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中欧启动纺织品紧急谈判 > 正文
 

经济半小时:两轮马拉松式的谈判过后 双赢中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7日 03:28 CCTV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两轮马拉松式的谈判过后双赢中欧

图片来源:CCTV《经济半小时》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9月6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有关这次中欧纺织品谈判的相关报道,以下是这次节目的文字内容:

  中欧纺织品紧急谈判经过两轮艰苦磋商,终于就纺织品贸易问题达成一致。

  昨天晚上9点,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与欧盟代表曼德尔森就纺织品贸易问题达成了
一致协议,8000万件纺织品货物在一周内进港。在北京签署的《磋商纪要》,其内容就是对压港货物的处理办法。此办法是继6月11日双方刚刚在上海签署《中国部分属欧纺织品和服装谅解备忘录》后,针对出现的纺织品在欧盟部分国家港口激增问题作出的,对于压港货物中没有许可证的4800万件货品,双方都承担一半数量的许可证,各为2400万件。

  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说:“我赞赏欧盟最终把所有积港产品全部放行。”

  欧盟委员会主席曼德尔森:“欧盟永远不会与中国进行贸易战,我们彼此需要依赖彼此的市场。”

  在签字仪式结束后,商务部部长薄熙来说,“在

纺织品贸易领域中,中欧双方互有所求、情有所钟”。这的确是中欧之间纺织品贸易关系的真实写照。而现在双方达成一致,也就意味着成功的避免了一场两败俱伤的贸易危机。本次协议涉及欧洲的直接经济利益为8亿欧元,我国纺织品全面取消配额之后,欧盟和美国连续与我国发生纺织品贸易摩擦,并提出设限,中欧此次处理压港货物协议的达成无疑对正在紧张进行的中美谈判意义重大。

  薄熙来说:“我现在也可以乐观地说中美近期将达成协议。”

  中欧在最后关头就纺织品贸易问题,达成了一致,结果可以说是皆大欢喜。但要说起磋商的过程,却只能用好事多磨来形容。在薄熙来和曼德尔森签字之前,中欧已经进行过两轮马拉松式的谈判。那么,当时在谈判桌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发布会上,记者询问协议中具体的解决办法时两人略显神秘。

  曼德尔森:“还是不太方便透露它的细节,因为这是我和薄熙来部长两个人共同达成的一个比较大的原则。”

  在回答记者提出的为何谈判迟迟不能出来结果时,曼德尔森的回答也是话里有话。

  记者:“为什么出结果的时间会很长?”

  曼德尔森:“因为我面对的是一个强硬的谈判对手。”

  在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我们找到了经历这次谈判的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曹新宇。

  曹新宇:“谈判中间上厕所,包括中间抽个空出去吃碗面条,几乎都是带着小跑步去的,生怕错过了关键的问题。刚下飞机还有时差,有些谈判成员已经开始出现打瞌睡的情况了,大家都在挑战极限。”

  欧盟内部各成员国有不同的意见,谈判进行得一波三折。

  曹新宇:“为了准备新闻发布会,把桌子已经摆好,签字笔已经准备了,鲜花话筒都放好了,但是最后新闻发布会又临时取消了,几次这样的反复以后,使大家感到这次的谈判非常的艰巨。”

  谈判进行到深夜,大家都忘了吃饭。

  曹新宇:“临时找外事司的司长说都这时候了还不赶快吃饭,欧盟的代表曼德尔森也是自己出去喝了两杯咖啡,然后就回来了,他们的谈判成员也就是到咖啡厅去要一份三明治,三口两口吃完以后就又回到谈判桌上了。中方代表也是这样,轮流出去吃碗面条接着又回来坐到谈判桌上,接着谈判。只有这样一次,在昨天的凌晨,中方谈判负责人商务部高虎城副部长主动提出休息。就是说我现在腰已经坚持不住了,需要休息休息,如果没有谈成的可能,我们是不是可以休会了,在这种情况下欧盟就显得比较急切,希望继续把谈判延续下去。”

  这次凌晨的心理战,似乎为达成最终协议奠定了基础,整个会谈已经进行了将近十四个小时了。

  我们了解到,中欧之间达成的这个协议,还将提交欧盟25个成员国讨论通过。只有在欧盟成员国讨论通过后,协议才可以正式实施。欧盟贸易代表曼德尔森昨天就表示,这个协议今明两天会在布鲁塞尔进行讨论,最终结果将在几天后揭晓。那么,现在欧盟方面对协议是什么态度呢?我们现在来联系我台驻欧盟总部所在地比利时的记者。

  经济半小时记者:“欧盟的纺织品零售商对欧盟因超出配额而滞留港口的中国纺织品全部放行所达成的协议,目前有何反应?”

