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勇
时间进入2005年,“1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的上海已经感受到原有动力有减弱之势,增长轨道或将发生变化。”这是上海社科院经济景气研究预测中心的判断。如何保持上海经济持续发展成为上海市无法回避的问题。
与此同时,上海市首次重组各区县功能定位的规划工作也在加紧展开。这项由上海发改委牵头制定的区县功能重构规划也已进入收官阶段。以往按照各行政区规划的“各自为政”的分离式的各区县发展规划将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以四大功能区为主要发展策略的“统一规划,统筹发展”的思路被确立。
重设架构
《财经时报》获悉,“促进区县统筹协调发展重点专项规划”是上海“十一五”规划中15项重点专项规划选题之一。
年初,上海市政府要求有关部门搞好区县功能定位,要集中精力、形成合力,加快推进这项工作。区县功能定位可分两个层次,一是区域功能,二是区县功能。搞好区县功能定位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抓住重点、体现特色。“从整个6340平方公里范围谋划上海未来发展”。
一位接近该方案制定的人士告诉《财经时报》,近期,这一选题的基本框架已经确定:上海根据不同区县不同的发展特点,将辖区内的19个区县划分为四大功能区:中心城区,包括上海市600多平方公里的传统意义上的市区,定位是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地;大浦东区:包括浦东新区、南汇和奉贤。该区将以良港为核心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型装备工业,“以港口带出现代物流业”,以陆家嘴为核心的金融服务业将成为浦东另一大功能;由于崇明、长兴、横沙三岛有相对独立性,这三岛被定位为生态区,并且建设相关产业;另外长兴岛作为船舶制造基地继续发挥功能。剩下区域为降低商务成本试验区,并定位于先进的制造业基地。
突破
“上海重构区县功能实际突破了以往‘行政区’各自为政的局限性,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转向‘经济区’联合发展。”上述人士称。之前,由于上海19个区县功能定位不明晰,竞争态势愈演愈烈,导致各区县并没有自己的主导性产业。产业发展模式雷同,各区县通过土地优惠、税收返还等手段争夺项目屡见不鲜。即使原本发展某些产业有地缘优势的区县也在盲目追求一些大而全的产业规模。结果是,“各区县几乎所有产业都具备,但所有产业都无法形成规模。”
2005年,上海的经济增长形势并不乐观。上海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930.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10.3%。继续保持GDP增幅多年来两位数增长的态势。但同时,汽车制造业产值以及房产投资增幅双降,商务成本居高不下。
尽管自1992年以来,上海经济已经连续13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但进入2005年以来,上海经济增长的原有动力有减弱之势,其增长轨道或将发生变化,转向集约型、节约型的高质量高速增长之路。
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统筹规范发展,不再按照行政区域进行资源配置,更有效率。目前跨省市之间的区域联动发展刚刚起步,操作比较困难。在省或直辖市内部进行本辖区内部区域经济发展更具有操作性。作为直辖市,上海比其他省的操作更要便利。
“行政区”的下一步
显然“经济区”规划的落地要远比规划本身更困难。能否落地的关键还在于“行政区”的支持。经济区发展了,行政区的前途何在?
一位接近上海市政府的专家告诉《财经时报》,经济区的规划发展会导致“行政区”可能出现两种结果:如果行政区划的现有设置能够支持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则现行的区划不会进行调整。但一旦现有的行政区划设置严重阻碍了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则调整行政区划设置为应有之义。“支持经济区的发展是重中之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