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调查篇 住房梦离我们几步之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4日 12:21 《资本市场》

  文/本刊记者 仲志远、刘鹏、胡喜盈、赵大海、魏好勇、阮仁智等

  北京、上海、深圳、西安、济南、重庆报道

  一套还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模样的两室一厅住房早已经是李文华(化名)心里筹谋了很久的一个梦想——尽管一点都还不能完全想象它的细节,但家的感觉绝对完美、温馨。尽管女
朋友在人前人后非常善解人意,很少在他面前提及这事,但结婚的日期渐渐迫近,他也怏怏不乐,郁闷得很,烟抽得不少,酒量也大增了。

  李文华眼下供职在一家中等规模的中俄合资网络技术公司,专门开发游戏软件,是北京地区足以与上海盛大网络(北京)公司抗衡的一支力量。他本人担任技术部主管,基本工资为4500元,加上夜班、出差等各种补贴,每月可以拿到8000元左右的薪水。应该说,拿这一个档次报酬的在北京市已经算是相当不错的白领职员了,但他的结婚日期迟迟难以确定,尴尬的原因就像他自己多次向朋友们抱怨的那样:新房至今依然没有踪影。

  8月7日,记者在一次私人聚会上再次碰到身材魁梧的李文华,闲聊时特意询问他的婚期是否安排妥当,而他依然是一脸苦笑,“市内和市郊的各个售楼处已经打听了一圈,还没有半点眉目呢”。

  和李文华一样急需住房的人群在北京比比皆是。北京人口早已逾越1500万,同病相怜的白领职员又何其多哉!

  “三环附近的住房2001年就已经涨到每平方米七八千块了,像我们这栋以集资房名义分配的房子,每平方米自己只掏了不到3000元,还算很幸运”,北京理工大学胡星斗教授就自己所住的109平方米的住所垫付了30多万,与这一地段的同期住房价格相比,至少节省了40万元之多,仅这一点,就让他感慨万端。

  据统计,北京200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万元,而同期北京商品房平均售价超过每平方米5000元。这意味着,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其价值相当于一个普通北京市民20年的全部可支配收入。

  生长于斯的李文华很纳闷,自己的薪水也不算低,一般的工薪阶层最多能拿到他的一半就可以说混得很不错了,而自己每个月的薪水远远不能追上每平方米楼市价格的飚涨。

  有这样困惑的不仅是北京的李文华们。2004年国内商品住宅平均售价2758元/平方米,同比增长15.2%,为1998年以来的最高增幅。取消了福利分房待遇的城市普通居民,在面向市场购房的道路上,各自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故事。

  上海

  “二手房,在上海浦东花木路一带,居然也可以卖到1万元/平方米。那个破地方,也就是个城乡结合处,比较脏,每到傍晚,不时有面目可疑的人晃来晃去。就这么一个地方,假如要拥有一套小一点的两房一厅,居然也得要100万元。为在上海买一套房你要奋斗多少年?”

  在散布于网络的各个论坛上,几乎不费什么力气就可以找到这样的帖子。上海房价的居高不下不仅成为许多“望房兴叹”族心头的痛,也成了政府主管房地产官员的“心病”。

  建设部的汇总数据显示,2004年上海的商品房均价是8627元/平方米,以上海1998年的平均房价3026元/平方米为基数,六年间上涨2.85倍;在几乎同样的时间段内,2004年上海的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683元,比1997年的当地人均收入8438.9元只增长了1.98倍。

  上海是全国最早实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城市之一,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启动之早在全国也居于前列。记得1997年参加在北京召开的研讨会,时任建设部房地产司副司长的谢家瑾女士介绍上海的鼓励居民购房政策的系列举措时,到场的人们艳羡不已。直到1998年,全国范围内取消福利分房的改革才正式启动,而上海早在几年之前就开始了启动住房消费的基础工作:1994年推出蓝印户口,在该市投资、购买商品住宅或者被该市单位聘用的外省市来沪人员,只要符合条件,就可获得蓝印户口;1998年实施购房退税政策,在上海购买或差价换购商品住房并在上海缴纳

个人所得税的中外籍个人,可享受购房后起算的个人所得税抵扣;直到2002年、2003年蓝印户口和购房退税政策才相继终结。

  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同时,上海房价的水平也直追甚至超越了伦敦、纽约、汉城等国际大都市。

  根据世界银行测算,人均GDP达到1300美元时,住宅产业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达到8000美元时,住宅产业进入平稳发展阶段。上海的规划是2007年人均GDP达到7500美元,从这个规律看,住宅产业的飞速发展并不完全是意外。

