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新华网:中部崛起路在何方 各路专家解囊献计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6日 08:43 新华网

  

新华网:中部崛起路在何方各路专家解囊献计

中部6省2004年经济发展状况 来源:新华网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新华网北京9月15日专电 记者 张建平

  东部地区先走一步,西部、东北搭上大开发和振兴的快车,“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路径在哪里?在近日召开的中部商机国际高峰论坛上,国内外知名经济专家共同探讨如何加快中部崛起、如何把武汉建成中部地区最具活力商贸中心。

  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陈淮认为,中部地区的武汉和郑州最有基础和发展前景,在中部发展中具有龙头地位。目前,中部崛起面临一些挑战和潜在危机。比如,一些地区可能更倾向于参与长三角经济圈,另外一些地区可能对泛珠三角经济带更感兴趣。如果中部地区东南西北各自向外延发展的话,本来地处中部中心的武汉等城市被边缘化的可能性不是没有。武汉既是老工业基地,也是著名的商业重镇。早在明代,汉口就呈现出“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繁华景象。武汉的汉正街较早地打破了国有经济流通领域的垄断,成为沟通城乡交流、带动农村发展的重要桥梁。在中部崛起的历史机遇中,武汉应着力完善城市的商业功能,提升商业功能的档次,探寻振兴商业之路,打造中部地区最具活力的商贸中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谢伏瞻说,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过程中,要提升武汉的战略地位,发挥武汉的核心作用,加强对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支持。商业是服务业的核心,应该把商业振兴作为武汉加快发展、实现中部崛起战略的一个抓手。建立可靠的信誉体系、培育有

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打造优质的服务体系、创新现代流通体系,这四大体系建设是振兴中部地区商业的路径选择。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商业振兴的根本保证。信用建设包括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三个方面。其中,政府信用是关键。政府信用体系建设,一是保持政策的稳健性、可预见性和透明度,二是依法行政,三是消除地方保护,消除所有歧视,为商业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李善同认为,中部崛起有几个比较优势:区位优势和交通便利优势、资源优势、农业潜在优势、工业基础优势以及人才优势。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分析,中部崛起面临很好的机遇:一个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土地等重要资源成本都在提高,很多产业正从东部向中部转移。其次,现在区域合作都以大城市为发展中心,从未来区域发展看,中国的增长不可能是普遍增长。沿海地区有不少增长机遇,比如说珠三角、长三角的城市群,山东的城市群、辽宁的城市群,京津城市群。从内地来讲,武汉、郑州、重庆、成都等城市群,都面临很大的发展机遇。这些城市群的发展在中国未来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武汉等中部重要城市在中部地区发展中会起到很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国务院国资委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忠明说,中部崛起战略提出后,中部一些地区期盼国家有更多政策支持,但最大的政策应当来自中部地区自身。中部地区能否有更加开放的对外政策,武汉对其他中部地区、对湖北以外的地区有多少吸引资本进来的政策。如果没有比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更加开放的政策,当然吸引不了其他地区的资金和人才。这些政策不可能完全依托于国家支持。中部地区能不能不遗余力地、比别的地方更加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如何破解国有企业发展中的新难题,这些都要认真研究。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与区域管理系主任李国平认为,根据中部地区目前的基础情况以及比较优势,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应着力进行“六化”:工业化、城市化、
信息化
、国际化、生态化和集群化。具体来讲,应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增大财政转移支付等国家支持力度,在政策上支持中部地区发展各自的优势产业以及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从区位来看,中部地区是中国的中部地带,但从经济重心角度来讲中部地区并不是“中心地带”,甚至有边缘化的危险,应加强道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域对外联系;借势形成“东西连动、南北对接”的区域发展态势;推进产业集群建设,依托现有基础,加速大规模产业集群的形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为中部地区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96,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