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国有商行股改到决赛 国际投行竞标决战尖峰时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5日 01:48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再次将国际投行大鳄的神经撩拨到高度兴奋的状态。在他们的记忆中,此次历史性机遇几乎可与上世纪90年代的红筹热潮媲美。

  如果说去年中行股份公司、建行股份公司相继成立的消息,还未让投行对手们感到紧迫性的话,那么今年6月交通银行成功实现在香港上市,则是抛出的第一个生动案例。此后,建行、中行、工行相继公布海外战略投资者名单,昭示投行竞标进入决赛期。

  近日,高盛(亚洲)公司一位执行董事在上海逗留期间对本报记者称,“关于交行,我们还处在静默期,不能就有关话题发表评论。此外,我们也是民生银行的承销商。”的确,游戏规则使然。6月23日交行挂牌交易首日股价上涨超过一成,在截至目前的2个月中,股价稳中有升,联合主承销商高盛和汇丰“护盘”有功。

  市场预计,走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制进程前列的建行和中行,首次公开上市募集资金规模都可能在50亿美元左右,相应的承销费用各约1.5亿美元。无疑,这些是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大单。

  花旗连失两手

  今年6月17日,建行和美国银行在北京签约达成战略投资合作关系。早先介入合资谈判的花旗集团意外失手,未成为建行的重要合资伙伴,同时意味着其成为建行上市承销商的机会渺茫。

  早在1年多前,建行上市承销商意向名单就在业界传开,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和花旗有望成为联席主承销商。如今看来,只能说花旗成功打响了攻坚战,但没有完成保卫战。为了和建行达成密切的合作关系,当初花旗集团主席、美国前

财政部长鲁宾高调游说给各方留下了深刻印象,外界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认为花旗得手将水到渠成。但是在今年6月初,花旗高层人士来华紧急公关,已经难挽狂澜。

  金融机构之间的投资关系与业务合作有着微妙的关系。花旗在与建行合作的征程上连失两手,再次说明金融巨头渴求合作伙伴之间的资本纽带捆绑得紧些,再紧些。

  举例来说,建行股份与美国银行达成的合资合作交易,由摩根士丹利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担任财务顾问。这两家机构均与建行有着紧密关系,摩根士丹利与前建行均是中金公司的大股东。

  再举例说,作为交通银行的重要投资战略伙伴,汇丰得到交行赴港上市承销商重要席位顺理成章。市场人士将交行上市之初的火爆行情,不约而同地归结于其背后的第二大股东———汇丰银行的品牌效应成就了投资者的未来信心。有专家指出,有一个好的战略投资者的商业银行和一个没有战略投资者的商业银行在上市时,招股价波动可能相差10%左右。

  嫡系中金、中银国际

  建行与中行各自都有国际投行业务的嫡系部队:中金和中银国际。在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的大幕开启之后,中金和中银国际进一步站到中国资本市场的前台。

  中金和中银国际的天然优势,并不能简单说明他们就是天然的赢家。至少从游戏规则上说,有违投行业务招标引入竞争机制、形成竞争局面的初衷。

  中金和中银国际或许可以进一步倚重摩根士丹利和美林,这个命题值得具体推敲。

  从表明来看,建行拟定中的上市承销商结成了某种交差团队。但中金在业务发展上得到股东的庇护了吗?摩根士丹利去年上半年参与包销的5家大型企业中,4家为内地企业,但4家的联席保荐人都不是中金公司。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执行官竺稼对此解释说:“我们参与包销工作,有时是与中金一起,有时与其他投行合作,中金也是这样,近期我们没有与中金合作,只是巧合,不代表我们不和。”其实,摩根士丹利和中金的合作更大程度上在于“技术层面”。

  中金和中银国际不会得到免费的午餐,多的是历练的机会,以及创新的空间。2002年4月初,中银国际

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成立。根据规定,中银国际将可以在内地从事承销、A股自营和经纪业务,这在当时独一无二。特殊选手有如此资质,那么打通国际国外两个资本市场的关节、内地企业上市“A+H”这样的悬念,或许更值得期待。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行与建行股份制改革完成之后,在这两艘金融航母的构架之中投行业务的位置有着微妙不同,中银国际和中金的角色扮演也将是不同的。中行与建行改制的不同之处即在于:中行股份旗下有控股的子公司分别从事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新兴的投资银行业务和保险业务等,即一家金融机构可经营多种金融业务;而建行股份只能经营商业银行业务,与之并列的

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可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及其他金融业务。

  瑞银能否抛砖引玉

  即使中行披露的首批海外战略投资者名单中没有瑞士银行,但瑞银仍有意洽购中行总值超过5亿美元的股份。业内人士指出,瑞银最主要目的是分红,令手上庞大资金增值。此外,亦可分得中行上市承销的一杯羹。

  以5亿美元博取一部分承销单?瑞银是以小搏大,还是以大搏小?答案中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不搏不行。即使中行的既定海外战略投资者中已经有了投行业务强的美林,并且中行和美林的合作关系历来密切———中银国际基金管理公司即为美林投资管理与中银国际在中国的合资基金管理公司。

  在国有银行的外资追求者群落中,摩根士丹利、美林等机构的投行业务锋芒突出,与美国银行、淡马锡这些机构全然不同,目的各有侧重。

  当然,各家投行争夺业务的目的性也存在某种差异。对一部分投行来说,夺得银行股承销大单对树立口碑至关重要,未来的天地甚为广阔。数量不多的银行股仅仅是个开头,更多的中国大型企业翘首在望。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执行官竺稼近日表示,中国企业计划今年在全球股市筹集100亿美元以上的资金,其中多数将在香港筹集。他说,“流动性的改善和大多数主要机构投资者都进驻香港的事实意味着,香港已经成为中国公司获得国际资金的主要来源,这种状况近期也不会改变。”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或许是投行巨子开启新篇章的强烈前奏,新一轮鏖战即将开始。地区投行市场的英雄榜也由此改写,犹如当年的红筹催生了中金和中银国际,百富勤捧出了红筹股也捧红了自己。

  本报记者 陈辅 发自上海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共找到相关网页约5,040,000篇。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