  然而说起房价,

上海人都有点晕。

  有关统计表明,2003年“两外”(市外、海外)购房者约占总量的25%,其中高价楼盘的80%由国外及香港、台湾、浙江等地区客户购买,与2002年相比上涨20%。

  2000年毕业分配到上海的刘明,刚毕业时并不着急买房子,当时上海房价已经开始有了上涨的苗头,但是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上海房价一涨就涨到今天这么高。

  “到2002年底2003年初时,房价眼看涨得越来越厉害了,亲朋好友都催促着赶紧买房,我们也开始有些着急了,便急忙也加入到看房的大军中去。” 2003年上半年当他们终于买到了适合自己居住的房子时,不仅自己拿出了全部存款,老家的父母也贴出了大部分的积蓄。

  广告公司的美工严先生有幸坐上了房价上涨的顺风车,2002年买的房子,到2005年已经上涨了百分之六七十。不过他说,他的购房首付款也是父母资助了大部分,到现在想起来还不知道怎么还父母的这份情。

  在今年上半年上海市房地产交易中心下属的《二手房》组织的专项调查发现,2004年上海市12万对新人结婚,80%是借助父母的资助解决了婚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6个人买一套房”;同时,有70%的新人选择和父母同住,这被认为是应对飞涨房价解决现实问题的最传统方式。

  西安

  调查对象:

  某科研单位

  刘师傅:该单位退休女单职工

  小李:该单位某研究室普通职员

  儿子的女朋友又吹了。

  刘师傅很郁闷,她已经记不清楚这是儿子第几次处对象了,但不成功的原因只有一个——房子问题。

  想到这里,刘师傅不由得环顾了一下自己现在住的房子。这是一套由简易楼改造过的不超过50平方米的小两室,屋内光线很不好,即使大白天仍需开灯才能看清楚。

  刘师傅因是女单职工,每月退休工资1000元左右。加之本单位为了防止人才流失,长期以来有一项土政策:不给女单职工分房。因此该单位的男单职工住房基本上还可以落实和解决,但女职工大部分却无法享受单位分房的福利。丈夫所在的东郊某企业破产,每月也只有500元左右收入;购买商品房很不现实,因此一家三口直到现在仍采用租房的形式居住。租金倒不高,单位象征性按月在工资里扣除不到100元。

  儿子现在也老大不小了,到了处对象的年龄,谈的朋友只要一领回家,立码就分手。加上儿子不争气,技校毕业后的工作单位不太景气,每月挣那点钱还不够自己花销,更别说攒钱买房子了。儿子很着急,老伴和她更着急,但也很无奈。

  与之相比,年青一代工程师的优越条件却与刘师傅有天壤之别。小李两口子30出头,月收入在七千元左右,对于西安这个内地城市的国有企业单位职工而言属于中上等收入。他们现居住的两居室为本单位最后一次福利分房时分得的房子。前年单位集资盖房,他们选购了约160平米的高层新住宅,由于所在单位地处本埠房价最高的繁华地段,这样的高档住宅一般都在4500元/平方米左右,而本单位职工购房仅需1600元/平方米,同时还有135%左右的购房公积金补贴,所以这次分房属于隐性福利分房。对于单位方面来说,由于地皮不用购买,只需要投资建筑费用,虽说本着为职工谋福利的出发点,但即使卖如此低价,单位的基建工程仍有一笔可观的盈利。

  小李原购的二居室福利房折价约5万元,再加上两人以前的积蓄,首付了十五万,余下的十万元贷款利用按揭方式每月供约一千二百余元,占两人收入的约六份之一,对小家庭的生活质量未造成大的影响,也不会感觉到过大的经济压力。

  据了解,该单位在未来的几期基建工程中基本上仍会沿袭这种住房分配制度,也有可能稍放宽对女单职工的分房政策以保障全单位职工的利益。由于住房条件与周围各企业相比而言条件较好,所以在每年的招聘会上会以此为福利来吸引聘用员工。

  记者在采访西安市房改局相关人士时了解到,当地货币化分房进展不大,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补贴资金无法落实。“研究所、设计所这样的地方还可以保证,而纺织、军工这些效益不好的企业就很难说了。”

  在机关、事业和企业单位当中,住房状况最不好,无房户和住房未达标户最多的普遍是类似的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大部分都明确由财政拨款,资金来源稳定,取消福利房之后至少还能发得起补贴;而由于单位所有制的壁垒没有打破,存量不均而又不能调剂,对那些长期有贡献现在却大幅亏损的国有企业而言,问题不是补贴的多少,而是补贴从何而来?

