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十六届五中全会:从物质财富增长到重视人的发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8日 01:42 第一财经日报

  叶笃初

  7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宣布,定于今年10月召开本年度的中央全会,亦即十六届五次中央全会。主要议程,除按例由中央政治局报告工作外,将是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在2005年金秋季节,中共中央专注于新的未来五年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其意义是:一者,动员全党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主要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注意力进一步集中到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和现代化建设上来,集中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上来。二者,显示对人民利益的完全、彻底负责态度,以编制和实施新的五年规划的方式,对解决现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新矛盾、新问题,尤其是民生大计问题作出承诺和安排。三者,再一次向国际社会慎重表明,社会主义中国更加关注国内问题,尽管世事动荡纷扰,中国决不改变和平发展的初衷。

  “七项任务”与“六条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十年中,中国共产党已不止十次领导制定国家经济发展计划。着手编制“十一五”规划,可说是中央善于用计划来治国理政的又一次重要展示。按照十六大所确定的方向,编制规划早在酝酿准备之中。自2003年9月起,经中央指示,负责具体编制工作的机关即已部署编制前期工作。随后,中央有关部门及省市县单位陆续启动。

  回溯过去三年“十一五”规划的酝酿准备,就会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具决定意义的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先后作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前一个决定全面提出了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和富于前瞻性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七项任务”。后一个决定深刻论述了党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及肩负的崇高使命,总结了党执政55年来包括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在内的“六条经验”。两个决定使我们党在执政规律的认识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进步。

  必须指出,五年一次计划修编,看似例行公事,其实大为不然。尤其是编制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更多的是意味着一种重要转折,或说一个新的开始。它不只是计划改称规划、指令性质变成指导性质,以及指标、项目等事务性质或应用之类变化,更重要的是在涉及方向、轨道性质方面具有重要特点。一句话,也就是成为同我国新的经济及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完全、彻底摆脱原有的僵硬的计划经济以及相应社会发展窠臼,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活力。“十一五”规划提上议程恰逢其时,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完全成熟、由理念到运筹的转变时刻。或许可以说是“机缘”,使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一整套社会发展和执政理念,在“十一五”规划中得以集中、完整、充分体现。

  亲近民生将成标志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继而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中,鲜明规定“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显著深化与提升。如果我们比较“十五”计划中强调“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而“十一五”规划中则是载明“以人为本”。从而一语道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并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提纲挈领的意义。

  上个世纪最后10年,我们曾经分别在十三届七中全会、十四届五中全会、十五届五中全会,先后通过了“八五计划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九五计划和2010远景目标”、“十五计划”。由于规划本身的周期性和我们党的中央全会周期性的原因,本届中央恰巧也是在五中全会上审议通过新的五年规划建议。然而,随着情况的变化和经验的积累,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强调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后,新的规划编制工作呈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特点,从规划理念、内容要求到程序等,都有许多创新。

  因为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所以就更重视区域规划问题。在维持原有行政区域规划的同时,突出适应市场经济自身发展的区域规划,如泛珠江区域、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等。因为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所以就更重视包括社会安全稳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鉴于“十一五”时期仍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环境。做好“十一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主持“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负责人以一种不多见的特别明快的语言表述:编制的出发点,要从偏重物质财富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发展。强化有关扩大就业,加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规划,增加人文和社会指标。同时,还有专家建议:市县规划内容应更多地阐明与本地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此议如获广泛认同,并在事实上成为规划工作指导,无疑将是规划理念与制度的创新之举,受惠的也将是全社会阶层、广大人民群众。

  中国历代素有“与民休息”、“十年生聚”的政治经验,以致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解读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而我们党早在上世纪20年代农民运动高潮和红军初创时期,就种下了自己所独有的人民生计的深厚情结。进入新世纪后,党又饱含深情地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理所当然,这种感情不但注入到各项工作之中,同样也注入到规划之中。体现民意,集中民智,亲近民生,就是“十一五”规划的显著特征。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或可认为“十一五”规划是规划的民生,民生的规划。说是规划民生,因为它所包括内容的着重点,由关注物质财富的增长转为更加关注人民福祉的提高。说是民生规划,因为它的编制过程除有相关机关、组织之外,还有广大社会公众参与。

  (作者为中央党校教授本文节选自9月5日出版的《瞭望新闻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