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逃离农村资金失血 金融改革未达到预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1日 12:03 《财经时报》 | |||||||||
研究农村资金流向,不难看出,农村金融改革远未达到预期。 吉林省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全省农村存款余额429.3亿元,贷款余额264.1亿元,有165.2亿元没有用于“三农”,占存款的28.5%。吉林的情况很有代表性,其他省市区同样存在农村资金外流现象,被誉为“农村金融主体”的国有金融机构难辞其咎。
邮政储蓄从农村抽走了至少6500亿元。同时,商业银行也大量减少对农业发展的支持。1995年,农行有6.71万个机构,到2002年底仅为3.93万个,被撤并的机构主要是乡镇营业所和分理处。 造成“三农”失血的最根本原因是制度安排的缺陷。政策设计者多从自身利益着想,缺乏整体战略构想,即便达到农村金融改革各自的“目标”,也不能保证“三农”的资金需求得到满足。 解决农村资金失血的关键在于,建立“三农”自我造血机制,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建议改“封堵”为“疏导”,进一步降低门槛,让民间金融、地下金融合法化,接受金融监管;积极引导农民组成真正意义上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或者鼓励民间金融参股当地合作金融机构;尽快允许不吸收存款只发放贷款的公司存在,允许这样的公司在农村开办小额农贷,并接受银行业监管当局监管。 将邮政储蓄与农信社合并将是可行的办法。邮政储蓄资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合理,把邮政储蓄的积累折合成现金入股农信社当作国家投资——合法,邮政储蓄的存款并入农信社后投向农村——技术上可行,依托邮政储蓄的电子结算网络可以根治农信社结算渠道不畅的痼疾——互惠多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