  《资本市场》记者从西安市房改局房改处了解到,虽然老百姓对普通住宅的需求量大,但是当地的经济适用房总量约为300万平方米,除去单位自建,社会上的供应量很少。当地的基准补贴额为每平方米980元,商品房价则高达平均每平方米3000多元,职工就算领了补贴也难买到合适的房子。更何况补贴的数额是以一个家庭夫妻二人测算的,一个两口之家如果只有一人能领到补贴,就更是与买房无缘了。

  发不起补贴的地区和单位希望利用集资建房等方式解决职工的住房困难。于是准福利性质的分房逐渐抬头。一些单位和地区仍然继续建房和购房,并且按照较低的价格出售。调查中小李俩口的的境遇正是这样的典型。

  而某些发得起补贴的地区和单位以同样的方式变相增加补贴,尽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在不同场合严厉指责部分省市的建房、购房行为,甚至组织检查组进行查处,但终因涉及面广而不了了之。

  对于目前的状况,西安市除了指导有条件的企业采取发放住房补贴之外,只能允许没条件的企业采取全额成本价集资建房。“我们希望把无房户和不达标户的问题用实物的方式解决好。”当地房改部门的回答由衷却很无奈。

  重庆

  重庆,我国的第四个直辖市。在全国几乎都出现房价大幅上涨的同一时期,重庆的房价涨幅被界定为 “总体平稳、健康,价格适中,基本合理”。这意味着重庆房价的增长与居民月收入增长大体相当,房价没有出现炒作性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重庆主城区商品住房成交均价为2725元/平方米,与去年同比增长11.73%;成交住房以120平方米以下的中小户型和中低价位为主。

  在“后房改时代”的今天,重庆市的公有住房出售给个人的工作已进入扫尾阶段,已购公房者占职工总数的90%。在重庆市建委6月底的公告中,再一次明确,经济适用房仍是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重要手段。此外,今年重庆还将修建1500套廉租房来解决双困家庭的住房问题。

  赵女士,32岁,已婚,儿子4岁,在重庆某银行就职,月薪近2500元;赵某的先生在广告公司就职,平均月薪不到2000元。夫妻俩月总收入约4500元,在重庆属中等收入家庭。

  2004年6月购置重庆江北区小区新房120余平方米,2760元/平方米,总价33.12万,首付10万元;按揭分期付款,年限20年,每月支付1300多元。每月除支付房款外,孩子正常的相关费用支出不低于1200元,另外还有夫妻两人的交通费、通讯费和家庭生活消费等支出,时常感到经济压力。购房首付款和家装掏空了夫妻两人多年的积蓄,并还搭上双方父母的资助。

  今年3月,孩子一次发热咳嗽,就用去她8000多元,至今谈起来,她都感到肉疼。对买房子,她认为不买咋办?“不能老住在父母家里,何况父母家原本就窘迫;自己买房,自己承担经济责任,以后可能房价还要涨,没办法的事”。

  汪先生,26岁,未婚,江苏籍,大学毕业来重庆,在重庆某报就职,月薪2600余元,加上在广告公司兼职,每月可支配的总收入约4100元。

  2004年6月购置重庆渝北区某著名小区新房125平方米,4170元/平方米,总价51万元,首付12万元;按揭分期付款,年限30年,每月支付2070元。

  汪未结婚,有女朋友。他透露,他买房的首付款全部都是靠父母支持,现在他只支付每月2000余元的按揭款。小伙子不抽烟,无不良嗜好,除了正常的生活费用和朋友交往外,每月还能轻松度过。他称,在近3~5年,经济应该无大的压力。

  虽说买了住房,但还未装修,而且结婚成家还要花很大一笔钱, “现在不多考虑这个问题,结婚的事以后再看呗”,他的眼神有些渺茫。

  李先生,42岁,已婚,大学学历,公务员,在重庆市级机关就职,每月可支配的个人收入约2500元;其妻为事业单位职工,月均收入约1800元;夫妻俩月均总收入4300元,在当地属于中上水平。

