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央行表示汇率不再官方调整 外汇交易发展提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0日 11:09 京华时报

  境外资本急探人民币汇率改革口风

  在昨天由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世界经济论坛共同举办的“2005年中国企业高峰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马德伦明确指出:“我们在7月21日的时候,把人民币汇率对美元升值了2%,今后人民币已经不再盯住单一的美元,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机制已经形成,今后不必再依靠行政手段进行调整。”

  外资揣摩央行用意

  今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变,对一直以来关注中国资本市场的境外机构来说无疑是件大事。央行表示,在新的汇率机制下,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货币,汇率随着供求关系变化,央行参照一篮子货币进行调控。这一表态其实传递出这样一个信号:国际资本在中国的投资将随着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而出现升值或缩水的可能。在这种情形下,境外机构如能“侥幸”探知央行下一步汇改动作的丝毫信息,对他们来说都是价值连城的收获。

  基于此,三大外资机构昨天在峰会上的“积极”言论也显得可以理解。

  瑞银集团董事Anderson说:“在未来,我们很明显地希望人民币能够有更高的波动性,我们希望在未来几年间人民币有持续升值的情况出现。”很明显,瑞银这家刚刚决定追加对中行投资的外资投行并不满足当前2%的升值比例。Anderson也坦言,“

人民币汇率当前的小幅上升,对我来讲并没有太多影响,对于资源配置和其他方面不会有太大影响”。

  德意志银行经济学家Ma Jun也表示,预测未来总是不容易的,对于历史做出评论相对容易一点。从央行几个星期发布的通告可以看出来,央行现在并不愿意接受更大的汇率波动。“但是我们认为从现在的水平上,再加一个百分点,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麦肯锡董事R.Woezelze的表述则更为直接。他说:“在未来两三年间,我们应该能够看到比较大的影响,人民币的价值会更高。”他认为这是“出于政策考虑必须实现的”。

  在这3位嘉宾的连番揣测下,峰会主持人———亚洲华尔街日报香港特区编辑Chua干脆向马德伦直接发问:“中国的企业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适应更为灵活的汇率机制,这个时间是6个月还是12个月?”

  不难看出,外资正抱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热切态度来盼望“更为灵活”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在他们看来,“更为灵活”的概念已基本上等同于人民币再度升值。

  汇率不再作官方调整

  对于外资机构煞费苦心的揣测,马德伦的回应简洁却不乏艺术。

  马德伦在与会之初的讲话中就指出:“这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中国汇率机制的根本改变,而不在于人民币汇率浮动的高低。经常有人问我,下一次汇率调整是什么时候,我已经在深圳的一个研讨会上说过,每一天、每一时刻可能都是下一次,因为汇率机制已经形成,汇率随着供求在变化,央行在参照一篮子货币进行调控。今后不会有进一步的官方调整,国内的银行和企业都要积极适应新的汇率机制。”

  在回答Chua的有关适应期的提问时,马德伦表示,不同企业适应期也会不同,像高附加值产品所受的影响可能会小一些,而低附加值如服装所受影响会大一些。此外,企业管理水平和领导者的素质也将对企业适应期的长短有所影响。所以有关具体适应期的问题“确实很不好回答”。

  对于马德伦的这一回应,主持人Chua的总结词是“大多数人应该同意,人民银行在管理方面做了出色的工作”。

  外汇交易发展提速

  马德伦表示,当前央行正在进行一系列的制度性设计,以推进外汇市场的发展。目前远期外汇交易已经推出,包括工、农、中、建、中信、招商和交行在内的7家银行都可以做。市场准入是可以放开的,各家银行只要做好准备,有专业的人才和制度,都可以申请。下一步,我们会逐渐引入如调期业务、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没有具体的时间表,因为制度本身需要制定和不断听取意见、修改完善的过程,但我们希望尽快。

  招商银行首席外汇分析师刘维明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放开外汇交易市场其实是央行配合人民币汇改推出的配套措施。他认为,在这些措施推出后,人民币汇率在短期内不会再有大的波动。

  对于“

人民币升值后,中国政府是否将采取抛售美国债券的做法”,马德伦明确表示不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