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明三 北京报道
“《纲要》着力解决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短缺和结构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9月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在国家环保总局和河北省政府联合举办的论证会上,与会
专家这样评价《河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这份《纲要》是由河北省环保局自然生态保护处牵头,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和专家学者,历时两年编制而成的。《纲要》筛选了1015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计划到2030年,投资4188亿元,将河北建成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和谐大省。
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对《纲要》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该《纲要》的实施,对京津两大都市生态屏障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成也京津,败也京津”
“河北省的事,成也京津,败也京津。”
应邀参加论证的专家之一,中国生态协会理事长、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解释道,“在自然生态上,京津冀共生生态圈是一个整体”,河北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京津冀三方协作是关键,能否处理好与京津的关系,将直接决定河北建设生态省的最终成效。
他认为《纲要》把京津地区割裂开来,在区域统筹方面对京津冀三方的生态协作强调不够,这是最需要改进的地方。
然而,作为《纲要》的制定者,河北方面自有其苦衷。“这毕竟只是河北省的生态规划,我们只能强调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能过多地要求别人。”河北省科学院研究员宋树恩说。
宋是《纲要》起草小组的专家组组长,《纲要》的大部分内容出自他的构思。仅仅十天以前,河北省与亚洲开发银行合作的《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正式发布,他在研究报告中提出要建立“京津冀北生态经济特殊示范区”,以解决环京津24个贫困县的脱贫问题,这一构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河北生态省的建设规划与京津冀北生态经济特区的设想,一前一后相继出台,仅仅是一种巧合?
河北省环保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否认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其内部工作人员解释说,《纲要》是从省级行政区的高度统筹一个省的生态建设,而“京津冀北生态经济特区”只是县区间的小区域生态模式,显然不是一回事。
宋树恩本人也认同这一说法。“京津冀北生态经济特区只是《纲要》规划的众多生态功能区中的一个亚区。”《纲要》将这个区命名为燕山山地生态亚区,认为它既是京津冀生态保护屏障,也是平原地区众多城市的地表水源涵养保护区,在全省乃至京津地区保护城市供水安全、防治水土流失、防减风沙灾害、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至于与京津在生态方面的合作,宋有自己的想法。“京津冀北是一个需要跨区域合作的特殊生态示范区,我们更多地强调区域内的三方协作。而河北生态省的建设规划则更多地谈自己需要承担的义务。”
但王如松不这样看。
“河北既受惠于京津,又受制于京津。处理好与京津的关系,是河北的最大难题。”他说,河北建设生态省的核心:一是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保障京津冀共生生态圈的安全,因此在编制规划时必须要上一个层次,从大区域和全流域的高度考虑与京津协作,利用京津的资源和产业优势,带动河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不过,目前京津冀三方政府间已经建立了协调组织。据河北方面的内部人士透露,国家发改委正在编制《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发展规划》,在京津冀三地都成立了地方研究组,现在调研工作已接近尾声,在规划正式起草之前,三方会坐到一块对话,各自提出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面对面进行对接。
“这个规划已经确定要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而且生态作为十个专项规划之一,肯定会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宋树恩说,在生态方面的合作,京津冀三方在认识上已经达成共识,只是还没有一个可以操作的框架。
水资源补偿机制
宋树恩所说的操作框架,在水资源的补偿机制上已初露端倪。
河北省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水资源短缺,许多问题如土地沙化、经济落后都是由此引发的。据《纲要》提供的数据,河北省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8%,全国平均水平的10.6%,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左右;全省饮水困难人口多达200余万人;每年超采地下水50亿立方米左右,导致平原区的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已形成总面积近40000平方公里的区域下降漏斗,成为全国地下水位下降漏斗面积和地面沉降面积最大的地区。