  2003年机关集资建房,其倾尽所有,并向银行贷款10万元,购置重庆渝北区某小区新房140平方米,分期还款,每月支付1000元,年限8年。

  李的孩子去年考进上海的大学,每年的学杂费8000元,生活费每月至少700元,寒、暑假探家的来回车费2000元;孩子每年的正常费用支出不低于17000元。

  李很孝顺。父母年纪大了,他经常去看父母,还常替父母支付医药费,每月也因此支出在200元以上。

  济南

  2005年上半年,济南市的平均房价为2143元/平方米,济南城市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772.8元,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排第9位。与当地相对较高的人均收入而言,济南的房价可以算是比较低的。

  闫小姐,24岁,某企业广告设计,月收入1200左右,中等收入水平。

  闫小姐告诉记者,房子对于她来说是一个美好的梦想,根据现在的收入水平要想买个房子简直是太难了。她简单地给记者算了一笔帐:按每月1200元计算,一年收入才14400元,由于现在吃住都和父母在一起,省去了支出费用的一大块。现在她每月除去交通、购物以及零食等300元左右,能够剩余900元左右。

  由于目前男朋友收入也不稳定,也并不是富裕家庭,谈起房子简直成为了夹在他们俩之间一道难以弥合的伤口。她告诉记者,现在济南的楼房均价都在3500元左右,要想买个2居室的小户型也得二十四五万,即使借钱可以勉强完成首付,但每月1000多以上的首付还是承受不起。

  谈起现在的住房政策,闫小姐说,房价虽然国家都放开了,但房价涨的过快,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虽然不再继续上涨,但一直没有下降,仍然和当地居民的消费水平以及承受能力有很大的距离。

  李先生,银行客户经理,29岁,月收入2600元左右,收入水平中等偏上。

  比上述闫小姐要好一些的是,李先生已经在两年前购买了一套位置和建设都相对不错的商品房,二十几万元,购买方式是分期付款。他说,当时感觉两个人的收入还算比较稳定,虽然积蓄不多,但他还是决定借款完成首付,他这一想法得到了女朋友的大力支持,一起共同出资完成了首付,每月还款1500余元。由于两个人工作和收入都相对稳定,现在感觉还款压力不大,每个人除了正常消费之外,还能存下一部分。

  谈到目前的住房政策,李先生认为现在住房政策都一样了,没有福利分房那一说了,反而觉得更加公平,完全按照自己的收入水平和承受能力来自主选择,有多大能力就住多大房子,只要房价不大涨,等收入更好了,还可以再换。

  朱先生,年龄36岁,行业报纸编辑,月收入1500元左右,中等收入水平。

  曾经在国有企业上班的时候,通过单位分的福利房安了家(平房),后来单位效益不好,被民营重组后下岗分流,继而自谋职业到行业报纸当了编辑。作为残存的小福利,单位房子他一直住着,目前住了十几年。

  他一直梦想着买楼房,平房的所处位置低洼,下雨容易积水,并且交通也不方便,但收入水平一直上不去,加之前几年自己干的时候赔了点钱,后来则在相对平稳的行业报纸内担任编辑,工作条件还可以,就是工资不太高。

  谈起现在的住房政策,他声称谁也没有办法的事,房改改革到今天,让人是雾里看花真真假假。一方面商品房价格增长过快,一般市民很难承受的了,平民百姓需要的经济适用房喊了多年一套也没有建起来,成为了济南市的一大特色;另一方面,一些机关单位却是享尽了好处,他们和房产公司联合盖房,竟然能按照低于市场价很多甚至一半的价格购买到。他不仅慨叹:同样是房子,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深圳

  深圳,199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也是具代表性的东部经济发达城市,从1998年实行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各项政策均走在全国前例。

  “目前深圳的房改应该属于正常状况,住房停止了实物分配后,主要是深化实行货币化改革。当前货币化的主要困难在于实物分配与货币分配的差额太大,货币分配标准远低于市场实物的销售价,老百姓很难承受。” 在深圳从事房改工作16年的深圳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房改处刘新云处长对《资本市场》记者介绍,目前深圳市政府正在建立一整套完整、科学、系统的住房保障体系,从政策上、制度上进行规划,努力达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刘新云处长对深圳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持乐观的态度。

  刘新云处长认为,房改政策的市场化取向是必须的,同时要在政策上保持连续性,要将个人收入、住房消费与当地房地产的市场状况相结合,建立一个健康的市场挂钩机制,以尽可能在货币分配的形式下,缩小与实物分配之间的差距,而政策的连续性,可以使市民对住房有长远的个人规划。