  中央电视台驻比利时记者:“从零售商和进口商的角度来说,他们非常欢迎这个协议,他们认为早就应该达成这样的协议。”

  经济半小时记者:“现在积压在港口的纺织品是否已经放行了?

  驻比利时记者:“现在来讲还没有放行。因为虽然中欧之间签署了关于纺织品问题的协议,但最终纺织品协议的执行还需要经过欧盟的批准,今天欧盟发言人在布鲁塞尔表示,欧盟各个成员国对于中欧双方就纺织品问题达成协议的反应是积极的,他们将研究协议的细节希望在下周早些时候做出决定。”

  事实上,要追溯这次中欧贸易谈判的源头,还要从今年的6月11日说起。当时,面对中欧之间愈演愈烈的纺织品贸易摩擦,商务部部长薄熙来与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经过10个小时的拉锯谈判,签署了一个备忘录,欧盟承诺终止对中国10类纺织品的调查,中国方面也作出让步,同意恢复刚刚取消的配额制。本来,双方以为这个协议能让紧张的贸易摩擦松一口气,但随后却出现了另一种情况。

  由于从6月11日到7月20日实施监管之间,存在一个多月的管理空当期,在此期间,纺织品出口不受限。于是欧洲一些厂商开始纷纷加紧进货,出现了抢关进口的情况,导致纺织品配额很快用完,八千万件中国纺织品因为无法清关而积压在欧洲港口。这一事件被欧盟内部称作是二战以后最严重的纺织品危机。而这次中欧贸易谈判就是要找到一把解决危机的钥匙。

  事情的起因,还要从今年中国纺织产品出口额的快速增长说起。今年1至4月份,中国对美纺织品的出口增长了70%,对欧盟增长了45%,欧美方面认为这对他们本土纺织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于是引发了欧美国家对我国纺织品的出口限制。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有大约20种纺织品被美方设定限额或是正在接受设限调查。其中,棉制针织衬衫、棉制裤子和化纤裤子等6类受限产品已经用完了美国此次单方设定的出口限额,也就是说如果限量不被取消,从今年9月份开始,这6种纺织品已经不能够再出口到美国。

  由于欧美国家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限制,部分欧美纺织品公司已经计划将它们在中国的生产转移至其它亚洲国家,这一情况严重扰乱了中国纺织品出口市场的秩序。我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指出,欧美对中国的纺织品设限,致使我国工厂开工严重不足、不敢接订单、库存大量积压,给中国带来了直接的损失,其中对纺织工人的就业影响最为严重。纺织业是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涉及直接就业人口约1900万人,而且纺织业就业者有相当一部分人来在中国低收入家庭。欧美对我们的产品设限,实际已经影响到中国20亿美元的出口和16万人的就业。

  其实,对中国纺织品设限对欧美方面也极为不利。因为大部分的纺织业在欧美属于中低端市场,也是他们国内的夕阳产业,即使不从中国进口也要从印度或东南亚进口。现在突然实施数量限制,对欧美国家的纺织品市场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不少地方已经出现了“空货架”现象。这对欧美纺织品进口商和零售商也产生了不小的打击,遭到了本国进口商和零售商强烈的反对。以德国为例,德国企业由此将损失营业额3.8亿欧元,德国财政将少征1.4亿欧元的关税、营业税和企业税。封存在欧洲各大港口的8000万件纺织品业也花费了巨额的存储费,当地纺织品进口商叫苦不迭。所以欧美国家也不得不权衡各方面的利益,争取最终取得“双赢”的协议。

  其实,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中,直接受伤的要数很多中国的纺织品出口企业。本来,今年1月起,配额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取消。这些企业都以为他们大赚一笔的机会终于到了,卯足了劲要大干一场,但没想到,还没过几个月欧盟掀起的贸易摩擦就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做纺织品贸易的赵茂文每天都在为困在欧洲港口的服装和以后的订单发愁。对他来说,已经过去的几个月就像是一段噩梦。从四、五月份开始,茂业进出口公司的业务量开始一落千丈。

  赵茂文:“我想今年可能会少6、7百万美金的订单。”

  茂业公司做服装进出口的生意已经有将近10年的历史。欧美市场占据了他们公司业务量的2/3,从2005年1月1日开始欧美市场配额取消,他们更是铆足了劲开发了很多新品种,打算好好赚上一笔,但现在所有的希望都成了泡影。

