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科学实施开发 坚持生态立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6日 11:14 《财经界》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贵州加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胡锦涛同志今年春节期间视察贵州时,对贵州在新形势下如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提出了明确要求,给我们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联系贵州的实际,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各个方面、统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各项工作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富民兴黔步伐。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我们把中央的部署和贵州的实际结合起来,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贵州要“更加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是硬道理,更加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加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这一根本主题,坚持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生态立省和开放带动战略,按照“五年打好基础、十年重点突破、十五年初见成效”的步骤,集中力量抓好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战略重点。五年来,贵州广大干部群众求真务实,扎实苦干,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增长了58.3%,综合经济实力迈上了新台阶,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在西部大开发的有力推动下,全省进入了历史上又一个发展快、成效好、老百姓得到实惠比较多的时期。

  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抓好扶贫开发“三个基本”,切实增强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贵州实际出发,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把“三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八七”扶贫攻坚和近几年的艰苦努力,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已从1993年的1000万人,下降到2004年的277万人。但由于农村贫困面仍然比较大、贫困程度深,剩下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解决温饱和稳定脱贫的难度很大。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为重点,以贫困村为主战场,坚持分类指导、重点推进的原则,突出抓好“三个基本”,即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好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问题。五年来,从帮助贫困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全省共整治基本农田664.1万亩,修建和改造乡村公路3.35万公里,建成55.7万口沼气池、30万个小水窖小水池小山塘,解决了520万人的饮水困难,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通广播电视,增强了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已易地搬迁9.7万人。对贫困程度最深的100个一类重点扶贫乡镇、1124个一类重点村,相对集中力量帮扶,实行整体推进。为拓宽基本增收门路,在毫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把发展畜牧养殖业和特色农产品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并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服务工作。以提高贫困群众基本素质为根本,在大力推进“两基”攻坚的同时,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等载体,切实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每年农业适用技术培训都在700万人次左右,努力增强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

  抢抓历史性机遇,大力实施“西电东送”工程,加快构建特色经济体系

  贵州水能资源居全国第六位,煤炭资源探明储量523亿吨、远景储量2400多亿吨,发展电力工业具有“水火互济”的优势。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资源、面向市场、适应全局,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不断壮大经济总量。立足于独特的能源资源优势,紧紧把握住中央实施“西电东送”工程的机遇,一手抓乌江流域梯级开发等水电工程,一手抓大型坑口火电站建设,同步建设通往广东的“两交一直”输电线路。第一批电源点“四水四火”(4个水电站、4个火电厂)基本建成,五年间贵州电网新增装机容量578万千瓦,超过了前五十年的总和。全省电网装机总容量已达1100多万千瓦,去年共向省外送电129.8亿千瓦时,其中向广东送电91.4亿千瓦时,向广西、湖南、重庆等省区市送电38.4亿千瓦时。目前,第二批电源项目已全面启动,在建规模达1752万千瓦,可以确保完成到2010年向广东和周边省区市送电1000万千瓦的任务。按照“大煤保大电”的路子,配套建设一批现代化大型煤矿,去年煤炭产量达9756万吨,供应周边省区市3500万吨。采取多种形式吸引了山东兖矿、香港中华电力等一批省外大型企业参与能源开发。围绕电力发展,积极延伸铝及铝加工、磷及磷化工等产业的产业链。工业结构逐步优化,使过去只能卖原材料和半成品的状况有了改变。同时,“两烟一酒”等传统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提高,茅台酒生产能力稳步增加,烟草行业年利税总额突破了80亿元。特色药业、特色食品、旅游业等后续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电子信息、航天航空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迈出新的步伐,新开发的1英寸微硬盘去年生产了82.1万件。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长期以来,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贵州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和长远大计。我们把公路建设放在首位,按照“两横两纵四连线”的规划,大力加强交通建设,连接川渝滇桂湘的

高速公路大通道即将形成,贵阳通达各市州地的高等级公路已经联网。到去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已达4.61万公里,70%以上是等级路,其中高速公路413公里,二级以上公路3125公里,实现了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82%的村通机动车。加快完善铁路路网,建成了南昆铁路贵州段、株六复线贵州段、内昆铁路贵州段和水柏铁路,渝怀铁路贵州段即将建成通车,进一步拓宽了出省通道。
航空运输
体系建设加速,建成了铜仁、兴义、安顺支线机场,黎平机场和荔波机场正在加快建设。同时注重抓好水利建设,着力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加快了黔中水利枢纽、“滋黔”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建设了遵义灌区、王二河水库等骨干水利工程,大力实施了解决农村人畜饮水的“渴望工程”。经过持之以恒的扎实苦干,贵州发展的“瓶颈”制约得到初步缓解,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后劲明显增强。

  坚持生态立省,扎实推进环境保护和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贵州是长江和珠江上游的分水岭,加强生态建设是构筑“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迫切需要。我们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立省之本,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两江”防护林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沙漠化治理六项工程,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生态和环境基础。五年来,完成退耕还林、荒山造林1318万亩,封山育林7800多万亩,治理水土流失7000多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每年增长约1个百分点,目前已达35%以上。同时坚持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化解环境与发展矛盾的治本之策,更加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切实加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环境治理,坚决制止破坏自然环境、乱采滥用资源的行为,严格规定火电项目必须配套脱硫装置。贵阳市率先开展了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全省环境质量趋于好转,正逐步走上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加快“两基”攻坚步伐,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客观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两基”攻坚作为富民兴黔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的基础工作来抓。逐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目前全省教育支出已提高到财政支出的17.6%,将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的50%用于义务教育,落实了对困难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全省已有74个县市基本实现了“普九”,“普九”人口覆盖率从1999年的22.2%提高到2004年的82.4%,青壮年文盲率由8.4%下降到5%左右。与1999年相比,全省普通高中、高等学校在校生分别增加181%和187%。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体系建设步伐加快,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得到加强。特别是坚决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尽最大努力降低人口增量、提高人口素质,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99年的14.2‰降至2004年的8.9‰。同时稳步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公益

性文化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逐步增强。

  回顾几年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抢抓机遇、用好机遇、加快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富民兴黔步伐、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重要指针。当前,贵州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中央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西部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必将对贵州加快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虽然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贵州的振兴是大有希望的。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贵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加自觉地按照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完善发展思路,把加快发展与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西部大开发各项工作,切实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抓住机遇、用好机遇,继续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努力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