  目前深圳针对低收入家庭制定了一些解决住房问题的相关措施:对年收入低于6万的家庭,推出经济适用房,该房建设成本中涉及到的地价,仅为正常商品房地价的23%,以舒缓低收入家庭货币分配与实物分配之差所带来的经济压力;对双困户推出了廉租房,其租金为市场价的20%左右;对介于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标准之间的市民,将推出周转房制度,即用市场价50%~60%的费用租赁住房周转,届时视情况再调整。

  周先生,30岁,已婚,研究生毕业,现任深圳某房地产开发公司策划总监,目前月收入约5000元,加上其他收入,平均月收入约7000元,家庭月收入约10000元,在深圳属于中等水平。

  4年前购买一房一厅约50平方的小单元房,以应付结婚需要,也算是个窝吧,地点在深圳的市中心边缘地带,当时约5500元/平方米,相对便宜。当时因自己要读研,交首期、供楼,压力非常大;好在2年前职位提升,收入也提高,才缓过气来,现在考虑到要小孩,准备换个大点的,约90平方吧,地点还是选在深圳市中心的边缘地带,不然承受不了,毕竟一有小孩,开销会更大。

  深圳的住房其实是个怪圈:深圳绝大部分人口是外来人,但大部分外来人员基本上是租房,像我这样,来深圳7年多了,还是没有深圳户口,没有深圳户口,就没办法申请微利房,就要支付比微利房高出30%~40%的费用购买商品房,一般工薪阶层是无力承受的;但政府公务员既享受到高待遇(处级约7000元/月)和无法评估的隐性收入(或灰色收入),还要享受到比普通市民更优惠、环境更好的福利房。

  深圳的住宅升值的机会好像已经过了,绝对不像上海、北京等地,所以几乎没有炒房的现象出现,住宅的投资,几乎大多采用付首期、靠租金供楼的形式。

  按普通白领月收入3000元计,要凭自己的力量在深圳买楼,几乎是幻想,现在深圳每平方米楼价市中心为8000~9000元,市中心边缘地带为6000~8000元,深圳二线关外(城郊)约为4500~6000元,是略微便宜一点,但上下班极其不方便,长期堵塞。

  目前我家的收入中约40%是为了房子,医疗所占比例不到10%,正常生活费用占30%,其余为娱乐、应酬、备用等。

  我认为住房政策是失败的。先安居,方可乐业。政府要以土地创收,全国的城市土地拍卖其实是将普通百姓进一步推向无法安居的地步,因开发商一定要将成本转移,楼价自然就不会低,那政府的创收也好,盈利也好,其为老百姓服务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薛先生,某知名IT公司职员,单身,研究生毕业,工作年限2年。目前月收入6500元,年薪十万人民币。在当地属中上等水平;还没有解决住房问题,租住单位宿舍。

  对于将来怎么解决住房问题,目前还没有想得很多。以我目前的收入水平,预计三年之内可以攒够首付吧,然后通过银行按揭;希望选最短的还贷期限,二十年左右差不多了。还要视自己的收入以及将来的家庭开销来定。

  深圳的消费很高,一般像我这样的收入水平,除了租房、生活日常消费,再就是买医疗保险;其余最多可以剩下一半作为储蓄。其实也不想太早买房,因为目前的房价依然持高,就现在的政策和房产动向,也许以后几年房价会有一个大幅下降,所以,买房子还是要等等再说。

  对于目前的住房政策,我不是很了解,因为短期内还没有买房的计划,所以也没有太多关注这方面的问题。不过最近政府对炒房的干预,倒是让老百姓受益不少,因为房价一降,很多买不起房的老百姓也都可以计划买房。我希望政府可以有更多更好的利民便民的政策出台,这样老百姓才不会干一辈子就为了买套房。

  熊先生,某公司部门经理 37岁

  我3年前买了微利房,因结婚时间长,且夫妻俩都是深圳户口,排队打分也搞了好几年才够资格,而且还是通过我公司老总出面找到微利房的开发商老总才买到市中心的房,靠近地铁,现在应该升值不少。

  来深圳15年,租房住了12年,很辛苦,那时我一个人,每月收入才2500元,租房就占了1000元,所占比例很大,现在我个人月收入4000元,加上妻子的月收入,每月约6500元,供楼、生活,其实是蛮累的,就盼望一切平安,不然应急的钱都不够,现在连孩子都不敢要。

  深圳大把的楼空着,又有更多的人没房住,有本事的人,可以申请更多的微利房、福利房(因限制多购,一般以亲戚的名义)出租或转让盈利。社会贫富差异越来越大,像我这样素质还可以、努力工作的人都这样辛苦,许多人工作一辈子都无安身之所,不知道他们怎样看待这个社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