现在,河北境内的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清河、子牙河、永定河、潮白河、滦河、拒马河等河流,年径流量203亿立方米,但工农业用水每年需220亿立方米,境内河流的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高达95%以上,远远高于国际上公认的30%开发利用率警戒线,即使是丰水年也无滴水入海。
“河北决定创建生态省,也是环境逼出来的。”宋树恩说,“不突出生态问题,局面将难以收拾,经济发展也很难维系。”
河北境内水资源的短缺,已直接影响到京津两大都市的用水安全。
如何解决用水难题,《纲要》提出按照“谁利用,谁投资”、“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探索建立受益区对保护区的经济补偿制度,即向受益区征收资源环境补偿费,专项用于保护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时按资源的稀缺程度适度提高资源占用收费标准。
在对河北省进行水资源的经济补偿方面,京津已有所行动。“去年春节,北京市领导慰问张承地区,给了500万元。”宋树恩说,这是对张承地区进行水源地保护的认可。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发展规划》肯定会提到经济补偿机制的事。”宋对此很有把握,也寄予厚望。
王如松印证了这一说法。他说,国家发改委正在准备文件,对资源利用的跨区域补偿机制会作出具体规定。不过,他认为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河北省的缺水问题。
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对生态省的标准,省内主要河流年水消耗量应控制在40%以内,跨省主要河流水资源消耗量不得超过国家分配的水资源量,地下水超采率为0。《纲要》则根据河北省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制定出自己的标准:计划到2020年,省内河流消耗量从目前的90%降到80%,地下水超采率从40%降到30%;2030年则分别降到60%和20%。
制定这一计划时,河北方面曾寄希望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2010年如期建成供水。王如松认为,南水北调全按市场机制运作,如果把沿途调水的生态成本打进去,由受益方来补偿,每立方米水价将高达六至七元,河北人还是用不起。
“即使南水北调工程建成通水,也仅能缓解地下水超采状况,不能完全解决缺水问题。”《纲要》中的这段文字似透露,河北省的态度并不乐观。
体制内的矛盾
那么,这份时间跨度长达25年的纲要,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河北目前紧迫的生态难题呢?
在王如松看来,规划只是纸上虚的东西,要落实到具体的政策,取决于一把手的态度。他举例说,海南是全国第一个生态省试点,当初在省委省政府常务会讨论时,有不同意见,认为海南经济不发达,要优先考虑发展问题,但一把手的态度很坚决,最后在人大会上才获得通过。
河北省政府态度明确,省长季允石将生态省建设作为河北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全局性政治任务,声言要举全省之力抓紧抓好。
据河北省环保局透露,《纲要》通过专家论证后,稍作修改,即提交省委和省政府常委会讨论,近期将召开全省的动员大会,部署实施。
《纲要》分近期(2004-2010)、中期(2010-2020)和远期(2020-2030)三个阶段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其各项工作几乎涵盖了河北省所有职能部门。宋树恩说,“各部门过去也抓生态建设,但在政策上有相互矛盾的地方。《纲要》是一个指向性的文件,在某种程度上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各市县、各部门都要据此制定自己的方案,逐项落实,相信几年后会见成效。”
王如松对此并不乐观。“生态省的创建试点是一项自上而下的运动,由国家环保总局倡导,各地自愿参加。”他说,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更多地需要横向协调,而目前的体制是纵向管理,《纲要》在实施过程中,除了对外要注意与京津的区域协作,在体制内也会有阻力和摩擦。
《纲要》筛选出来的上千个重点项目,涉及投资4000多亿元,如何保证资金的到位 ,就是现有体制下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虽然《纲要》主张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生态建设领域,但在近期内还得依靠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纲要》为此要求各级政府切实保证不断增加对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建设的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确保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创建工作的启动和顺利开展。
“河北现在每年GDP总量约7000亿元,但生态建设方面的投入仅1%。随着经济的发展,投入比例肯定要加大。”宋树恩说,“如果生态投入能占到全省GDP的3%至4%,目前的生态问题基本可以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