  赵茂文:“现在我们前期投入的时间和资金就没有办法按预期收回了。”

  生意没了,样品也没了用处,针对德国的所有样品都打包装进了箱子,这让办公室看起来像间仓库。工作人员显得比较清闲。在各个办公室到处可以看到一些样品随便地堆放在角落里。

  茂业公司另外一个业务员张雷手里还有一个单子的货压根就没有发往国外,在他看来,这笔生意肯定是要赔本的。另外对于茂业公司来说,还有一种损失是不得不面对的,就是国外海关高昂的仓储费用。

  赵茂文:“8月31日西班牙客人来的邮件上讲,我们在巴塞罗那港口三个货柜现在仍旧没有清关,如果再不能清关客人可能就要取消订单。如果按现在欧盟和中国谈的,到9月中旬能够顺利清关的话,它的仓储费最起码是6250美金,这个费用要完全由我方来承担,因为这三个柜子的货款都还没有付,所以如果我们不承担这个仓储费他就不可能去赎单,我们损失是比较大的。”

  赵茂文告诉记者,这笔单子他们本来能赚1万美金。要是由他们来承担仓储费利润就非常小了。如果推迟到9月底清关,那他们这一单就白干了。

  赵茂文说像这样的邮件已经有6、7十封了。不是催仓储费,就是定单取消。除了等待谈判的好消息,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另外开拓其他非配额国家的市场。

  赵茂文:“像日本、澳大利亚、南美洲这些没有设限的国家,还有就是开发一些非配额产品到设限国家,比如我们现在在做的一些丝类产品、麻类产品、婴儿装、还有一些两件套,这些都是不在设限范围之内的。”

  赵茂文告诉记者,今年是他做纺织品出口生意以来最困难的一年,光取消的订单就损失掉3、4百万元,年初制定的利润目标肯定泡汤了。事实上,这次贸易摩擦波及到整个纺织行业,无论是服装加工企业还是上游的原料供应商都受到了影响。

  茂业进出口公司自己的制衣厂是专门加工出口毛衫的,尽管占着地利、人和的优势,这家工厂依然开工不足。在整理车间只有7名工人在上班;针织车间的很多设备都闲置下来;偌大的一个加工车间只有一半设备还在使用;闲置的编织机上还夹着加工产品的样单,这表明就在不久前还在正常开工。而随着订单的减少,这里的工人也越来越少。

  浙江高盛制衣公司车间主任徐国贞:“现在有70多人,原来有100多人。”

  按照赵茂文的估计,2005年订单应该大幅增加,加工厂的生意会越来越红火,2004年他耗资1600多万元建造的这个新加工厂开工,同时还预留了一块绿地打算扩建,但是现在他已经说不好这块空地还能不能用得上了。

  特保和配额就像给中国纺织业上了道紧箍咒,进出口公司拿不到订单,加工企业日子也不好过,一些上游企业也开始受到波及。

  浙江荣盛化纤集团是专门生产织布用的化学纤维的企业,虽然他们的出口产品没有受限,但是国内市场的变化足以让他们感到纺织品受限带来的业绩下滑。

  陈长寿:“八月份比七月下降20%左右的利润空间。”

  陈长寿告诉记者,他已经做了16年的产品销售工作,这个数字的出现让他觉得心惊肉跳,纺织品受限的风波已经开始殃及到上游企业了。

  在陈长寿的眼里,上游的

石油价格飞涨,下游的纺织品需求减弱,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公司要迎接一场生死考验。

  我们看到,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让很多中国企业遭遇寒流。其实,正所谓合则两立,分则两败,贸易摩擦是把双刃剑,它不仅刺痛了中国的纺织企业,同时也让欧盟的纺织品进口商、零售商,包括欧盟的消费者都受到了不小的伤害。

  其实,中欧之间的这场贸易摩擦是欧盟首先挑起来的,今年4月27日欧盟宣布,对几大类中国纺织品采取特别限制措施。欧盟方面本来以为,这样可以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入当地市场,但他们没想到,自己搬起的石头,也会砸到自己的脚。我们现在就来联系我台驻英国记者。

  中央电视台驻英记者孔淑明:“欧盟零售商对于中国的纺织品受限的这个事情是表示了不满,甚至是愤怒,因为这个可以说是直接的影响到了他们的经济利益,虽然从表面上看是中国的纺织品在欧洲受阻,但实际上还有很多欧洲以及英国的中间商、供应商以及零售商的经济利益受到了直接的影响。英国

