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中行上市进行时 > 正文
 

淡马锡瑞银亚行鱼贯入股 中行上市三大洲均可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3日 11:22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吴雨珊 徐炯 北京、上海报道

  中行可能引入四家投资者

  8月31日晚9点,位于复兴门内大街1号的中国银行大厦第13层依然灯火通明。在独具特色的联廊里,中国银行行长助理朱民与淡马锡控股(私人)有限公司的代表分别在战略投资
协议上郑重签字。知情人士称,实际上谈判先前早已完成,当晚只是履行签约程序。

  在第9层的新闻办公室里,草拟的新闻稿只等着签约令下,便将被发往数十家新闻媒体。但直到9点30分,最后的细节才得以定夺——经过谈判,淡马锡通过其下属的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控股有限公司(AFH)投资中国银行31亿美元,购买10%股份。淡马锡还承诺将在中行公开发行时再认购5亿美元的股份。

  此项交易的价格和数量与8月18日所进行的交易相仿。8月18日,中行同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签署了战略投资协议,后者也以31亿美元入股中行10%,只是这31亿美元中的一半来自包括美林集团、李嘉诚私人基金等两个投资主体。

  外卖股权从何而来?9月1日,中行新闻发言人王兆文向本报记者表示,以上股权究竟是由大股东中央汇金公司出让老股,还是由中行增发新股,还没有最后定夺。

  同样,淡马锡也将向中行推荐一名董事候选人,协助中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除此之外,淡马锡还将利用其在亚洲金融业的网络,协助中行发展人才资源和科技基础。中行表示,淡马锡的战略投资有助中行深化整体的改革,亦会进一步增强中行的资本实力,改善股权结构,并进一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更让人们感兴趣的是,同样的股价、数量背后,是否也意味着同样的谈判条件?此前,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首席执行长古德温爵士透露,在其投资中行的协议中,苏格兰皇家银行获得了“适当的保证和保护”,即如果中行出现问题,外国投资者的利益将得到弥补和保护。他甚至毫无避讳地说:“从苏格兰皇家银行的角度来看,我们的这项投资风险非常低。”

  随后便有消息传出,淡马锡亦在谈判中提出希望获得同样的保证承诺。王兆文透露,淡马锡的确获得了与苏格兰皇家银行一样的保护性条款,条款囊括多项内容以保护双方的利益和权益,但具体内容尚不到披露的时机。

  淡马锡、苏格兰皇家银行获得保护性条款并非中行独创。一资深银行人士表示,早先交通银行引入汇丰银行时已先行一步,约定如交行IPO发行价跌破汇丰认购价格,汇丰将获得相应补偿。而在国际上,交易中伴随此类协议的情形也不少见。“这类协议一方面可以增强战略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二来也可以督促银行搞好经营管理,无论如何也要把IPO价格做上去。”该资深人士说。

  对此,市场曾有异见,怀疑类似条款实际动用了隐性的国家担保,但某银行高层表示,如果真的出现需要赔偿的情况,动用的还是银行自身的利润,并非国家埋单。

  就在淡马锡协议签订的同时,一位中行人士证实,瑞银集团和亚洲开发银行正在与中行谈判,如果成功,两家投资者将以财务投资者的身份分享余下的5%的外资股份。

  果真如此,中行引入战略投资者的结果将再度刷新现有纪录。目前,中行已经是第一个由数家投资者组团作为战略投资者的国有商业银行,第一家引入两个投资比例相同的战略投资者的国有银行。接下来,中行可能还会创造第三个记录:第一个引入四家投资者的国有商业银行。

  两家财务投资者中,瑞银集团早前即高调宣称将购入中行股份,并最终如愿以偿获得中行境外上市的承销权。与其共同担任境外IPO项目的财务顾问、主承销商的还有中银国际和高盛公司。王兆文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这三家,除中银国际原本就是中行的下属公司外,高盛和瑞银在中银香港的重组、登陆港股市场及后续发行时担任财务顾问,且成绩斐然,也是重要原因。“我们有过合作的基础,而且互相很了解。”他说。

  王兆文更提及,高盛在美洲和亚洲市场有很好的业绩,瑞银在欧洲市场有较强的号召力。言下之意,这些地区可能成为中行未来上市的地点,中行已为此提前做好了部署。对此,王兆文亦并不隐讳:“虽然还没最后定下来,但这三个地区都在我们上市地点的考虑范围之内。”

  淡马锡加速中国收购

  仿佛一夜之间,淡马锡成为中国银行业最热门也最大手笔的投资者。此前,淡马锡已以14亿美元的资金购入建设银行5.1%的股权,同时它也是民生银行的股东之一。

  淡马锡是一家总部设在新加坡的亚洲投资公司,成立于1974年,管理着全球总值约为900 亿新元的多元化全球投资组合。在新加坡,淡马锡被视为国家命脉的掌握者,其旗下拥有一大批赫赫有名的蓝筹股公司,如新加坡航空、新电信、星展银行、新加坡地铁及海皇轮船等,其它工业集团包括新加坡港务集团、新

能源、吉宝企业和胜科工业集团等。

  亚洲金融控股是淡马锡的全资附属公司,主要投资于印尼金融银行和印尼国际银行,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韩亚银行,马来西亚的安联银行及巴基斯坦的NIB 银行。对此次交易,淡马锡表示,这将是一项长期投资,对中行的发展潜力表示认同,对

