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激活五千年文化:予象抬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7日 09:47 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 王世玲 郑州报道

  2004年,河南省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被河南媒体称为“河南发展史上一个闪亮的坐标”。但是,1000美元是一个台阶也是一个关口,河南急切要知道怎样才能进入“快速起飞”阶段?

  “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交通大省,但是很关键的一点我们也是文化资源大省。” 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庚香说。

  不仅是李庚香,整个河南政界、知识界也一直在谋求河南的昂首振翅之道,这一次他们在“伸手摸秦砖,抬脚踢汉瓦”的文化历史中似乎找到了希望和出路。

  中原崛起谋求新动力

  在中央提出

科学发展观的启发下,河南人猛然觉醒,自己似乎是在“抱着金碗要饭”。河南得天独厚的不只是以农业为核心的自然资源,更多的是数不过来的厚重、辉煌的5000年文化历史积淀。

  李庚香和河南的官员和学者们都在设问:如何激活这一巨大的文化存量资源?

  2003年,河南成立由省委副书记王全书任组长,省委常委孔玉芳、副省长贾连朝、副省长王菊梅任副组长的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一系列围绕发展文化产业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逐步推进。

  2005年河南以发展文化产业为核心的“文化崛起”规划得到了加速,河南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国明对此感受最为明显。

  据刘国明介绍,在2003年河南省委发布《关于成立河南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通知》,当时成员比较少,主要核心层是文化厅、新闻出版局、河南出版集团等。2005年8月份出台《关于调整充实河南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产业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后,“增加了包括旅游局、商务厅等在内的9个成员”,并且要求21个厅、局的“一把手”亲自抓文化产业发展。刘国明强调,叫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多了发展的含义,发展就是长期的战略。”

  对于这个战略定位,李庚香理解为“文化产业是今后我们省的经济支柱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他认为实现中原崛起的基本途径是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基石是“县域经济发展”,支柱是“中原城市群”建设。然而,实现中原崛起,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无论其远景目标还是实现路径,都不能没有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不能没有文化产业对河南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李庚香分析,“河南提中原崛起,没有沿海地区的政策环境,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条件。但河南有丰厚的文化资源,所以,我们现在把文化产业当成河南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来做。中原崛起,需要新的动力,除了传统动力之外,我们要把文化动力注入进去。”

  为了论证这个动力,2005年4月~5月间河南出动由四个省级领导带领的文化产业发展考察团到浙江、广东、上海、广西取经。

  在2005年7月12日河南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这个动力选择得到了实质性确认。大会讨论通过两份文件,省委、省政府于9月9日之前分别正式发出。

  河南发展文化产业、建立文化强省的蓝图被勾勒出。

  文化强省愿景

  按《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对文化强省愿景的描述。到2020年:河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占GDP的比重达到7%左右,文化产业成为河南省的重要产业支柱。“我们提出这些数据是经过严格科学预算分析得出的,实现它并不难,广东现在已经达到7%。”李庚香自信地说,“河南比广东有更多文化资源,因此后劲更足。”

  实现上述目标的途径是合理的文化产业布局。李庚香很自豪,因为河南是全国首个在省范围内做系统的文化布局、产业布局的省份,他指着办公室墙上的河南全省地图,向记者勾画河南“一带两翼”的文化产业区域发展格局。

  其中,“一带”指以郑州为中心,以郑、汴、洛、濮、三门峡、商丘、新乡、济源沿黄文化产业带为主体,“两翼”指豫北豫南文化产业区。“一带”积聚了河洛文化、黄河文化资源;“两翼”积聚了豫北殷商文化、豫南的楚文化和汉文化资源。

  首先,郑州定位为建成河南省文化产业中心和全国重要文化产业基地。以“二带”、“三区”的总体布局为构架,即依托嵩山和少林品牌构建嵩山文化功能区,以黄帝故里为中心构建黄帝文化功能区,以巩义北宋皇家陵园为主构建唐宋文化功能区。以会展业、广告业为主,辅以古都旅游、城市娱乐、出版业、演出业等产业门类。

  其次,重点打造具有黄河文化(河洛文化)特色的沿黄文化产业带。沿黄文化产业带集中了郑州、洛阳、开封、三门峡、商丘等9个城市。如“一城宋韵半城水”的开封,将进行以宋文化为切入点的文化产业开发,建设投资16亿元金明池皇家园林公园文化项目。

  第三,以中原文化为主题的豫北文化产业区和豫南文化产业区也是不容忽视的。

  但李庚香更为强调的是,河南文化产业要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区块,并向基地化方向发展。“宝丰现象”是一种比较看好的模式。平顶山宝丰县的民间演艺业素有“曲艺之乡”和“魔术之乡”之称。全县现有魔术、小品、杂技、歌舞、武术、气功等表演团体近千家,从业人员5万余人。据统计,全县演出年收入达1亿多元,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相关产业每年创造产值700余万元

  在文化产业布局的基础上,河南将着力发展已有规模的主导文化产业如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旅游等。同时,广告会展、文化创意和动漫、网络游戏等新型文化产业也不会忽视,培训、教育、体育健身、艺术品制造等社会文化产业都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中。

  政府的坚定信念

  但要变为硬实力,还需要时间。

  2003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3577亿元,河南GDP为7025.93亿元,但河南文化产业总收入仅仅只有2.25亿元。河南省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04个,约有半数常年无戏可演。“这与河南的经济大省和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王全书副书记说。

  今年5月河南发展文化产业调研组取经上海、广东、广西等地后,在研究报告中指出:河南文化产业经济总量规模小,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0%,低于全国3.1%的平均值,低于山东、湖北等地;缺乏竞争力强的市场主体;没有形成文化品牌;进入文化产业的社会资本偏少。“我们去外地调研,发现很小一件事就能演绎为景点。而河南商丘有《桃花扇》、驻马店有《梁祝》却没有做成。”刘国明显得很着急。

  河南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龚绍东对记者解释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河南文化业还没有真正进入工业化时代,河南文化产业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文化的自然经济阶段和计划经济阶段,主要是靠本省近1亿消费者生存,严格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文化产业成分较少。河南文化业至今没有培育出能够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文化产品、文化产业集团和大文化产业。

  而省委书记徐光春则用“当年,一个小小的‘香玉剧社’,靠常香玉带领一帮艺员,走街串巷演出,用自己挣的钱,捐给国家买了一架飞机”这个故事道出河南文化产业问题症结的本质原因——体制性障碍。即政企不分、管办不分,政府部门尚未完全从直接办文化的管理模式中摆脱出来,没有理顺党委、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关系。比如对少林寺旅游管理,涉及文物、宗教、林业、旅游等多部门。“条块分割、相互扯皮。”制约河南开掘文化宝藏的另一个障碍是文化创作、经营、管理人才严重匮乏。

  河南文化产业要现实支柱产业的使命,就要把以上瓶颈拿掉。

  在具体措施上,河南政府进行了务实的部署。据悉,河南财政支持文化发展专项资金4亿至5亿;文化企业将享受河南地税局出台15条税收优惠政策;投资7.3亿的河南文化中心正在郑州新区建设;河南报业集团和河南出版集团被批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

  9月4日,徐光春带着《中原文化上海行重点推介项目手册》,亲自率队赴“中原文化上海行”,15分钟“掘金”38.5亿。

  河南文化强省之梦正在提速实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7,8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