零售业协会的主席雷格也表示说,尽管大型的零售商可能通过规模效益来保证其服装效益,但是这种方法并不适合小的零售商,工人可能会因此失业,而有些公司也不得不关闭。”

  经济半小时记者:“欧盟今对中国纺织品进口设限后对英国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

  孔淑明:“到目前还没有一些官方的最新数字的公布,但是英国的纺织业主要以进口为主,而中国是英国纺织品业主要的进口国之一,现在在英国的主要的商业区,在大大小小的商店里边经常可以看到中国制造的字样,可以说中国服装、纺织品的低价和高质量在英国是得到了普遍的公认。这次受阻的中国的纺织品,主要是以秋冬季的服装为主,现在英国夏季的打折是刚刚结束,秋冬季的服装正好是热销的时候,如果受阻的时间过长势必会给英国的服装市场以及零售商们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昨天商务部部长薄熙来还说了这样一句话,“中美之间的纺织品协定也应在近期达成。”薄熙来的这句话也是意有所指,因为就在9月1日,中美第四轮纺织品磋商刚刚在北京落幕,中美之间并没能达成一致。

  自六月份以来,我国商务部和欧洲、美国的纺织品谈判几乎同时展开,两条线同时作战的中国国家商务部渡过了一个忙碌的夏天。其中对美国的谈判更是一场艰难的“拉锯战”。继今年6月17日和7月8日先后在北京进行了中美第一轮和第二轮谈判之后,8月16日,中美之间就纺织品贸易问题开始了第三次过招,这一轮磋商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在同美国的谈判中,对我方不利的情况是,由于我国和欧盟的谈判在前,美国已经知道了我们的谈判底线,所以趁机把条件压得更低。可以想象这次谈判相当艰难,磋商最终也没能达成任何协议。

  8月30日,中美双方开始了第四次磋商,谈判级别也由前三轮的司局级上升至副部长级。尽管双方都希望能达成某种协议,但在不少问题上双方仍然存在较大分歧。9月1日,经过三天的艰苦谈判,第四轮纺织品磋商再度无果而终,中美之间的纺织品贸易问题不得不等待第五轮谈判。

  现在中欧之间达成了协议,避免了一场危机。对这样双赢的结果,美国那边又是如何看待的?中欧达成协议对促成中美达成协议会起到多大的作用呢?我们也采访了中央电视台驻美记者高军。

  中央电视台驻美记者高军:“美国政府应该允许美国同中国及其他国家实行的纺织品和服装自由贸易,同时帮助美国纺织品行业的工人,找到新的更具竞争力的工作,这才符合美国的长远利益。据美国金融时报报道,代表美国纺织品进口商和零售上的行业协会已致信美国贸易谈判代表波特慢,信中说鉴于欧洲相关行业出现的业务中断情况表明,谈判代表要不考虑贸易限制措施所造成的商业问题,会给经济带来高成本,他们要求美国尽快与中国达成纺织品协议,否则美国纺织品价格会继续上扬,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美国服装进出口商和零售商,反对中国纺织品进口设限过严,他们认为,中国出口到美国的纺织品和服装的年增长幅度至少要在25%才比较合理。”

  据美国有关机构研究,美国对外国服装和纺织品进口设限,对国内消费者造成的损失是相当大的,以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女用毛衣为例算算帐,近年来,女用毛衣市场批发价格每件平均价格大约为45美元,其中生产加出口成本为26美元,进口关税6美元,而进口配额限制所造成的价格因素为12美元。也就是说,如果取消进口配额,美国消费者每买一件毛衣就会少花12美元,分析人士认为,限制中国消费品进口,损害美国消费者利益。消费者对此有何看法?”

  高军:“一些顾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看不出美国限制中国产品进口的理由,因为如果不从中国进口这些产品,美国也要从其他国家进口,他们认为中国和美国各有各的优势,中国向美国出口服装和纺织品,美国则可以向中国出口更高技术含量产品,他们认为通过谈判,达成谅解是可取的,双赢的解决办法。”

  欧盟贸易代表曼德尔森在谈判结束后说,中国纺织品出口问题不仅仅是中国一国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应当由各国共同努力来进行解决。其实,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不仅仅是纺织品,任何贸易摩擦和争端都应该用这样的心态来解决。还是那句话,合则两立,分则两败。(记者:李萍 孙青 沈竹 杜丽娟)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纺织品相关网页共约4,86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