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前景充满信心。此项交易尚需获得有关政府部门及其他相关机构的批准。

  目前,新加坡较大的企业大多已经是淡马锡的关联企业,淡马锡正在着手进行的更多是海外投资。

  而根据2004年年报,淡马锡在新加坡的资产仍高达52%,中国、韩国的资产只有淡马锡资产的6%,也就是54亿新元。

  不过自2005年以来,淡马锡对中国的投资速度明显加快。从2004年10月,认购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投资3%股份后,2005年1月,又收购了中国民生银行5%股权,2005年5月,投资

长城航空24%股份,随后,又成立了两个针对中国的风险投资基金——新地平线基金和BioVeda中国基金。

  在这之前,淡马锡的关联企业,包括嘉德置地、吉宝企业、胜科工业集团和新加坡科技等公司都早已经在中国开展业务多年。

  作为一个战略投资者,在过去的两年里,淡马锡向35家企业投资了33亿新元,同时,淡马锡也出售了36个企业的股权,获得了16亿新元的收益。

  而收购中国银行的资金,将大部分来自淡马锡的投资组合收益。由于淡马锡对新加坡电信、新加坡航空拥有大笔投资,每年的分红收入非常可观。据估计,淡马锡的投资组合每年至少有20亿美元分红。并且,在过去三个月,淡马锡通过减持嘉德置地、新加坡地铁等几家新加坡公司的股权,获得了约13亿新元的现金。而在2003年,淡马锡的现金净流入就高达93亿新元。

  政府色彩浓厚的猎手

  淡马锡的神秘面纱仅仅露出了一角。

  2004年10月,在淡马锡控股私人 有限公司成立30周年之际,淡马锡公布了成立30年来的第一份年度报告。通过这份报告,人们第一次了解到,作为新加坡财政部的投资企业,淡马锡在30年里的发展历程。

  淡马锡创立于1974 年6月。目前,淡马锡管理总值约为900 亿新元的多元化全球投资组合。

  实际上,掌管着巨额资产的淡马锡仅仅有200多名员工,其手中的大部分股份是新加坡的公用事业或垄断行业企业,因此淡马锡行事一向十分低调。

  据淡马锡公布的报告,在过去的30年里,淡马锡给股东——新加坡财政部,提供了每年高达18%的回报,其中包括平均每年7%的股息收益率(股息除以股价)。但是淡马锡承认,30年较高的回报率,主要原因在于公司成立之初,公司基础股本较小,其后的成长又比较快。

  过去十年淡马锡的股东平均年回报率仅仅只有3%的情况,可以从一个侧面证实上面的说法。

  淡马锡对过去十年投资回报不高的解释是,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外部事件如“911”和SARS的影响,公司持有的多家企业股价大幅下跌。其间,又加上新加坡电信市场垄断被打破,电力公司需要交纳额外费用,新加坡地产价格亦告下跌,所有这些因素导致了淡马锡资产价值的下降。

  金融方面,在投资中国银行之前,淡马锡已经投资了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ICICI Bank),印尼的印尼金融银行Bank Danamon和印尼国际银行Bank Internasional Indonesia,韩国的韩亚银行 Hana Bank。

  在过去两年间,淡马锡对印尼、韩国和印度的银行投资增长超过了一倍。由于印尼Bank Danamon和印度ICICI银行股价飙升,2004年淡马锡投资回报率达到了惊人的46%。

  由此,淡马锡认为对亚洲区域企业的投资,是一个重新改造公司资产组合的机会。淡马锡的目标是在未来的8-10年之间,淡马锡将维持三分之一的投资在新加坡,另三分之一在亚洲,其他的三分之一在经合组织国家(OECD)。

  作为新加坡政府的投资公司之一,淡马锡掌控着新加坡的主要经济命脉的企业,例如新加坡电信、新加坡航空、传媒集团、新加坡港务集团、新加坡地铁等企业。

  新加坡财政部是淡马锡的唯一单一股东。成立淡马锡的初衷就是按照商业目的,让淡马锡来管理新加坡政府持有的企业股权,从而使得这些企业自主参与市场竞争,以同新加坡政府指定政策、市场监管的职能进行区分。

  但是根据1991年新加坡宪法修正案,对于以前的政府储备,选举后的新一届政府要进行动用需获得新加坡总统的同意。

  由此,现在淡马锡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和CEO的变动,均得获得新加坡总统的同意。并且,董事会有义务向新加坡总统解释每一项交易是否符合公平的市场价值。同时,除非有新加坡总统的同意,董事会每年做出的预算和投资不能影响以前的储备资产。

  另外,淡马锡的董事会主席和CEO每年要签署“储备声明”和“过去储备声明”,向新加坡总统保证政府储备没有受到损失。

  目前,淡马锡的9名董事会成员之中,有一名来自财政部官员,一名是前政府部长,其他均来自企业界。

  由于淡马锡是一个单一股东的私人企业,因此淡马锡并不需要公开自己的财务状况。直到2002年,公司才正式对外公布了淡马锡的公司章程,2004年,淡马锡公布了30年来的第一份财务报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