞争是保持发展活力的重要前提。”王发曾教授是竞争论的支持者,他同时认为,合理的竞争将促使中原城市群各城市形成最终的产业和要素互补性。

  在记者掌握的信息中,至少有三个城市认为郑州的龙头定位并不意味着它必然就要做龙头——这些城市的功能定位中,产业和郑州雷同的例子大量存在。最直观的产业是铝,郑州、洛阳甚至新乡和济源,都提出要将铝加工作为自己的主导产业。

  毕竟,让地方政府放弃地缘政治的想法,统一回归到省政府的政治哲学上,是一个庞大而又琐碎的系统工程。河南省省长李成玉深刻意识到了这种情况,他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强势政府”:用政府意志强力往下推行,政府负责引导地方产业规划,并对符合条件的产业进行政策和财政倾斜。

  事实上,中原城市群中单个城市的发展未完成即开展区域内竞争与联合,正是一直寻求“崛起”机会的中部的一个缩影。

  对于中部来说,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与湖南

长株潭是三个率先提出了较为完善概念的大城市群经济体。

  中原城市群以发展状况差别不大的9个城市为结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武汉城市圈的特色是武汉一城独大,城市体系断层明显,缺乏中等规模城市的衔接配套,武汉对周边城市资源的吸纳远大于二者的互补性。但武汉作为从计划经济中过来的大城市,对于政策的依赖比中部其他城市更加敏感,武汉的产业结构和整个国家的大环境密切相关;而湖南一直标榜的全国绝无仅有的天然绝配“长株潭”,理由是三城距离最近。

  三大城市群的同质化竞争激烈,比如都宣称自己的地理优势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同时又在具体的产业规划上有相同之处,郑州、武汉、长沙、合肥、芜湖等都把汽车产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

  在自身利益最大化面前,保证经济总量增加、本级别财政收入增长只能排在第一位,但其过程当中并未探寻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城市群抱团发展是趋势,但也必须建立在市场化的基础上,遵循经济规律地发展,并不是城市群的概念提出了就可以成为区域经济引擎。”王发曾教授说。

  按照规划,中原城市群到2020年将变成一个拥有4600万人口,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的庞大经济体。

  留给河南省政府统一地方思路和发展规划的时间只有不到十五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4,4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